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舞剧
《丝路花雨》舞剧是甘肃艺术家们为我国舞蹈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它不仅复活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壁画中的敦煌乐舞艺术,显示了我们民族艺术和文化传统的巨大魅力,而且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学价值。
《丝路花雨》由常书鸿、段文杰任顾问,赵之洵参与编剧并执笔。1978年6月,中共甘肃省委派出演职人员赴敦煌,构写出大型组舞《敦煌曲》初稿。7月,组织创作人员投入作曲、编舞。8月底产生舞剧《丝路花雨》的基本结构框架。1979年2月,《丝路花雨》舞剧试排成功。1979年5月23日,舞剧《丝路花雨》首演于兰州黄河剧场,其中剧中英娘由贺燕云、傅春英等饰。
剧本以盛唐时期的敦煌作为历史背景和地点,敦煌画工神笔张在大漠救起了被困的波斯商人伊努斯,但他的女儿英娘却被强人窦虎虏走,沦为百戏艺人。伊努斯仗义疏财,为英娘赎身,父女得以团聚。神笔张遂以女儿的舞姿为模特,创作了敦煌壁画的辉煌之作“反弹琵琶伎乐天”。市令巧立名目,欲霸占英娘,神笔张托伊努斯带英娘避祸波斯。英娘与波斯人民朝夕相处,互授技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伊努斯奉命率商队使唐,英娘随之归国,市令指使窦虎拦劫商队,神笔张点燃烽火报警,被箭射中,血洒丝路。在敦煌27国交易会上,英娘乘献艺之机揭露了市令的罪行,河西节度使怒斩市令与窦虎,剪除了隐患,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丝路花雨》的故事正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塑匠赵僧子《典儿契》与敦煌流传的古代民间歌谣“身是自来奴,妻亦官人婢”的民间艺匠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不仅使人们从历史真实的高度体察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阶级对立和复杂社会矛盾,而且展示了民间艺术家非凡的智慧才能和他们创造辉煌的敦煌艺术的不朽历史功绩。波斯商队的介入,又使作品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艺术地再现了各国人民文化经济生活大交汇、大融合的史实。
《丝路花雨》中以大量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资料为素材,创作出了新的有别于一般常见的古典舞蹈而不失中国民族舞蹈传统风格的崭新舞蹈语言,即在人体各个部位都成“S”形的造型,不论在人体的手臂、身躯、脚部的连贯动作中,或是在每一个舞姿造型上,或是在跳跃、旋转、特技动作的设计中,都贯穿着这种“S”型的曲线。这种“三道弯”式的动律的发现和创立,使静止的壁画艺术获得了流动的生命,给舞蹈开辟了一条新路,将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敦煌壁画中典雅、蕴藉、浑厚、流畅的神韵展现于舞台。“复活”了一批唐代舞蹈,如“百戏”、“七盘舞”、“反弹琵琶舞”、“伎乐天舞”、“莲花童子舞”、“凭栏天女舞”、“霓裳羽衣舞”、“盘上舞”等,皆源自于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
1979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丝路花雨》舞剧进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场演出。中央领导李先念、彭真、王震、薄一波、乌兰夫、邓颖超等相继观看了演出,新闻媒体纷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人民日报》以整版彩印刊登多幅剧照和文章,《光明日报》刊发了题为《中国民族舞剧的里程碑》的文章,并配发了大幅剧照、评论。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丝路花雨》舞剧专题新闻电影片,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全剧。文化部授予《丝路花雨》舞剧“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1979年底,应新华社香港分社和联艺公司邀请,赴香港演出15场,“此舞只应天上有”,引起了香港观众的极大反响。作为甘肃历史上第一个到境外演出的创作剧目,开始长时间全球巡演。在法国巴黎,拥有4700个座位的议会大厦,连演35场,被称为“不可思议的奇迹”。在意大利,成为第一个进入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演出“获得巨大反响的东方剧团”。在日本,足迹遍及日本四岛22个城市。在宝岛台湾演出后,那里的华夏同胞“既醉且迷”,盛赞“这是祖国艺坛最新的一大佳作。不但在舞蹈艺术上有了极大的创新,而且在复兴的道路上,更是一种成功的尝试”。《丝路花雨》舞剧在世界各地的巡演,在国内,《丝路花雨》舞剧更是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先后演出1300余场,引起敦煌学界与国际舞蹈界的注目。
1982年,《丝路花雨》舞剧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1986年,《丝路花雨》舞剧的舞美设计获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览大奖,并被选编入大型画册《中国舞台美术》。1994年《丝路花雨》舞剧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
《大梦敦煌》是甘肃继《丝路花雨》之后诞生的又一台“敦煌题材”优秀舞剧,首演于2000年4月24日。800多场演出、近百万的观众、8000多万元的演出收入……《大梦敦煌》造就了高雅艺术“多演出、多产出”的舞台范本,由此也成为以市场方式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
舞剧《大梦敦煌》
《大梦敦煌》是四幕舞剧,兰州歌舞剧院排演,总编导陈维亚,编剧赵大鸣、苏孝林,作曲张千一。该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感情经历曲折波澜,戏剧冲突集中激烈,创作阵容特别强大,在舞蹈、音乐、舞台美术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
舞剧以古代敦煌为时空背景,演绎出青年画家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青年画师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的艰难旅程中生命垂危,被偶然路过的贵族少女月牙所救。不久,他们再次在敦煌相逢,萌生爱情,却遭月牙之父大将军反对,逼迫月牙在王公巨贾中招亲。为了爱,月牙星夜出逃,与莫高在石窟相会。大将军率兵赶来,将二人团团包围。血与火之中,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月牙走了,化成一泓清泉;莫高以泉润笔,在巨大的悲怆中完成了艺术的绝唱。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代不涸;艺术、爱情,永远相伴、相守。
舞剧音乐体现出敦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风格多样、旋律优美,曾作为优秀的交响乐作品于2007年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舞蹈编排融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与民间舞为一炉,于浑然天成中体现出非凡的创造性,独舞、双人舞与群舞编排各有千秋又相得益彰;舞台美术气度不凡,用现代化手段重新诠释了敦煌艺术诸种经典元素,其辉煌华丽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该剧在表演方面亦体现出当今中国舞坛的最高水平,经典版本中由青年舞蹈家刘震(饰莫高)、田青(饰月牙)共同演绎的三段双人舞已成为中国舞剧双人舞中极为难得的佳作,而刘震表演的独舞更被称为是中国舞剧男子独舞的重大突破。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大梦敦煌》是近年中国原创舞剧中当之无愧的顶级之作,使中国舞剧进入了用舞蹈语言刻画人物细腻情感的新阶段,是继《丝路花雨》之后中国民族舞剧达到的又一高峰。该剧自2000年4月首演于北京以来,已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化部“文华奖”等多项荣誉,2005年1月又荣登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工程榜首。2007年10月,大梦敦煌作为全国十大经典舞台剧目之一参加国家大剧院首轮试演。《大梦敦煌》前期投入达600万元,是中国前期投资最多的一部舞剧。
《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是文化兰州的两块重要基石。两部舞剧的成功演出,不仅为甘肃本地文化、丝路文化的输出,探索出了一系列可贵的成功经验。同时也为国内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舞台艺术作品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