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周边国家经济概况
新疆的哈密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10个边境地(州)的33个边境县(市)由东向西分别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在这8个国家中,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其他7个国家。其中,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6个国家是新疆边境贸易的主要对象。
一、蒙古国
蒙古国位于内陆亚洲蒙古高原的北部,地处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版图呈弓形,东西长2392公里,南北宽1259公里。它的东、南、西三面与我国接壤,中蒙边境线总长为4676.8公里,其中蒙古国西面同我国新疆的哈密地区、阿勒泰地区接壤。蒙古国的行政区划分为21个省和一个直辖市——首都乌兰巴托。蒙古国的国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公里,全国现有常住人口237.3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6.6%。蒙古国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国家,蒙古民族中的喀尔喀人占总人口的78.8%,杜尔伯特占2.7%。蒙古国的少数民族主要为哈萨克人(占总人口5.9%)、霍屯人(占0.2%)、查唐人、图瓦人和少数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以及华人。
蒙古国是一个高原山地国家,全境平均海拔为1580米,山地面积为77.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2以上。蒙古国的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按国土地形特征划分,可分为杭爱—肯特山区、阿尔泰山区、南部戈壁区和东蒙古高平原区四个部分。境内主要有阿尔泰、戈壁阿尔泰、杭爱和肯特四大山脉,分布在国土的北部、中部和西南部。蒙古国的戈壁沙漠面积为4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全境最高点为乃拉姆达勒峰,海拔为4653米;最低点为呼赫湖,海拔为553米。境内的河流分属于北冰洋、太平洋和中亚内陆三个水系,湖泊主要分布在国土的西北部。
蒙古国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冬季寒冷而漫长,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达到箒30℃~箒15℃;夏季由于风向的关系而使得气温很高,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0℃~30℃。蒙古国的大部分地区湿润度较低,平均降水量冬季为10毫米~15毫米,夏季为200毫米~250毫米。蒙古国每年的日照时间达2600小时~3300小时,属日照时间很长的国家之一。蒙古国的气候特点为干旱多风、雨雪较少、气温偏低、无霜期短。
蒙古国是一个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的矿产有50多种。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铁、猛、铬、钨、钼、铅、锌、汞、锡、砂金矿、岩松石、磷矿、萤石、石棉、石墨、云母、水晶、绿宝石、紫晶、绿松石、石油、油页岩矿等。其中,磷矿、铜、煤、石膏、萤石等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除此之外,蒙古国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比较丰富。
蒙古国是典型的草原畜牧业国家,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蒙古国的土地利用总面积为15646.64万公顷,其中农牧业用地总面积为12238.1万公顷,占全国土地利用总面积的78.22%。在农牧业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21.7万公顷,草场面积为11943.3万公顷。全国种植业面积为65.77万公顷,其中谷物种植面积占80.1%、土豆种植面积占1.3%、蔬菜种植面积占0.3%、饲料种植面积占8%。
蒙古国的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蒙古国的交通运输主要以铁路和公路为主,航空和水运比较薄弱,无管道运输。蒙古国的交通运输方式结构不合理,而且线网密度比较低。全国铁路总长2500公里,线网密度仅为1.6米/平方公里;公路总长为20万公里,线网密度不足27米/平方公里。
蒙古国工业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工业主要以采矿、燃料动力工业、轻工和食品工业为主。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有7.4万人,约占有劳动能力总人口的8.2%。1997年以来,蒙古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迅速。200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为2172亿图格里克(按1995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目前,蒙古国179种主要工业品中有91种产品的产量在增长,共有6779亿图格里克的工业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蒙古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矿产品(铜矿、钼矿、锡矿和萤石),动物制品的原材料(羊毛、开司米、皮革、兽皮和羽毛),消费品(皮衣、山羊毛、毛皮服装、地毯、开司米和驼毛毛衣、纯毛和开司米毛毯);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产品、机械设备和零配件、汽车、金属制品、化学制品、建筑材料、食品和消费品。
蒙中两国有着传统的贸易往来,1951年两国政府签署政府贸易协定,建立了贸易关系。后因中苏关系紧张、中蒙贸易往来中断达20年之久。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整个国家的外贸形势欣欣向荣,边境贸易得以恢复和发展,并在20末期世纪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中蒙两国贸易关系的不断巩固与发展,新疆与蒙古国的边贸贸易在21世纪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
近几年,中蒙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经济贸易合作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宽,有力推动了新疆与蒙古国边贸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2002年,新疆与蒙古国的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20万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308万美元,进口贸易总额为112万美元。2003年,新疆与蒙古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78万美元,同比增长109.05%;出口贸易总额为483万美元,同比增长56.82%;进口贸易总额为395万美元,同比增长252.68%。2004年,新疆与蒙古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44万美元,同比增长87.24%;出口贸易总额为964万美元,同比增长99.59%;进口贸易总额为680万美元,同比增长72.15%。2005年,新疆与蒙古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833万美元,同比增长72.32%;出口贸易总额为1692万美元,同比增长75.52%;进口贸易总额为1141万美元,同比增长67.79%。2006年,新疆与蒙古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338万美元,同比下降52.77%;出口贸易总额为1090万美元,同比下降35.58%;进口贸易总额为248万美元,同比下降78.26%。2007年,新疆与蒙古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890万美元,同比增长41.26%;出口贸易总额为1708万美元,同比增长56.7%;进口贸易总额为182万美元,同比下降26.61%。2008年,新疆与蒙古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478万美元,同比增长560.21%;出口贸易总额为12442万美元,同比增长628.45%;进口贸易总额为36万美元,同比下降80.22%。
从2002年至2008年的海关进出口贸易情况看,新疆与蒙古国的贸易发展速度较快,而且新疆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自2006年开始,新疆的进口贸易总额开始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为2008年,进口贸易同比下降了80.22%。此外,出口贸易迅速增长,2007年新疆出口贸易增长幅度为56.7%。2008年出口贸易涨幅高达628.45%,新疆的贸易顺差额为12406万美元。从贸易的长远利益看,新疆长期而且巨额的贸易顺差在双边贸易的发展中会出现不利的影响作用,需要新疆有关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位于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它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临波罗的海、芬兰湾,西南连里海,东西长9000多公里,南北宽4000多公里。俄罗斯陆邻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中国和朝鲜,领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8,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现由89个联邦主体组成(21个共和国、6个边区、49个州、2个直辖市、1个自治州、1个自治专区和9个民族自治区)。2001年俄罗斯总人口为1.44亿,居世界第六位。俄罗斯有130个多个民族,其俄罗斯人占总人口的82.95%,主要的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日耳曼、乌德穆尔特、亚美尼亚、阿瓦尔、马里、哈萨克、奥塞梯、布里亚特、雅库特、卡巴尔达、犹大、科米、列兹根、库梅克、印古什和图瓦等。俄罗斯与中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接壤。
