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震天撼地太平鼓

(1)震天撼地太平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伴随着时代的步履,兰州人敲响着太平鼓赶走了昨日的苦涩,步入了清明景和的太平盛世。

兰州太平鼓应是古代屯军遗俗。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收复了庆阳和临洮后,唯有元将王保保坚守的兰州城久攻不下。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中。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兰州城池。为了庆祝胜利不再兵刃,愿天下太平,即取此鼓名为太平鼓。由于此事发生在春节期间,人们就约定俗成。自此,在春节社火表演中,太平鼓成为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成为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天下太平的情感表达方式。

兰州太平鼓鼓身以红色漆之,并且绘有中华民族图腾龙的图案。两侧用牛皮制作成鼓面,用“八卦”围绕太极图饰之。这一系列的制作方法充分说明:擂起太平鼓而变“八卦”触阴阳,“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兴地之宜,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表露出天、地、人、鼓合而为一的思想,成为太平鼓起始的“心象”特征。

兰州太平鼓自具特色,首先它的外形与其他鼓不同,太平鼓鼓身长70~75厘米,鼓面直径45~50厘米,鼓重19~22公斤。鼓身彩绘“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荷花莲子”。还有一色的红鼓,鼓面绘“太极八卦图”。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称鼓鞭)擂其鼓面。擂鼓时,鼓发音低沉而浑厚,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带人、人鼓合一。鼓的上、下、跃、翻、骑、闪、展、腾、挪等打法丰富,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可以说它的打法独领鼓道的风骚。

img40

兰州太平鼓表演

兰州太平鼓鼓手一般为十八名壮汉,头戴武松或燕青帽,帽旁或插英雄胆或簪红花,均戴蚂蚱腿墨镜。或穿武生黑短袄,或为白汗禢黑夹夹,均为一百单八将纽襻。穿大裆裤,扎腿把,足蹬双粱“牛舔鼻子”或“满头星”千层底黑布鞋。腰后均插一把掸子,昔日土路浮尘厚,以备掸土之用。斜挎太平鼓,右手执尺五鼓鞭。

表演队形有两种:一种是由数十名或数百名鼓手排成两行,中间用3米长的压鼓杆指挥,前后锣、钹,队列前的领头鼓比其他鼓大一倍;另一种队伍排成3行,锣、钹放在中间一行。两种队形头锣都在前边,由大钹指挥鼓队,指挥杆压节奏。太平鼓在流传过程中,经民间艺人的加工演练,形成了低鼓、中鼓、高山鼓、对打鼓、高鼓等六种打法。表演时,随着指挥杆的指挥,忽而跳鼓,拉洪拳架子;忽而燕子吸泥,白马分鬃;忽而鹞子翻身,开弓射雁;鼓声忽而如响雷惊炸,忽而又柔凤相吻。

低鼓——鼓带较长,鼓置于脚面。行进时左脚背顶鼓而行。表演时鼓基本上贴于地面,鼓在左、右、前、后、闪的抡打时右腿跨鼓,左小腿和脚内侧将鼓夹起来进行旋转,也可以两腿交换做此动作。

中鼓——将鼓置身于鼓手膝关节下方,这时鼓完全失去支撑点,鼓手打起来难度最大。鼓手要在一系列的动作中完成击鼓,还要加上双手鼓条和鼓花在头顶缠绕的动作和亮相等表演技法。这对鼓手身体的动律、双手的舞动、相互对鼓的击打配合,要求是极为严谨的。

高鼓——鼓身置于鼓手的胯部。表演时左手撑鼓,利用鼓的自重和运动时的惯性甩带抡挥,形成人鼓翻飞的壮观场面。常用的打法有“鹞子翻身”“二踢脚加劈叉”“扫堂腿”“燕式跳”“猛虎下山”等。高鼓以它昂扬的气势、宏大的场面、高超的技巧成为“黄河激浪”“麦浪滚滚”“铁壁合围”“三阳开泰”“万马奔腾”等阵法的必取素材。鼓声伴着锣声憾天震地,给人听觉、视觉、感觉以极大的震撼。

另外,太平鼓在表演中非常讲究阵法的布局。鼓队由一面金龙大旗做中军,数面小旗为先导,锣钹等铜器击节响应,数十名至百名鼓手列队相随。鼓队在金龙大旗的指挥下变换阵法。每个阵法都有其固定和明确的阵势以及对低、中、高鼓的穿插应用。

兰州太平鼓气势雄浑、豪犷威风、热烈欢快,充分显示了兰州人民豪爽坦荡的性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1990年在“亚运会艺术节”获奖牌一面,1991年在“太原国际锣鼓节”和“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获金奖,1992年在“丝路节”获优秀奖。在2000年4月份参加由中央电视台和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中视影视基地等八家电视台承办的中华鼓王大会上,荣获“中华鼓王”称号和最佳演出奖、最佳组织奖。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奏”表演。

历经沧桑巨变,兰州太平鼓从具体的打法和阵法上已经具备了一套程式化的表演范式,成为国内外文化节会、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表演节目,也是兰州地方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