(12)古刹晨钟——普照寺
普照寺,又名大佛寺,故址在今城关区兰园(少年宫)。唐太宗贞观中敕建,金代重修,历经宋、元、明、清数代重修、扩建,规模居兰州诸佛寺之首。
普照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法轮殿、藏经楼、观音堂、灶君殿、钟鼓楼等。山 门悬元人书匾“敕赐大普照寺”,大雄殿悬清总督杨遇春撰书楹联:“苦海难航。有几人渡筏而登,只要六根早净 ;化城谁主,谓那个转轮不舍,且看三世如来。”殿内所供三世佛,仪态端庄,塑工极佳,精美绝伦。明间后壁所 绘的千眼千手菩萨,在一尊佛身上分三层塑十一尊佛头,四十二臂张手臂。佛头戴宝冠,胸披缨珞,四十二臂张手 臂或执剑、钺、金刚萨锤、金刚杵、海螺、宝瓶等法器,或做说法、与愿等手印,金碧辉煌,姿态万千,令观者眼 花瞭乱。大雄宝殿殿后的法轮殿是一座喇嘛教佛殿,该殿建于元代。“喇嘛”为藏语语音,译意为“上师”。殿内 大梁与地面之间置高约10米的巨大木制嘛呢法轮,八面六层,每面每层均塑佛像一尊,计四十八尊法像,轮前有 明肃宪王朱绅尧题写“法轮恒转”、“雨花金界”八字,轮底书“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造”题记。法轮殿 后为面阔七楹的藏经阁,正中供奉文殊、观音、普贤菩萨塑像,两侧分立药师、释迦、弥陀、韦驮等木雕佛像。阁 内东、西壁木橱内藏唐代刻《大藏经》5418卷,明代刻《大藏经》1000多卷,共6358卷,其中的明代 《大藏经》是肃王朱绅尧和他的母亲陈氏施财印刷,作为功德供奉于寺庙的。寺东为四角攒尖顶式的钟楼,正中悬 时任兰州道的郭朝祚于乾隆七年(1741年)撰书的“慈海鲸音”匾。楼内挂高九尺,重达万斤的大铁钟,该钟 系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侍鉴郭镐监铸,俗称“泰和铁钟”。钟身遍铸“仙闻生喜,鬼闻停凶,击破地狱 ,救苦无穷”等祈愿铭文及敦武校尉诸官员和布施男女姓名。铁钟选材精良,铸造精湛,声音清越悠扬,是兰州唯一一处可移动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其珍贵。
普照寺历史上多次遭受兵燹火患,特别是近现代,更是几经磨难。1928年国民军督办刘郁芬主政甘肃,将省政府辕门前的露天市场移入寺内,辟为中山市场,方丈悟明和社会贤达据理力争,仅将大雄宝殿东西两侧的长廊联为一体,辟为了中山市场,用以经营百货、古玩、瓷器、铁器、小吃、茶园,而将大雄宝殿、药王殿、观音堂、藏经楼等主体建筑保全了下来。1939年日本飞机空袭兰州,悟明方丈为护寺而殉难,普照寺几乎被夷为平地,只有山门、观音堂、“泰和铁钟”及部分经卷幸存于残垣瓦砾之中。1941年,兰州市首任市长蔡盂坚在普照寺废墟上,兴建了兰州最早的市民娱乐园地——兰园。普照寺的幸存殿堂,也于“文革”中被毁,仅存现悬挂五泉山公园的泰和铁钟,供游人观赏、敬拜。
泰和铁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