俄罗斯以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著称。西部主要为辽阔的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东部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南西伯利亚山地、东北西伯利亚山地和远东山地,南部为大高加索山脉,主峰厄尔布鲁士海拔5642米,是一座死火山,为俄罗斯的最高点。俄罗斯濒临12个海,其中波罗的海、黑海和亚速海属于大西洋,巴伦支海、东西伯利亚海、喀拉海、拉普帖夫海、楚克奇海、河白海属于北冰洋,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属于太平洋,此外还有一个内海——里海。俄罗斯有十多万条河流在大地上纵横交错,其中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条。最长的河流为西伯利亚的鄂毕河,连同支流额尔齐斯河总长度为5410公里。此外,阿穆尔河、勒拿河、叶尼塞河和伏尔加河位列第二位至第五位,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俄罗斯有20多万个湖泊,犹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广袤的大地上。水面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十多个,位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是俄罗斯最大的湖,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俄罗斯的气候基本上属于温带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北高加索沿岸属于亚热带气候,太平洋沿岸地区为季风性气候。俄罗斯的气候差异较大,从西向东大陆性气候逐渐增强,夏季南北气温差异大,气候的主要特点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温暖且短促、春秋季非常短。从东欧平原到东西伯利亚的年降水量由500毫米~700毫米降到200毫米~300毫米。
俄罗斯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自给程度高,它的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地区被誉为“世界资源的宝库”。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为170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40%;[41]石油探明储量为65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总储量的12%~13%;煤蕴藏量为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水力资源为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森林覆盖面积为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0.7%,居世界第一位。[42]另外,俄罗斯还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水产品资源及海洋生物资源等。
俄罗斯是与新疆接壤的国家中经济、科技及国防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俄罗斯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俄罗斯拥有农业用地面积为5亿多公顷,是世界上农用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002年,俄罗斯农业生产总值为10498亿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同比增长1.7%。俄罗斯2002年农业和林业从业人员为423万人,占全国有劳动能力人口的5.82%。俄罗斯是一个农牧业并重的国家,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豆类,经济作物以亚麻、向日葵和甜菜为主,畜牧业主要为养羊、养牛和养猪业。
俄罗斯的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工业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工业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工业也比较发达。俄罗斯工业结构不太合理,重工业发展迅速,而民用工业比较落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至2002年11月底,全国工业部门从业人员达1325.4万人,占全国有劳动能力人口的18.3%.2002年,俄罗斯工业总产值为68680亿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2%,同比增长3.7%。
中俄边境贸易是中苏边境贸易的延伸。1982年,我国与前苏联的外经贸部正式换文,恢复地方双边贸易。双边贸易以易货贸易为主,双边记账结算。1986年中苏关系进一步好转,地方边境贸易迅猛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边境贸易面临新的机遇。俄罗斯远东地区轻工业产品贫乏的弊端在整体经济急剧下滑中更加明显,急需大量价格低廉的轻工业产品,如服装、食品等。而我国沿边开放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又为边境贸易发展提供了动力。我国对俄的边境贸易增长迅速,到1993年达到顶峰。但是,某些参与边境贸易的企业和个人,在暴利驱动下,对俄出口时不注重商品的质量,甚至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极大地破坏了我国产品的声誉。结果,对俄边境贸易开始下滑。
近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下,中俄边境贸易又开始迅速回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3年俄罗斯与中国新疆的海关进出口总额为2.7453亿美元,同比增长27.45%;进口总额为2.1993亿美元,同比增长30.74%;出口总额为0.5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73%。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截至2008年年底,俄罗斯与中国新疆的海关进口总额已达到7.1895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1.803亿美元,出口总额为5.3865亿美元。2008年俄罗斯与中国新疆的海关进出口总额为2002年的3.34倍,进口总额为2002年的1.07倍,出口总额为2002年的11.42倍。从2002年到2008年,俄罗斯与中国新疆的海关进出总额以22.25%的平均增长速度增长,而海关进口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16%、海关出口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0.34%。从海关进出口的情况看,2006年后,中国新疆在对俄罗斯的贸易中处于贸易顺差的有利地位,其中2008年贸易顺差最大为3.5835亿美元(见表3.1)。2006以来,新疆与俄罗斯的贸易发展迅猛,新疆经过调整进出口的结构,使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等高价值、高附加的工业制成品和高科技产品转变,减少了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需求,实习由过去贸易逆差向贸易顺差的有利转变,增强了新疆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
表3.1 新疆与俄罗斯海关进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根据2004年、2006—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三、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北连俄罗斯,西临里海及土库曼斯坦,南接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临中国。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为272.49万平方公里,人口1495.39万(2004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130个民族,人口比较多的民族有哈萨克族(占全国总人口53.4%)、俄罗斯族(占全国总人口30%)、日耳曼族、乌克兰族、乌孜别克族和维吾尔族等。哈萨克语为国语,俄语在国家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与哈萨克语同为官方正式使用的语言。哈萨克斯坦国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部分国民信奉东正教、基督教、佛教等其他宗教。哈萨克斯坦行政区划分为14个州、2个直辖市,其中东哈萨克斯坦州、塞米巴拉金斯克州、塔尔迪库尔干州、阿拉木图州与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地区及阿克苏地区接壤。
