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桥梁艺术

(2)桥梁艺术

【最早载入史册的桥梁——广武梁】

广武梁为兰州有记载最早的桥梁,其实广武梁为一浮桥。据清代学者张国常考证,“广武梁”在今兰州河口。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其中陇右道(治鄯州,今青海乐都县)辖陇山和嘉陵江以西,直至今中亚地区。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大理寺卿刘元鼎以吐蕃会盟使的身份,与吐蕃首领在拉萨会盟。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元鼎逾成纪、武川、抵河(指黄河)广武梁,古时城郭未堕,兰州地皆秔稻,桃柳李榆岑蔚,户皆唐人,见使者麾盖,夹道观。”也就是说,他在兰州经广武梁渡过黄河,经鄯州,溯湟水,越赤岭(今日月山),到达逻些(今西藏拉萨)。

【伸臂木梁桥的代表——握桥】

兰州握桥坐落于金天观(今兰州市工人文化宫)以东的雷坛河上。握桥始建于唐代,相传是仿“河厉”之制而建的。“河厉”是吐谷浑所建造的一种桥型。握桥采用巨木由两岸向河心错落前伸,层层递出增高,节节相衔,呈隆起的弓形,恰似两拳紧握,故称“握桥”。桥面上覆盖有拱廊,起到重压稳固桥面的作用,同时桥面亦可避风雨。在桥的东西两端又各建有翼亭。远观整座桥呈弧形,且涂以红色,犹如一道彩虹横跨于雷坛河上,故又称“虹桥”。茅以升称兰州握桥是“伸臂木梁桥的一个代表”。

当时兰州握桥东西两端各建有翼亭一座,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并悬挂着匾额,东翼亭题额为“空中鳌背”、“彩虹”,西翼亭题额为“天上慈航”、“新月”。握桥犹如一道彩虹,横亘在雷坛河上。它西邻华林山,山上有九间楼。登临握桥,北望可见黄河白马浪涛东去,险关要隘——金城关傍河依山而建。近观可见北园梨花白茫茫一片,风儿一吹,馨香飘天,大有“香雪海”之势。因此握桥在旧时也就成了文人墨客汇聚之地。

入冬后,由于雷坛河上游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河水结冰,而缓缓的水流使得冰层不断加厚。到了春季,冰雪消融,阿干河就挟冰携水顺流而下。当水流穿越握桥时,水雾氤氲,握桥缥缈在似烟似雾之中,仿佛仙境一般。这就是旧“兰州八景”之一——“虹桥春涨”。当时人们称雷坛河为浩亹河,因此这一景观又叫“浩亹春涨”。古人就此景曾有诗曰:“春桥春渡观春花,春水春山春景佳。河涨春桥桥春涨,流沙过客客流沙。”

解放前,“鸳鸯蝴蝶派”著名作家张恨水来到兰州,在参观了握桥之后,他还将握桥写进了他的长篇小说《雁归来》里。由于造型奇特,20世纪以来,握桥成为丹青高手临摹描绘的对象。吕斯百曾在雷坛河边,描绘了这座古老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握桥,画面构图充实厚重,色彩明快朴实,蓝天衬托下的握桥格外生动。此幅珍贵的图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1952年,为了修通七里河、西固的西津大道,决定将解放门以西的路段加宽,握桥因已影响交通,遂被拆除。

【天下神桥此第一——镇远黄河浮桥】

黄河穿兰州城而过,勤劳智慧的兰州人民利用季节的变化渡河,即每到严冬,在结冰的河面上借“冰桥”踏冰而过。据《重修皋兰县志》载:“黄河结冰以夜,其开亦以夜,冰既坚,状如积雪填于巨壑,嶙峋参差,不复知有河形,处处可通车马,欲名冰桥。”可是在冰桥上过河极其危险,特别是在冰层初结和消融之时,让人有“如履薄冰”的惊心之感。

