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州姑姑绒与中国毛纺织工业的摇篮
兰州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纺轮,证明当时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先民就能纺线织衣。秦汉间,居民用牛、羊、驼等动物毛纺线织衣,其实就是继承祖先“捻毛为线,织褐为衣”的传统。毛褐织造之初,多用牛、羊、驴、驼毛捻为“褐线”,织成“毛褐”。
唐代中叶,西域的毛纺织技术传入,毛褐织造改手工平针编织为机织。同一时期,西域的优良羊种——羶羊引进,经驯养成为洮黄流域养殖的主要羊种——山羊。用山羊绒织成的毛褐,细而柔软。自此,毛褐有粗、细之分,粗者称“褐”,细者为“绒”,因兰州而名“兰绒”。兰绒是明朝间主要的贡品,有着“宽长细密,雅俗共赏”的特征。明神宗间,兰州绒褐“设局传造”。据《神宗万历实录》载,“自传造以来百姓苦于催逼,弃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姑姑绒在织造时加入金线,藏红花的染色,使产品“织金闪色”,绚丽多彩,完成姑姑绒的更新换代。兰州的毛褐、绒褐,多用于缝制长衣、长裙,故又称“擅大装”。
光绪六年九月十六日(1880年10月20日),由左宗棠主持,总投资301312两湘平银的甘肃织呢总局在畅家巷投产。甘肃织呢总局的投产,不仅标志着兰州毛纺织品的更新换代,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毛纺织工业及全能机械纺织工厂的诞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物资包括纺织品难以进入西北市场。甘肃地产的毛褐、土布成为抗战后方军民的主要衣料来源。据民国时期出版的《甘肃之工业》统计,民国32年,兰州注册的79家纺织工厂中,产品主要是毛织品,有毛褐、毛毡、毛毯、毛线、呢绒等,民用的毛褐、军用的呢绒、毛毯是主要产品。甘肃织呢总局改制的军政部第一制呢厂、雍兴公司兰州毛纺厂、共济毛纺厂等军政企业除了生产军服呢、毛褐,还生产军用毛毯、毛袜、绑腿、背包带等。这些企业,为中国的纺织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接管雍兴公司毛纺织厂等三家企业,改制后发展为兰州第一毛纺织厂和第二毛纺织厂,生产粗纺制服呢绒、毛毯等。毛褐织造退出中国纺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