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为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地势较高,中部为哈萨克丘陵;西部和北部地势较低,西部最低点为卡腊古那盆地,低于海平面132米;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和西南部。荒漠和半荒漠占领土面积的60%,耕地面积非常少,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土壤比较肥沃的草原地带。哈萨克斯坦是一个河湖众多的国家,境内的主要河流有额尔齐斯河、锡尔河、乌拉尔河、恩巴河和伊犁河;湖泊星罗棋布,约有48万个,较大的湖泊有里海、咸海和巴尔喀什湖等。
哈萨克斯坦的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北部地区经常发生旱灾。1月份平均气温北部、中部为-19℃,南部为-3℃;7月份平均气温北部、中部为28℃~30℃。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为45℃和-45℃,温差比较大,沙漠中最高气温可达70℃。由于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哈萨克斯坦的年降水量因地势高低不同而差异很大,荒漠地带不足100毫米,北部地区300~400毫米,山区1000~2000毫米。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的矿藏有90多种。钨矿的储量占世界第一位,铬矿和磷矿石储量占世界第二位,铜、铅、锌、磷和钼矿储量占亚洲第一位。此外,煤、铁、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也比较丰富。目前已经探明总的石油储量为100亿吨,煤的储量为39.4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8万亿立方米,锰矿储量4亿吨。森林和人工营造林2170万公顷,地表水资源530亿立方米。水资源不足是制约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条件。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具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但也面临着经济状况恶化、消费品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物价上涨和对外进出口贸易减少等严峻的现实问题。在独联体国家中,哈萨克斯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俄罗斯,名列第二位。经过一些经济方面的改革,2003年哈萨克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恢复到1990年的94.5%,目前哈萨克斯坦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工业是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主要的工业部门是有色冶金工业、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等。目前,哈萨克斯坦已拥有年产600万吨钢、480万吨轧材、500万吨生铁的钢铁联合企业、年产44万吨铜的炼铜联合体,年产3500台机床的机床厂,年产6000台康拜因的农机厂和年产1000台内燃机的动力机械厂。另外,哈萨克斯坦还拥有年加工能力为2200万吨原油的炼油厂等成套技术设备。哈萨克斯坦的工业近几年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但加工工业的基础相对薄弱。
农业在哈萨克斯坦的国民经济中作用突出。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甜菜、油料和亚麻等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畜牧业主要养殖羊、牛、马、骆驼和马鹿等。2001年农业总产值为5520亿坚戈(约合35.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73%,比2001年增长2.7%。农业中种植业占58.19%,畜牧业占41.81%。全国农业人口为645.35万人,占总人口的43.52%。
哈萨克斯坦1959年开始与新疆开展边境贸易,20世纪60~70年代,因中苏关系恶化而中断。80年代中期,经过两国政府批准,哈中边贸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重新恢复。随着1990年11月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新疆签署“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发展经济、科技和文化合作协定”,1992年哈萨克斯坦友谊关和中国新疆阿拉山口之间铁路正式运营通车,及近几年哈中两国领导人高层的频繁互访,使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促进了两国边贸贸易的快速发展。自从2003年,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海关进出口总额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6266亿美元后,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进出总额逐年增长。2008年,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海关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71.7035亿美元,同比增长27.48%;其中,出口总额为90.7074亿美元,同比增长30.7%,出口总额为19.0039亿美元,同比增长40.86%。(见表3.2)
从贸易的规模来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发展迅速,而且发展速度较快。2002到2008年短短的9年时间,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除了2006年出现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均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其中增长速度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进出口总额的环比增长速度高达995.33%,进口总额的环比发展速度达2103.3%,出口贸易的环比增长速度为1322.91%。随着两国经济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宽,贸易关系的不断巩固与发展,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进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7.28%,而进口贸易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为80.82%,出口贸易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3.99%,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拓宽与发展,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关系必然会得到健康而快速的发展。(见表3.3)
表3.2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海关进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根据2004年、2006—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表3.3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的环比增长速度比较(%)
四、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共和国,也称吉尔吉斯斯坦,是我国的西部近邻。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东北部、北邻哈萨克斯坦,西接乌兹别克斯坦,南接塔吉克斯坦,东南和东北与我国新疆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接壤。吉尔吉斯斯坦共设有7个州,即贾拉勒阿巴德州、伊塞克湖州、纳伦州、奥什州、塔拉斯州、楚河州和巴特根州。首都比什凯克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中心,是主要的交通枢纽。国土面积为19.85万平方公里。2003年1月全国总人口为501.25万人。吉尔吉斯斯坦由80多个民族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民族有吉尔吉斯人、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乌克兰人、鞑靼人、东干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塔吉克人、土耳其人、阿塞拜疆人、朝鲜人、德意志人、白俄罗斯人、亚美尼亚人、莫尔多瓦人、犹太人、格鲁吉亚人、土库曼人、立陶宛人、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人口数量最多的5个民族为吉尔吉斯人、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乌克兰人、鞑靼人和东干人,其中吉尔吉斯族占总人口的65%,乌孜别克族占总人口的14%,俄罗斯族占总人口的12.5%,乌克兰族占1%,东干族占总人口的1.1%。