img15

镇远桥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宋将钟传搭建黄河浮桥,并在桥北建关,北宋名将苗履为防西夏兵从上游放火船漂流而下,烧毁浮桥,曾将黄河上的浮桥架高,有效遏制了西夏的进攻。到了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宋国公冯胜为追击逃亡的元朝残余势力王保保,要渡过黄河,于是在兰州城西7里处修建了一座浮桥,供军队渡过黄河天险。冯胜凯旋后,撤去浮桥;至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浮桥移至城西10里处,率军渡过黄河,平定河西走廊及河湟地区,设立了西凉、西宁、庄浪等卫所。这个浮桥保障了军队的往来,粮饷辎重的运输,因此保留未撤,命名为镇远桥。但是,这里波浪汹涌,水流湍急,水浪冲刷的沙土河岸常常崩坍,危及桥的安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检事杨廉重觅桥址,其标准是离城近、易防守、堤岸坚固的地方。最后选定兰县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水少缓处(今中山桥稍东),这里位于兰县城北门之外,为“古之金城关”所在地,两岸皆为石质,还能利用白塔山作为天然屏障。

每年冰桥融解时搭桥,造木船28只,常用25只,河涨水宽时加3只。木船从上游缓放,每只系大筐四五个,在筐内盛满石子,等到舟飘到恰当的地方,立即把盛满石子的筐抛到水中,木在河中稳定后,即刻用麻绳和铁缆交结,如此一一牵缀而桥成。船与船之间相距一丈五尺,中间用檩木相连,铺以木板,木板之上加有围栏。滚滚的黄河水又将25只大船冲成月牙形,场景颇为壮观,曾有人赋诗描写这一景观,曰:“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甘肃布政使梁章钜曾为黄河浮桥桥门撰写一副对联:“天险化康衢,直如海市楼中,现不住法;河堧开画本,安得云梯关外,作如是观。”

为了固定住浮桥,又在黄河南北两岸各立铁柱(即将军柱)两根,并以木桩、铁索和大绳固定桥身,春设冬撤。

在桥南还建有小城一座,周围有数丈,中间设几道门盘问过往行人。小城上建楼,东西有几间是办公的地方。桥门西边又建了一座祠宇,以奉河神。桥北因山为城,延袤二百丈,东西置门,建楼其上,又建汉寿亭侯祠。《皋兰县志·桥津》记载“西北出镇远门,有万国梯航坊,西为望河楼,楼北檐有匾额曰‘万里黄河只一桥’。桥南中流盘石坊,又曰‘天下第一桥’。登白塔山俯视,桥蜿蜒水面,致可观也”。

浮桥的建成,对改善我国西北交通和巩固西北边防作用是十分巨大,而对当时西北经济发展也有巨大作用。特别是对兰州地区黄河南北两岸的交通与经济也起着积极的交流沟通作用。因浮桥成为交通的枢纽,故到清朝时,黄河北岸便出现了许多酒楼,十分繁华。旅者坐在酒楼里,临窗面水,南望绵延的皋兰山,令人心旷神怡。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曾引用了清代王光晟《冰桥行》中的诗句“天下神桥此第一”来形容镇远浮桥。

【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铁桥】

中山铁桥原名镇远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甘总督升允借推行“新政”的有利时机,拟建桥梁。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正好游历至甘肃,升允命兰州道彭英甲与其谈判建桥事宜。事后升允上奏朝廷批准后,签订合同。铁桥选址于白塔山下,明清镇远浮桥稍东。合同规定所建铁桥五孔,桥墩为钢筋混凝土,桥面中部为车道,两侧为人行道,全长250米,宽8米,保固期80年。由泰来洋行修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华工天津人刘永起为施工负责人。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带领兰州的大量泥水匠、木匠、铁匠及普工,进行了一场兰州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工程建设。修建铁桥所需桁架钢材构件,水泥及各种器材、机具设备等,均由德商泰来洋行购置于德国。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海运至天津,再从天津转送到兰州。特别是从郑州至兰州路段,道路异常艰辛,全由骡马拉大车运输。费时17个月,运回建材150万斤。仅运费就耗银12万4千多两。铁桥整个工程分为上、下两部结构。上部构造系穿式钢桁架,共计5孔,每孔跨径45.9米,全长243米,行车道宽6米,两侧各有1米宽的人行道,总宽8.36米,穿式桁架高5.1米,桥架横梁为钢架,栏杆由角铁及钢管焊接而成。下部为墩台构造,南北两岸桥台系水泥砂浆砌条石,中间4个桥墩为高强快凝水泥砌料石重力式桥墩。

