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藏边境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西藏边境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边境贸易发展水平低,竞争力弱

目前,西藏边境出口商品仍以初级产品、原材料、土特产为主,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低,质量不高。尽管西藏的畜产品、矿产品、中药材等土特产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藏地区的土特产品终会因其品种单一、质量不高退斥于市场之外。以地毯为例,地毯是西藏的传统民族工艺品,历史悠久,用料独特,织法讲究,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江孜卡垫。但前些年却失去了国际地毯市场交易热潮的良机,其主要原因就是品种单一,花色、图案变化不大,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西藏的边贸企业受资金、人才、观念的限制,普遍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自主经营及抗风险能力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不强,生产型企业数量少且研发能力很弱。由于进出口企业规模小,区内各商业银行普遍不愿意对企业贷款,致使边贸企业普遍缺乏流动资金,严重地影响了边境贸易的开展。如那曲地区虫草、牦牛肉、羊毛、活羊等优势资源多,但仅有的3家外贸发展企业,受资金和人才的限制,发展举步维艰。长期以原始产品出口,商品附加值低。

二、口岸和边贸互市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十一五”以来,西藏以建设“南亚陆路贸易大通道”为战略目标,共新建了6个边贸市场,使西藏区位优势和传统贸易优势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发挥。特别是亚东仁青岗临时边贸市场的建设和使用,恢复了中印传统贸易通道,有力地促进了中印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在口岸建设方面,西藏加大了口岸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力度。确定了“重点建设吉隆口岸,稳步提升樟木口岸,积极恢复亚东口岸,逐步发展普兰口岸和日屋口岸”的口岸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南亚陆路贸易大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樟木口岸的功能,樟木口岸新联检楼建成并已投入使用。中尼公路大规模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拉萨至樟木口岸已经实现路面黑色化,从拉萨到樟木口岸真正实现了“一日抵达”。启动了关于在吉隆口岸建立中国和尼泊尔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前期调研,吉隆口岸4000千瓦水电站建设项目已经立项并已完成设计工作。

但从总体上看,西藏边贸口岸和边贸互市点的基本设施条件比较差。西藏边境地区21个县沿喜马拉雅山呈南北状交错分布,高山大川形成一道道天然屏障,使不少边境县处于封闭状态。高山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路况差,而且相当一部分乡村不通公路。口岸及边贸市场的基本设施、交通运输、能源供应、食宿条件和邮政通信等落后。如普兰县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南部,紧邻印度、尼泊尔。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普兰自古成为西藏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但普兰县边贸的一个贸易点“国际市场”同我国的其他国际市场相比,可以说是最简陋的。在这块原先是耕地的二、三十亩地上盖有170多间土屋,多数土屋只有墙没有顶,上面蒙着白色或者蓝色的雨布,是租用者自己“盖”的屋顶。尽管近年来普兰县对口岸市场进行了整修,盖了些土坯房和水泥房,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印度、尼泊尔商人搬进水泥房。但是,仍有部分印、尼商人租用塑料布、帆布盖在屋顶的低矮土房。有的一户一间,有的一户两三间。土坯房商店门口没有任何标志,只在门上写着主人的名字和家庭住址。这些人吃、住、做买卖、谈生意都在家里。此外,由于普兰口岸位于中、印、尼三国交界处,曾经是中印和中尼边境贸易的重要通道,普兰风景区“神山”和“圣湖”在宗教上的特殊地位,每年有数万人来此朝拜和旅游,并带动了当地贸易的发展。但由于境外不通公路,时常大雪封山,外国商民一般每年7月至9月才能入境交易,制约了边境贸易的开展。再如,日喀则地区所辖18个县(市)中有9个边境县,整个西藏自治区的5个陆路口岸中,日喀则就占了4个,有28个边贸点,是西藏边境互市贸易活跃的地区,但28个边贸点中只有7个建成边贸市场。日屋口岸是中尼传统的边境贸易口岸,但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日屋巨大的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此外,亚东仁青岗边贸市场、乃堆拉联检办公场所、定结日屋边贸市场维修及改造项目还处于计划阶段,樟木口岸的软件设施还有待改进。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尽快解决,边境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很难在短时期内扩大,也缺乏对外资的吸引力,西藏边境贸易只能停滞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三、边贸人才缺乏

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西藏自治区缺少高素质、精通边贸管理和经营的人才。例如,那曲地区商务局设有市场运行建管科、盐政管理局、对外经济贸易科和办公室。在现有的32名工作人员中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5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17人。在商务干部中,相当一部分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事边境贸易活动的普通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较低,观念陈旧,对市场信息反应迟钝,缺乏必要的市场开拓意识和竞争意识。尽管中央和各地在人才方面给予西藏很大的援助,但这些人到西藏往往是由政府委派的,多数人都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他们的主要职责被限定在行政管理范围之内,真正由于经营的原因进入西藏的人才并不太多。此外,由于西藏边境地区经济落后,自然条件较差,人才流失情况比较严重。

四、边境贸易政策制约边贸发展

我国目前的边境贸易政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制约边境贸易的发展:

(一)边贸政策不稳定。我国现行的边境贸易政策主要是针对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和边民民间贸易,边境贸易政策变动较频繁,一般一至三年就调整一次。由于边贸政策缺乏延续性和稳定性,导致边贸经营者只能短期经营,只注重眼前利益,难以制定边贸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二)边贸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退出带来挑战。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是边境贸易收益的重要方式。中国政府为了鼓励边境贸易的发展,从1996年开始对边境贸易进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部分地区对减半征收的增值税实行“减半征收、双倍抵扣”政策。随着我国进口政策的调整,享受边贸税收优惠政策的商品种类逐渐减少,如化工原料、钢材等主要商品需全额缴纳进口关税。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取消了“双倍抵扣”政策,进口环节免征的增值税不得再作为企业的进项增值税抵扣。这种规定使减半征收的税款在增值税的抵扣环节又被重新征收,使企业无法真正获得增值税减半征收部分。导致企业税收负担加重,利润减少或面临危机,部分企业在增值税抵扣环节采用偷税、骗税手段。2008年11月1日起,财政部采用专项转移支付的办法代替原来的增值税“减半征收”的政策,以支持边境贸易的发展。但目前该政策措施有待于完善,边贸企业仍然面临着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