吉尔吉斯斯坦是山国,整个国土坐落在天山和阿赖山山脉之中,全境海拔500米以上,1/3的地区海拔在3000~4000米之间。地势由东向西缓慢下降,低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费尔于纳盆地和北部塔拉斯河谷地一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河流很多,主要河流有纳伦河、楚河、恰特卡尔河,其中最长河流纳伦河流经境内535公里、楚河流经境内221公里、恰特卡尔河流经境内205公里。此外,吉国境内有湖泊1923个,水面面积达683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4%,最大的湖泊为伊塞吉湖。
吉尔吉斯斯坦属于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一月份大部分地区为箒6℃,高原地区为箒20℃;七月份为15℃~27℃。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200毫米~1000毫米。
吉尔吉斯斯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方面,北部和西部的河谷和盆地,土壤多为钙质灰土,土壤肥沃。全国适宜农牧业的土地约有1000公顷以上,其中85%是牧场和天然割草场;耕地面积为13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1600米的地区,几乎全部需要人工灌溉,受气候的影响比较大。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矿产资源种类比较多,分布比较广,除煤炭、铁矿外,主要是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43]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矿产资源有汞、锑、金、铅、锌、铜、锡、钨、铁、锰、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其中,汞和锑为该国的优势矿产;汞的储量为2.5万吨,在独联体国家中占领先地位;锑的储量居世界第三位;黄金储量比较可观,有13个脉金矿和14个沙金矿。水力资源极其丰富,河流的年地表流量达到450亿立方米~600亿立方米,纳伦河流域上修建有多座大型梯级水电站。在生物资源及森林资源方面,有近500种脊椎动物和3200种昆虫,森林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中亚各国中居中。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调整了经济改革方针,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推行了私有化和国有化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善。经济保持了低增长态势,工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物价相对稳定,通货膨胀率下降到独立以来的最低水平。经过改革,2002年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52.40亿索姆。
农业是吉尔吉斯斯坦重要的经济部门。全国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2年,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的农业总产值为501.27亿索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62%,比2001年增长3.3%。
吉尔吉斯斯坦是以资源开发型工业为主的国家,工业结构不完整。主要的工业有采矿、电力、燃料、化工、有色金属、机器制造、木材加工、建材、轻工和食品工业等。
交通运输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运输、水运及管道运输比较落后。全国公路里程总长3.4万公里。2002年货运来量为2640万吨,同比增长0.4%,客运量达4.2亿人次。水运方面,伊塞湖是全国唯一的通航水域,航线总长576公里。此外,有通往独联体各国首都和中亚各大城市的航线。
20世纪80年代,新疆恢复与原苏联毗邻地区的地方边境易货贸易,吉中经济贸易关系恢复。1992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经贸合作迅速发展。1992—1995年,中吉两国政府开展了不同层次的互访,加强了双边经贸合作。在此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吉政府经济贸易协定、科技合作协定、两国政府进出口商品质量保证协定等,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两国双边贸易的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0.35亿美元增加到2.31亿美元,两国双边贸易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44]1998年,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定逐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开放国内市场,加速国内经济改革,中吉贸易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贸易额比1997年增长85.8%,中国出口额比1997年增长144.2%。尤其是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两国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自2002年以来,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贸易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海关进出口总额为1.5386亿美元,出口总额为0.995亿美元,进口总额为0.5436亿美元,新疆贸易顺差0.4604亿美元;2003年,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海关进出口总额为2.309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626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0.6828亿美元,新疆贸易顺差0.9438亿美元;2004年,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6206亿美元,其中进出口总额为1.0435亿美元,出口总额为3.5771亿美元,新疆贸易顺差2.5336亿美元;2005年,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468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0095亿美元,出口总额为6.4586亿美元,新疆贸易顺差5.4491亿美元;2006年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海关进出口总额为18.5729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0092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7.4737亿美元,新疆贸易顺差16.3745亿美元;2007年,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海关进出口总额为32.502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0922亿美元,出口总额为31.4099亿美元,新疆贸易顺差30.3177亿美元;2008年,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海关进出口总额为79.7629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0948亿美元,出口总额为78.6321亿美元,新疆贸易顺差77.5373亿美元(见下图)。
图3 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斯坦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
根据2004—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整理绘制
2002年后,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进出口贸易呈现增长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进入2006后增长速度较快。在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边境贸易中,新疆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而且贸易顺差额不断增大,到2008年贸易顺差已高达77.5373亿美元。2002年以来,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以平均每年93.09%的速度增长,而新疆的海关出口贸易总额以平均每年107.16%的高速度增长。
五、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位于中亚东南部,南邻阿富汗,西部、北部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东部、东南部与中国新疆接壤。塔吉克斯坦地处中亚腹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国土面积为14.3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37.5万(2003年2月)。塔吉克斯坦由索格特州(原列宁巴德州)、哈特隆州、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中央直属区和杜尚别市组成。塔吉克语为国语,俄语为族际交流语言。塔吉克斯坦是一个由8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其中主要的民族有塔吉克族(占总人口70.5%)、乌孜别克族(占总人口26.5%)、俄罗斯族(占总人口0.32%)、鞑靼、吉尔吉斯、乌克兰、土库曼、哈萨克、白俄罗斯、亚美尼亚等民族。塔吉克斯坦86%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多数为逊尼派,其余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巴哈伊教、东正教和天主教。