img16

中山铁桥

修建铁桥历时一年四个月,共用白银三十余万两,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6月6日竣工。铁桥的建成结束了两岸过河难的困窘。竣工后的铁桥在南北两岸各建一座三楹牌坊,正面均由升允题额“第一桥”,背面分题“三边利济”、“九曲安澜”,相互对仗,概括了建桥的意义,寄寓了美好的企盼。牌坊的设置,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使生硬的铁桥柔美化,并与白塔山的亭台楼阁、兰州城池飞檐翘角的通济门,极为协调融洽,浑然一体,成为全国少有的中西合璧景观,也是中国人民最早睁开眼睛看西方,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1928年,国民军驻甘军政首脑刘郁芬,将“第一桥”匾,改题为“中山桥”,中山桥一名一直延用至今。

抗日战争时,兰州为大后方,为了保护中西交通咽喉——中山桥,将橘红色桥梁改油为铁灰色。空中有中苏战机保卫,地下有高射炮防空,多次击落妄图轰炸铁桥的日本飞机,铁桥始终傲然挺立于九曲黄河之上,确保苏联援华抗日物资的汽车队,源源不断地驰过铁桥,通往抗日前线。

1954年,由于车辆的增多,负荷较大,桥面铁部件晃动。为了加固桥体,提高承载能力,由兰州铁工厂(兰柴厂)加工制作铁件,在原来5个梯形穿式钢桁架杆上又增加了弧型钢架拱梁,提高了荷载能力,使铁桥如凌波而过的五道彩虹,显得更为雄壮美丽。

如今,作为黄河上修建最早和唯一保存的近现代钢架桥梁,中山桥已经集使用、历史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登桥远望,不远处黄河如带,蜿蜒盘曲,为兰州这一工业城市增色不少。

【七里河黄河大桥】

七里河大桥位于兰州市七里河,是连接安宁区和七里河区的重要桥梁。桥梁建造于1956年10月至1958年11月,投资540万元,由铁道部第一设计院设计,乌鲁木齐铁路局桥梁工程队修建。上部结构为七跨钢筋混凝土双悬臂加挂梁结构,跨径为30米+5×40米+30米,全长276.12米,桥面总宽18.40米,车行道12米,人行道各为3.2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台。七里河黄河大桥是当时国内新建的黄河上最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

【桑园子铁路大桥】

桑园子铁路大桥,也叫东岗镇黄河大桥,也有人简称为黄河桥。它是包兰铁路跨越黄河兰州市段的一座大型铁路桥。桑园子包兰铁路大桥位于东岗镇以东的桑园峡西端,桑园峡也称小峡或上峡,是黄河兰州市区段的东出口,峡谷长21.8公里,石岸耸立,水流湍急,洪水时水深可达20米。河面宽110米,最窄处95米。河谷宽200~400米,两岸高差250~300米。大桥由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桥梁队施工,于1954年11月开工。经勘察,桥址选择于两岸相对较窄之处,但因两岸峭壁矗立,岸石裸露,给施工带来了困难。

由于河道曲折狭窄,泄水不畅,特别是汛期,流速快、流量大、水位高,当流量超过3000立方米/秒时开始壅水,随流量加大,壅水愈益强烈。高水位时易造成上游雁滩乃至兰州东市区水患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以前,桥位处冬季河床经常结冰,流冰期长达3个月左右,冰块经常拥阻桥下,而形成冰坝。

根据桥位处水文地质情况,桥梁设计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肋拱,主跨为3跨,每跨跨径53米,全长221.09米。桥梁下部结构为混凝土实体墩台,基础采用钢板桩围堰筑岛沉井,基底嵌入岩层。为粉碎冰凌,墩耳下部由基顶至流冰水位以上1米高度用花岗岩料石镶面。大桥于1956年4月主体工程完工,同年5月铺轨通车。全部工程共用钢筋混凝土1780立方米,片石2180立方米。

