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兰州的“外滩”——黄河风情线

5.兰州的“外滩”——黄河风情线

兰州人利用黄河改善城市风貌,增加城市景色由来已久。在唐代,就在黄河边建楼阁以利观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诗《题金城临河驿楼》、高适诗《金城北楼》就是描写唐代兰州黄河景观的诗篇。到了明代,随着肃王迁兰,沿黄河南岸建起了莲荡池、节园、凝煕园,并在濒临黄河处建拂云楼,观赏黄河景色。这些园林经过不断修缮,一直延续到了民国年间。新中国建立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就开辟了长达5400余米,配有宽12~18米沿河带状花园的滨河风致路,奠定了建设黄河风情线的基础。之后,1982年、1992年分期完成了滨河中路、滨河西路共计10500余米的道路和路侧绿地。为了开发黄河兰州段丰富的景观价值,挖掘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把兰州建设成名符其实的黄河之都,2000年,兰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大规模建设黄河风情线工程,并将此项工程作为兰州城市建设的重大项目来安排,坚持总体统一规划,分段分年度建设,市政工程与园林绿化工程、生态保护与污水治理齐头并进,建成一段,开放使用一段的原则,将黄河风情线建设工程定位为浓缩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和甘肃民族文化的生态文化景观工程。

img25

黄河风情线

而今,西至黄河西沙大桥,东至黄河雁盐大桥,全长近百里的风情线基本建成,并且还在向城东桑园峡延伸。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雕塑鳞次栉比,被誉为“绿色旅游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或游艇在黄河上漂流。当外地游客逛完黄河风情线,总是啧啧称赞道“黄河风情线,兰州的外滩”。

作为兰州的城市景观轴线,黄河风情线不但提升了兰州这座城市的环境景观品位,而且提升了文化精神品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文脉的挖掘和延伸,可以看到城市生态的修复和改善,可以看到城市现代园林的实践和作品。因为黄河风情线,兰州这座城市才堪称真正的“黄河之都”。

“绿色希望”群雕——在黄河母亲雕塑向东二百米处,有一具有现代象征性艺术风格雕塑群,这就是绿色希望群雕。该雕塑建于1987年,作者王志刚、王铁城,环境设计邓延复。雕塑位于下沉式广场中央的圆形花坛中,为三尊高低不一的白色大理石圆锥体及体身突出的石块组成,雕塑洁白无瑕、高耸挺拔,象征绿化陇原,生机勃勃的长青之树,三株大树,又象征三木成“森”之意。花坛外围为铺装广场,铺装广场外围又是环形绿带,绿带之外为围绕环形广场的浮雕墙,浮雕内容有绿化祖国、健康身体、河清海晏、欢歌笑语等内容。

“丝绸古道”——黄河城关大桥南端广场,矗立一座花岗岩巨型石雕,名为“丝绸古道”。雕塑作者朱孝学。雕塑由一驼三人组成,驼肥壮高大,背负箱笼、绸缎,前肢屈伏,后肢伸张作起立状,昂首欲鸣;驼之上座一人,络腮胡,身披斗篷,右手遮眉,欲挡风沙而望前路;前一人络腮胡,头裹唐巾,弓步奋力向前,紧握驼缰,引驼前行;后一人无髭须,头裹唐巾,上身后转,紧顶驼身,右手举于鼻际,作呼唤后来状。雕塑下部基石凿为凹凸状,象征戈壁。整座雕塑给人十分紧张的气氛,说明当时汉唐使者在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中开辟丝绸之路,致力对外交往的胸襟和努力。

“搏浪”——在滨河路东段的“白塔远眺”游园内,有一座青铜雕塑,名“搏浪”。雕塑主题为男女人物划羊皮筏子搏击黄河风浪的情景。雕塑下部为混凝土黄河卵石贴面的黄河大浪,浪涛之上为混凝土水刷石制作的九腔羊皮筏子,筏子之上为青铜人物雕像,筏子前部男主人赤膊奋力,勇划船浆,有脚踏浪涛、奋勇向前之勇气,筏子后部女主人,身体前倾,目视前方,为男主人鼓劲。雕塑动感十足,用材朴素,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整座雕塑表现了黄河儿女不畏艰险,勇敢顽强的精神气质。

“平沙落雁”——平沙落雁位于滨河路东段大雁滩的滩尖子,由王志刚创作,落成于1987年10月,景点占地2000平方米。

历史上的雁滩,沙滩清浅,河汊交错,大雁翩飞,群鸟翔集,故名雁滩。明清时只有少数人家在滩上居住。清初,兰州黄河段东部雁滩地区有十八个四面环水的沙洲,兰州人称之为“东十八家滩”,到光绪年间尚有14个,尽管一些滩已被开垦种田,但大雁和多种禽鸟仍在这里栖息。

img26

丝绸古道石雕

平沙落雁以三只抽象的展翅欲飞的不锈钢大雁为主景,在不规则的浅水塘里间置几块黄河石,象征滩涂水渚。水池外西北两侧有两块毗连的沙滩,随意放置着大小不一的几个圆形石头,最大的直径1.8米,颇似禽鸟的卵。景点总体采用抽象的手法,显得新颖别致。这一雕塑取材于兰州新十景之一的“芳洲思雁”景观和雁滩的传说,寄寓着兰州人民恢复生态平衡,使大雁重返雁滩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