塔吉克斯坦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高山国家,境内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的93%,其中约有一半的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它的北部为山脉、费尔干纳盆地,中部为群山,东部为冰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西南部较低,有瓦赫什谷地、吉萨尔谷地和喷赤谷地。塔吉克斯坦主要的山峰有库拉马山、莫戈尔托山、泽拉夫尚山、吉萨尔山、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上的共产主义峰为全境最高点,海拔为7495米。河流大部分属于咸海水系,主要的河流为锡尔河、阿姆河、泽拉夫尚河、瓦赫什河、卡菲尔尼亚河、喷赤河。湖泊主要分布在帕米尔高原,最大的湖泊是被誉为盐湖的喀拉湖,海拔3965米。
全境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因地形而异。盆地和山间谷地的气候比较干燥,东南部高山地带夏季凉爽潮湿,西南部谷地气温与亚热带相近,夏季干燥。7月份平均气温为30℃,北部地区23℃,南部地区30℃;1月份平均气温箒2.2℃,北部地区箒1℃,南部地区3℃。境内全年降水量在150毫米~250毫米之间。塔吉克斯坦年均日照量为2500小时~3000小时。
塔吉克斯坦土地资源少,土地总面积(包括农牧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为1430万公顷。全国农用土地面积为430万公顷,其中耕地为90万公顷,草场占2万公顷,牧场占330万公顷。水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塔吉克斯坦在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方面居世界前列。
塔吉克斯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共有50多种,已探明的矿产地有400多处,其中有100多处矿产地目前处于开采开发之中。塔吉克斯坦主要的矿产资源有铀、铅锌、锑、钼、钨、铜、银、金、铁、煤、岩盐、萤石、石油、天然气等,其中铀的储量为世界铀矿储量的14%、居独联体国家首位,铅、锌储量占中亚第一位。此外,水力资源也比较丰富,水力资源达3200亿瓦。塔吉克斯坦的水力资源仅次于俄罗斯,居中亚5国第一位。
塔吉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经济实力比较弱的国家,对外依赖性很强,而且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在经济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1990年为例,工业总产值占到社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独立后,工业得到了发展,全国有4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采矿业、轻工业、化工、机械制造、电子工业、建材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其中食品工业以榨油、葡萄酒酿造业和果品加工业为主。
农业是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以种植小麦、大麦、水稻、玉米、棉花为主,其中棉花生产和皮棉生产占重要地位。畜牧业以放牧为主,主要饲养羊、骆驼和牦牛。
塔吉克的交通主要依靠汽车运输,境内公路长11.7万公里,其中硬化路面1.39万公里。铁路运营线长410公里,内河航线有200公里。此外,塔吉克的航空运也比较发达。
1998年,塔吉克斯坦政府开始实施《1998—2000年塔吉克斯坦中长期经济发展纲要》,致力于减少贫困,推行私有化,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2000年10月,塔吉克斯坦政府实行货币改革。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塔吉克斯坦的国民经济的发展。2001年,塔吉克斯坦的GDP已达11亿美元,至2005年已发展到23亿美元;通货膨胀率也由2001年的38.6%下降到2005年的7.1%;GDP实际增长率以一个比较高的速度发展,2001至2005年,GDP实际增长率最高可达10.2%,最低也在6.7%的水平;进出口贸易和外汇储备也逐年增长(见表3.4)。2006年塔吉克斯坦GDP为92.722亿索莫尼,比2005年增长7%(按可比价计算);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9%,农业产值增长5.4%;投资总额为10.013亿索莫尼,固定资本投资5.436亿索莫尼。此外,2006年塔吉克斯坦各项外贸指标都超过了2005年。外贸总额同比增长39.4%,其中,出口额增长54%,进口额增长29.5%;外贸逆差比2005年减少了9750万美元。[45]
表3.4 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状况(2001-2005)
表内对外贸易额采用FOB价计算。数据来源:高潮.高山之国:塔吉克斯坦.商机报告,2010年第3期,77页
自1992年中塔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进入21世纪,塔中两国高层领导人相互访问与交流,不断促进了塔中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巩固与发展。特别是2007年中塔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后,两国的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九条规定:缔约双方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和深化经贸、交通、科技、水电等能源、矿产、农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促进边境和地方经贸合作,并根据各自国家的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九条规定拓宽了中塔两国的经贸贸易合作领域,并对边界贸易和地方经贸合作做了明确的政策指示,促进了新疆与塔吉克斯坦的边界贸易及地方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健康快速发展。
2002至2006年,新疆与塔吉克斯坦的边贸贸易发展迅速。2002年,新疆与塔吉克斯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0.0475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0.0377亿美元,出口总额为0.0098亿美元,新疆贸易逆差额为0.0279亿美元;2003年,新疆与塔吉克斯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0.0873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0.0544亿美元(同比增长44.3%),出口总额0.0329亿美元(同比增长235.71%);2004年,新疆与塔吉克斯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0.3088亿美元(同比增长253.72%),其中进口总额为0.0824亿美元(同比增长51.47%),出口总额为0.2264亿美元(同比增长588.15%);2005年,新疆与塔吉克斯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0.9931亿美元(同比增长221.6%),其中进口总额0.0913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出口总额为0.9018亿美元(同比增长298.32%);2006年,新疆与塔吉克斯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1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2.26%),其中进口总额为0.0593亿美元(同比下降35.05%),出口总额为2.1217亿美元(同比增长135.27%)。自2005年开始,新疆在对塔吉克斯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中开始由贸易逆差向贸易顺差转变。
2007年,中塔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后,新疆与塔吉克斯坦的边境贸易增长迅猛,而且新疆的贸易顺差额增长较快。2007年,新疆与塔吉克斯坦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771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78.92%),进口贸易总额0.0238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59.87%),出口贸易总额3.747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76.65%)。2008年,新疆与塔吉克斯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12.5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2.6%),其中进口贸易总额为0.0536亿美元(同比增长125.21%),出口贸易总额为12.4991亿美元(同比增长233.5%),新疆的贸易顺差额高达12.4455亿美元。