1982—1985年,根据兰州市勘测设计院(今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对桥梁泄洪能力时实测结果显示,洪水可以安全通过该桥。

桑园子包兰铁路大桥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座跨度最大的铁路大桥,是极具代表性的钢筋混凝土铁路大桥,由于该桥高出水面80米,像彩虹一样飞架于奔腾的黄河之上,显得雄伟壮观。故该桥被载入《中国铁路桥梁画册》和《中国桥梁史》,目前该桥仍风雨如磐地屹立于黄河之上,一列列“铁龙”从其背上奔驰而过。

【雁盐黄河大桥】

兰州雁盐黄河大桥享有兰州黄河“第一彩虹桥”的美誉,全长816米,桥型为三跨连续钢管混凝土钢架系杆拱桥,桥面宽31米,西引桥长75米,东引桥长440米,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由主桥、引桥、引道、辅道、雨水、照明等组成。该工程结构新颖,技术含量高,是目前国内同类型跨度最大的连续钢管混凝土钢架系杆拱桥,已被列入兰州市“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建成对完善兰州市路网结构、改善交通拥挤以及发展沿黄河两岸经济,方便市民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天水路黄河大桥】

桥梁位于兰州火车站前的天水北路,是连接兰州市区与国道312线的重要桥梁,也是通向兰州机场的主要出口。桥梁于1999年3月开工建设,2002年通车使用,由中铁一局负责承建。

【小西湖立交桥】

小西湖立交桥以兰州唯一一座大型跨河互通式立交的伟岸雄姿和现代气息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为沟通黄河南北,接通212国道和109国道,疏导过境车辆起到了重大作用。

img17

小西湖立交桥

【银滩大桥】

兰州银滩黄河大桥是黄河上游第一座现代化斜拉式吊桥,始建于1997年3月15日,2001年8月18日正式通车。银滩大桥横跨黄河南北两岸,背起安宁南至七里河区马滩村。该桥有力地提升了黄河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

银滩大桥正好处在黄河“S”形大转弯处,地势平坦,周围是大片的滩涂和荒地。由于周围目前基本上还是一片荒滩,在旷野衬托下,银滩大桥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俯伏在大地上。夜晚,桥上斜拉杆上连缀的彩灯齐放,银滩大桥像一把悬在夜空中的彩扇,分外美丽。

img18

银滩大桥

【什川黄河吊桥】

皋兰什川,一片塞上江南的田园风光。她被蜿蜒的黄河环抱在臂弯里。走近什川,一座飞架于黄河之上的钢索吊桥映入人们的眼帘,这就是什川黄河吊桥。

什川尽管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交通却十分不便。进出什川除五架山道和什字沟道两条曲折的盘山驼道外,只能靠原始的羊皮筏子沿河摆渡。盛夏适逢什川瓜菜果品上市,但河水暴涨,羊皮筏子摆渡十分危险,两岸互通中断,百姓倍感不便。

1969年,什川南庄、长坡、上车三个村农民自筹资金24万元,在位于皋兰县城关镇南21公里黄河河面上修建桥梁。在省交通厅、兰州铁路局、甘肃冶金公司、兰州通用机器厂、阿干煤矿等20多个单位的支持下,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这座钢索吊桥。建桥工程于1969年11月13日动工,1971年5月20日竣工。桥长435米,其中主桥165米、引桥270米,桥面净宽7米。桥两端耸立着15米高的钢筋混凝土龙门,每根重2吨的14根粗壮钢索凌空悬挂于桥龙门与桥栏之上。桥面由木板铺成,载重8.5吨。桥两侧有人行道。最大洪期,水距桥面3米。

什川黄河吊桥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什川地区交通极为不便的状况,结束了靠木船和羊皮筏子渡河水运的历史。1971年6月8日,《甘肃日报》发表长篇通讯予以报道。《人民中国》杂志用17种文字并附吊桥照片向海外介绍,引起海外关注。日本“共同社”发表题为《中国农民修大桥》新闻专稿,称什川黄河吊桥为“中国农民第一桥”,赞誉中国农民自力更生、勇攀科技高峰,敢于改造自然的英雄气概,对什川人民勤劳、智慧、善于创造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