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近代教育的演进

(2)近代教育的演进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廷下诏“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陕甘总督府饬令各厅、州、县就原有书院改设为学堂。兰州五泉书院改为兰州府中学堂,为兰州较早的一所普通中学。1912年实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将原甘肃文高等学堂改为全省中学堂,次年又改名为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并将兰州府中学堂并入,为四年制普通中学。1920年春,英国传教士任守谦在兰州南门外今中林路设立华英中学(今兰州市盲聋哑学校址),1925年冬改为金城中学,1927年春停办。

抗日战争期间,一些中学也西迁来兰。1938年,北平私立西北中学兰州分校成立,孙绳武兼校长。校舍在小西湖,有三个初中班。次年春,增办一期简师班。1940年8月,留美博士赵元贞为纪念其老师刘尔炘(号果斋),由兰州市的全陇希社、兴文社等八社团在府文庙创办了私立的志果中学(今兰州二中前身)。1950年8月,在原兰州女子初级职业学校的基础上,筹建甘肃省立兰州女子中学,校长为沈滋兰。抗战胜利后,甘肃省教育厅对中学采取限制数量发展的方针,只有1949年春,由皋兰兴文社在兰州城关中华路设立私立兰州兴文中学,开始招生。到1949年8月兰州解放前,城区有中学10所,在校生2967名,教职员工297名。

兰州解放后,兰州市军管会根据“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方针,陆续接管公立中学合校,校名为兰州实验中学。次年8月,西北教育部令,将兰州实验中学改隶西北师院,复更名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兰州市立中学改为兰州市第一初级中学。1952年甘肃省文教厅相继接办私立中学。接办后,私立西北中学正式改为公立,定名为兰州西北中学;私立陇右中学定名为兰州市第二初级中学;私立兴文中学并入志果中学,更名兰州私立建国中学,1953年改为公立,定名甘肃省兰州第二中学;原私立兰山中学并入兰州兰州中学后,省立兰州中学改名为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文革”期间,撤并农职中学及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造成普通中学的畸形发展。1978年以后,中学教育经过拨乱反正,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确定“科教兴国”战略,普及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1990年兰州市的普通中学发展到205所,其中省属5所、市属28所、县(区)属113所、其他部门所属59所,在校学生132955人。由于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兰州市的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2008年,市属中学44所,教职员工5467人,其中专任教师4580人。

清末,兰州府中学堂的教学实施班级授课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学、历史、地理、外语、体操等,由教师详细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民国初年,传入了西式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三段教学法”(预备、提示、应用)、实验教学法,但较少采用,中学的教学依然是注入式的讲演法和讲述法。解放后,为贯彻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原则,中学教育开始改革教学内容,面向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运用民主启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课外教学实践活动。2006年,兰州市全面推行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介工作,改革中考制度,将必考科目由原来的6门压缩为5门,同时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考查的范围,作为高中录取的一个条件。

兰州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则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兰州电报局设立的电报学堂,有学生10余人,之后职业技术学校正式纳入官方学制。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兰州道彭英甲创办农林学堂和矿务学堂,两校合建于兰州西关以西萃英门旧贡院内,属于中等实业教育,学制为3年,由农工矿局总办兼学堂监督。1913年6月,邓宗与王之佐、李德裕等劝募经费,在兰州南府街(今金塔巷)租赁民房为教室,创办了甘肃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出任校长,以培养小学师资。由于风气未开,“闺阁千金,足不出户”仍旧是当时的一种女子行为规范,家长不愿送女上学。邓宗设法延聘女教员授课,聘女学监管理学生,因无人应聘,就动员夫人梁熙女士担任首任学监;先招收女儿邓春兰、侄女邓春藻、邓春芩入学,以起师范作用。经过这些颇费苦心的措施,终于打消了家长的顾虑,招收了三十多名女学生。1917年经甘肃省议会决议,改这所学校为甘肃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迁往兰山书院旧址(今兰州三中)。1920年2月,甘肃省教育厅任命邓宗为校长。1917年4月,甘肃省在原农林学堂基础上创办甘肃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同年6月,甘肃测量局在畅家巷原陆军小学堂址开办甘肃测量学校。1923年,教育厅长赵元贞在兰州筹办矿务学校,1927年更名工矿师养成所。到1938年,兰州共有职业学校4所,即,省立兰州农业职业学校、兰州工业职业学校、兰州女子初级职业学校、兰州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42年秋,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为给工业合作运动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兰州创办培黎学校,实行半工半读,1947年迁往山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兰州市原有职业学校进行接管和整编。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新建的中等专业学校进行调整。到次年,兰州市中专裁减为8所,1965年兰州市中等专业学校恢复增加到36所,实行半工半读。“文革”开始后,兰州市中等专业学校大部分处于瘫痪、停顿状态。1978年后,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才日趋正常。到1990年,兰州市共有中专48所,在校生达17236人。1998年11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从市职校、女子职校、旅游职校、商贸职校选调了12名优秀学生到人民大会堂工作。进入21世纪,兰州市中专学校有所减少,但办学规模、效益却有所提高。2007年,中专学校减少为30所,在校学生增加为4879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