六、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简称巴基斯坦,是同我国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东临印度共和国,西接伊朗,西北与阿富汗接壤,南濒阿拉伯海、扼波斯湾出口,东北与我国新疆喀什地区接壤。巴基斯坦地处北纬23°30′~36°45′,东经61°~75°31′之间,面积为796095平方公里(不包括查谟—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控制区)。巴基斯坦现由旁遮普、西北边境、俾路支、信德四省,以及伊斯兰堡联邦首都区、北部地区和联邦管辖部落区(包括7个被称为Agency的政治代表管辖区和5个边境地区)组成。巴基斯坦4个省之下设27个专区、102个县,全国共有120个县级行政单位。巴基斯坦居民中约有97%为穆斯林,此外还有少数居民为印度教徒、基督教徒、锡克教徒和袄教徒等。[46]
巴基斯坦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和南部是山地和高原,占全国面积的59%。它的东部是印度河冲积平原,东南部和西南部有大片的沙漠,印度河纵贯国土南北。巴基斯坦北部群山起伏、冈峦叠翠,峡谷深邃,无数雪峰巍然耸立,气势宏伟。帕米尔山脉的平均海拔高达三四千米至五六千米,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661米、南伽帕尔巴特峰海拔8126米,蒂里奇米尔峰海拔7690米。西部地山区北起斯瓦特山和奇特拉尔山,南界戈马尔河,与苏曼山脉相连。西部低山区地形复杂,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巴基斯坦境内有印度河、喀布尔河、库腊姆河、托奇河、戈马河等河流。其中,印度河全长2900公里,流域面积为117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接近2100亿立方米,是世界长河之一。巴基斯坦有沙漠11.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7%,主要包括旁遮普省杰卢姆河和印度河之间的特尔沙漠、旁遮普省东南部的乔里斯沙漠和信德省东南部的特尔巴尔格尔沙漠,均为印度塔尔大沙漠的延伸部分。
巴基斯坦地处亚热带,但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北部又有高山屏障,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因而气温普遍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巴基斯坦虽然受夏季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冬季西北季风的影响,但降水量比较少,导致全国普遍干旱。巴基斯坦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他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南部地区湿热、而且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巴基斯坦的年平均气温为27℃。
巴基斯坦的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矿产的勘探和开发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巴基斯坦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47种,重要的矿产有锑、重晶石、铝土、铬铁、锰、铜、煤、天然气、石油、大理石、岩盐、硫黄等。铬铁矿储量相当的丰富,共有铁矿20多处,估计总储量超过4.3亿吨;铜矿储量估计有4.12亿吨,最大的铜矿在俾路支斯坦西南角查盖县的山达克,已探明储量达到7800万吨,而且伴生有黄金;石油探明储量仅为1.39亿桶,煤炭储量产量也不多,但天然气储量非常丰富,探明天然气储量为4411.3亿立方米;岩盐蕴藏量约为1亿吨,但质量甚好;水电资源达25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印度河,重要的水电站有塔贝拉水电站、曼格拉水电站等;全国有可耕地5798万公顷,已耕2173万公顷,还有大量的土地处于未开发之中;巴基斯坦海岸线长1100公里,大陆架面积1万平方公里,大陆架外专属经济区约25万平方公里,海洋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国的森林面积为4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4.8%,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47]
巴基斯坦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6.5%,主要的农产品有小麦、大米、棉花、甘蔗等。
巴基斯坦的工业比较落后,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外援。巴基斯坦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已发展到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已经成为巴基斯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说,独立后巴基斯坦轻纺工业发展迅速,但电力短缺是只有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巴基斯坦的主要工业部门为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糖、造纸、烟草、制革、机器制造、化肥、水泥、电力、天然气、石油等。
巴基斯坦国内客货运输以公路为主,铁路和航空、航运的发展比较缓慢。全国公路里程达251845公里,铁路总长为7791公里,有卡拉奇和卡西姆两个国际港口,有伊斯兰堡、卡拉奇、拉合尔和白沙瓦4个国际机场。
巴基斯坦是第一个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伊斯兰国家,也是最早和中国建交的亚洲国家之一。自1951年以来,两国关系经历了各种风雨的考验,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在政治、外交、经贸、科技、文化、军事领域进行了全面而卓有成效的合作。1963年,中巴两国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1982年,成立了巴中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促进了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长足发展。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和中巴两国政府的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了新疆与巴基斯坦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
21世纪后,新疆与巴基斯坦的经济贸易关系进一步巩固与发展,进出口贸易发展较快。2003年新疆与巴基斯坦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亿元,达到2.5539亿美元。在两国政府及企业的不断努力下,新疆与巴基斯坦的边贸贸易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08年,新疆与巴基斯坦的海关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4.1409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0.0292亿美元,出口总额为4.0889亿美元。从新疆与巴基斯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状况看,2002年以来边贸贸易的总额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而且新疆在进出口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贸易顺差最大的年份为2008年,贸易顺差额为4.1117亿美元。(见表3.5)
表3.5 新疆与巴基斯坦海关进出口总额
数据来源:根据2004—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七、印度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为297.47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锡金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印度位于亚洲南部,东临孟加拉湾,南接印度洋,西临阿拉伯海,北接喜马拉雅山,地处东西方海路交通要冲。印度全国总人口为10.2亿(2001年)。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十几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占总人口的46.3%,泰鲁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马拉提族占7.6%,泰米尔族占7.4%,古吉拉特族占4.6%,坚拿达族占3.9%。此外,人口较多的民族还有马拉雅姆族、奥里雅族和旁遮普族等。印度自称有25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构成。印度除了与我国的西藏藏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接壤外,印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还与新疆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相接壤。英语和印度语共同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约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11%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2%的居民信仰基督教,其次还有一部分居民信仰锡克教、佛教等。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4′~37°6′和东经68°7′~97°25′之间,南北跨度3214公里,东西长2933公里。印度拥有很长的海岸线,海岸线总长达6083公里。
印度全国可以按地形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部分。北部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山麓到温蒂亚山脉以北约一千英里的广大平原,纳巴达河以南、克里希纳河及通加巴德腊河以北的德干高原为中部地区,克里希纳河以南为南部地区。南部德干高原为印度半岛的主体,平均海拔600米,地势西高东低,它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印度文化发源地。印度河流众多,著名的河流有恒河(全长3000公里)、布拉马普特拉河(全长2900公里)、哥达瓦里河(全长1450公里)、克里希纳河(全长1280公里)、印度河、玛哈纳底河、通加巴德河、科佛里河、纳巴德河、塔普提河等。
印度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比较复杂。印度气候总体来说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季风自西南吹向西北,冬季则自东北吹向西南。印度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西南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西北则属于亚热带沙漠气候。夏季平均气温26℃~32℃,冬季18℃~25℃,比同纬度地区其他国家高3℃~5℃。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印度的夏季尤其酷热,最高温度可以达到45℃~50℃。印度受季风控制的地区年降水量比较多,西北部地区降水稀少,地区间差异比较大。阿萨姆的乞拉朋全年降水量高达11684毫米(世界第一),而塔尔沙漠则全年降雨量少于100毫米。
印度的动植物资源分成丰富。印度植物品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印度北部是面积广大的原始森林。印度南部的椰汁品种繁多、芒果、香蕉、无花果及槟榔到处可见,此外还拥有桃花心木、铁梨木等名贵木材。印度动物种类繁多,有印度象、猴子、狮子、老虎、豺狗、独角犀、恒河鳄鱼等。印度蛇类共有286种,是世界上蛇类种类最多的国家。
印度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煤和褐煤的总储量局世界第五位,其中褐煤储量达到6.5亿吨。矾土储量252500万吨~303700万吨,主要集中在奥里萨邦和安得拉邦;铬矿估计储量在880万吨;铜矿储量43104万吨~67419万吨;金矿主要分布在卡纳塔尔的科拉尔和莱楚尔、安得拉邦的兰吉瑞,总储量为1769万吨;铁矿石分为磁铁矿和赤铁矿,磁铁矿储量314300万吨、赤铁矿储量是960600万吨;铝锌矿储量20387万吨,锰矿储量23333万吨,镍矿总储量18350万吨,钨矿总储量3965万吨,重晶石矿总储量7015万吨,钻石储量约100万克拉,白云石储量496700万吨,耐火土储量69700万吨,氟石总储量304万吨,石膏总储量23900万吨,石墨总储量311万吨,钛铁矿总储量8675万吨,瓷土总储量为98600万吨,石灰石总储量7644600万吨,菱镁矿总储量为23300万吨,蓝晶石总储量270万吨,硅线石5070万吨,磷酸盐矿总储量14695万吨。[48]此外,印度还有大量的其他矿产资源,如膨润土、金刚砂、方解石、石榴石、黄铁矿、滑石、石英、硅石、花岗岩和大理石等。
印度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印度人口众多,但粮食已经基本自给,农业总产值居世界第四位。耕地面积为1.2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5%,农业耕地面积居亚洲之首。印度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印度的主要农产品主要有水稻、小麦、大麦、高粱、油籽、豆类、甘蔗、棉花、黄麻和茶叶等。种植业内部结构是: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8.3%,油料占12.7%,蔬菜和水果占10.4%,棉花占3.8%,烟草占0.5%。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7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6%,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60%。农场总数达到1.155亿个,60%的规模不足1公顷,只有1%的规模达到或超过10公顷。印度目前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小麦和大米生产国,是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巴西的世界第四大粗粮生产国,具备扩大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过去10年中,农业年均增长速度为2%。[49]
印度自1991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后,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印度已经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体系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印度的主要重工业部门为化工工业、冶金工业、电力设备、石化工业等,重工业产品的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主要轻工业有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轻工业部门。此外,精密仪器制造工业、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和空间技术工业等新兴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印度的出口商品主要有珠宝制品、成衣、机械及五金制品、化工产品、皮革制品、面纱、铁矿石、茶叶和香料等。进口的商品主要为石油及其制品、珠宝原料、化工原料、机电设备等。
印度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铁路运输。铁路是印度最大的国营部门,铁路总长度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公路运输发展比较迅速,公路运输已经承担了全国货运量的1/2,为世界最大的公路网之一。此外航空运输业和海运也发展较快,海运能力目前居世界第十八位。
1991年7月,印度开始施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1999年开始实行第二阶段经济改革。2001年,印度出台十五计划,深化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2001至2002年,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19000亿卢比(约合4295亿美元),GDP的增长率为5.8%。2001至2002年,工业总产值约为600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农业总产值为4965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50]。印度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促进了经济快速的发展。2003—2004年,2004年—2005年、2005—2006年,印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8.5%、7.5%、8.4%,[51]使得印度迈入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国家的行列。
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显然对印度出口业、吸引外资和信贷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印度2008年的经济增长大大低于连续3年保持的9%以上的增长速度。但印度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经济不断持续下滑的趋势,经济总体形势在2009年开始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据印度统计局5月29日发布的2008/09财年第四季度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显示:第四季度印度以生产要素成本(生产法)核算的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为128961.6亿卢比,同比名义增长8.0%,按照1999/2000财年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实际增长5.8%。[52]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往来主要表现在国家间的对外经贸关系。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中印两国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关系。20世纪50年代由于两国都处于贫困状态,外汇短缺,加上交通不便,可进行贸易的商品非常少。1959年为贸易额最高年份,仅达2506万美元。1959年3月,中国西藏出现农奴主叛乱事件,由于印度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支持西藏达赖喇嘛集团,致使中印两国关系从友好往来的巅峰跌落下来,两国关系开始恶化。20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印国军队越过中印之间传统习惯的军事挑衅行为以及边境武装冲突事件导致了两国关系恶化,双边经贸往来中断。1976年,中印恢复互派大使,两国关系逐步改善。[53]1984年5月,中印两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就在贸易方面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1988年拉·甘地总理友好访华以来,贸易出现增长趋势。1989年双边贸易额达2.7119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1.6871亿美元,印度出口1.0284亿美元。[54]中国从印度主要进口铁砂、铬、咖啡,印度从中国主要进口生丝、豆类、香料和土特产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两国签订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双边经济合作的文件,进一步发展了中印的经贸关系,中印贸易从1991年的2亿美元猛增到1999年的约20亿美元。[55]
进入21世纪后,中印两国进一步加强了经济领域的合作。2003年6月23日,中印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双方一致认为,不断开拓和深化中印经济合作对加强双边关系至关重要。2005年4月,两国签署《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同意就建立中印区域贸易安排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制定双边贸易额到2008年达到200亿美元或更高的目标。2006年3月,两国签署了中印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2006年11月,两国签署《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同意2007年10月前完成中印区域贸易安排的可行性研究,并制定了双边贸易额到2010年达到400亿美元的目标。2008年1月14日,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中印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强有力地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新疆与印度的边境贸易发展。从新疆与印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额进行分析,新疆与印度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自2004年后开始回升,并在2007年后超过2003年339万美元,2008年已发展到2791万美元。在2005年以前,新疆与印度的进出口贸易中新疆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其中贸易逆差额最大值为2003年的-722万美元。2006年中印两国签署《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后,新疆与印度的进出口贸易当年基本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并且新疆实现了由贸易逆差地位贸易顺差地位的巨大转变,贸易顺差额为1599万美元。(见表3.6)
表3.6 新疆与印度海关进出口贸易
资料来源:根据2004年、2006—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从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状况分析,从2003年至2008年的平均增长水平看,新疆与印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以平均每年10.89%的速度增长,其中出口贸易总额的平均增速速度为25.42%,而进口贸易却以平均每年1.19%的速度在下降。从新疆与印度的海关进出口贸易环比增长的角度看,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最快的年份为2006年(46.94%),而2004年出现了51.91%的负增长;出口贸易增长总额增长速度最快为2005年(281.23%),其中2004和2007年出现负增长;进口贸易在2006后出现了正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最快的年份达到222.19%(2007年)。总体而言,新疆与印度的进口贸易呈现出一个曲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见表3.7)
表3.7 新疆与印海关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比较(%)
八、阿富汗
阿富汗地处亚洲大陆的中心,东部和东南部与巴基斯坦为邻,西部与伊朗接壤,北部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3个中亚伊斯兰国家相连,阿富汗北部有一个狭长的地带与中国新疆的喀什地区接壤。阿富汗的国土面积为65.23万平方公里,拥有长达2300多公里的边境线。阿富汗是一个议会制的国家,议会由人民院和参议院组成,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分为32个省,省下辖县、区、乡和村。全国总人口1800万。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波斯语)为官方语言,其他的地方语言有乌兹别克语、俾路支语和土耳其语等。阿富汗是一个伊斯兰国家,9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0%为逊尼派教徒,其余为什叶派教徒。阿富汗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要的民族有普什图族(占总人口40%)、塔吉克斯坦族(占总人口30%)、乌孜别克族、哈扎依族、土库曼族、俾路支族和努里斯坦族等民族。
阿富汗是一个多山和多沙漠的国家。阿富汗是一个高原国家,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伊朗高原,80%的国土面积为高原和山地,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北部地区,其中大多数地区是无水的沙漠或荒原。中部地区是高耸的山地和深狭的河谷,主要的河流都发源于此,并呈放射状流向四方。阿富汗主要的河流有阿姆河、赫尔曼德河、喀布尔河、赫里鲁特河、塔里亚·摩尔卡伯河、法拉·鲁德河、果马尔河。阿富汗还有萨巴里湖及被称为“班德尔·阿米”的5个小湖泊。
阿富汗地处亚热带,但由于远离海洋,海拔又高,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阿富汗气候干燥,而且冬夏温差比较大、昼夜温差变化剧烈,冬夏最大温差可达70℃左右。
阿富汗矿产资源主要有天然气、铁矿、煤矿、铜矿、铅矿、锌矿、岩盐、铍和石油。天然气储量比较丰富,达到10.6万亿立方米。阿富汗动植物资料数量及种类都比较少。
阿富汗是一个落后的农牧业国家,1997年曾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56]。印度的总人口中农业人口约占85%,城市人口约占15%,牧民占人口的大多数。耕地面积占全国土地的0.2%。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柑橘、柠檬、椰枣、葡萄、杏子、桃、梨、柿子、香蕉等。全国有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50%以上。由于阿富汗国内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给农业造成了重创,大量的农作物大幅减产,畜牧业产值也急剧下降。
政局的动荡及战乱导致了阿富汗农业的大萧条。农业的萧条又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负面影响。在抗苏战争结束后,喀布尔等主要城市还尚存一些制造工业,但连年的内战及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使得仅有的工业也惨遭毁坏。内战期间,阿富汗的贸易伙伴主要有中国、巴基斯坦、俄罗斯、日本、德国、新加坡。
阿富汗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阿富汗政府便于1950年1月12日承认新中国。1955年1月20日,中国政府与阿富汗政府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在两国的首都互设大使馆。1955年中国向阿富汗派出了首任大使丁国钰,1956年阿富汗政府向北京派遣了第一任驻华大使萨马德。[57]从此,中阿两国人民的友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力促进了中阿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1965年3月陈毅对阿富汗进行了访问,中阿两方签订了《中阿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使中阿经济贸易交往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2年4月1日至6日,以外贸部副部长陈洁为团长的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访问阿富汗,中阿双方签订了《中阿换货议定书》,进一步促进了发展了中阿经济贸易关系。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至20世纪末期,由于阿富汗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导致了中阿两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比较缓慢。
进入21世纪后,在中阿两国人民的不断努力下,中阿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新疆与阿富汗的边境贸易得到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2年,新疆与阿富汗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1万美元。2007年,新疆与阿富汗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2216万美元,为2002年的201.45倍,增长比较迅猛。在新疆与阿富汗的边贸贸易中,阿富汗一直都处于零出口,新疆在边境贸易中处于绝对贸易顺差地位,这一边境贸易形势直到2008年才有所转变。(见表3.8)
表3.8 新疆与阿富汗海关进出口贸易
资料来源:根据2004—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整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