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章法布局

第六章 章法布局

将笔画组成单字叫结字。将若干单字串联成行,再将若干行安排成篇的方法叫章法。章法主要研究分行布白、谋篇布局的规律,是书法技法三要素之一。

汉字书写的章法有竖式、横式两种。传统的竖排式,字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竖行,行序由右向左排列成整篇;单行横排式字序是由右向左排列,如匾额与横幅的章法。

一、字的组合规律

每个字都有其感觉上的重心点,将一行中各个字的重心点自上而下地连成虚线,这条虚线就是这一行字的“行气线”。竖行的组合法取决于行气线的曲直变化和字距的疏密变化以及这一行字横向收放的变化。

1.行气线的变化

行气线的变化有两种形式,即行气的直线式与曲线式。

(1)直线式行款

行气线基本呈直线状的一行字,称为直线式行款,直线式大多又呈垂线状态。这种行款方式被普遍运用在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中,也是书法作品行气线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给人以整齐肃穆、始终如一的感觉。此外,也有少数斜线式组合,其行气线与直线式形成一定的夹角,这种形式在行草书特别是狂草书中偶有出现。

(2)曲线式行款

一行字的行气线呈曲线状,亦即这行字的上下字之间或左或右,参差不齐,使行气线左右摇曳,这一类型称之为曲线式行款。这种形式给人以活泼多变、灵动激越的感觉,故多半用于行草书中。

2.字距的疏密变化

字距的疏密变化是指一行字中字与字之间距离的大小变化。疏密变化有平均式与对比式两种。

(1)平均式

一行字的字距均等,给人以匀称安宁的感觉,这种字与字之间的组合称为平均式。

平均式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个字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另一种是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基本不变。这两种情况有所不同。前者或用叠格子的方法叠出格子,或画出大小一致的格子,然后在格子内书写。采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字字距均等,但由于每个字本身大小、长短、宽窄的不同,易造成字与字之间的留白不一致。后者是字与字之间的留白一致,但每个字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等。前者适宜于篆、隶、楷等书体的书写,行书偶尔也用此法;后者适宜于楷、行及小草等书体。这两种方式的行气线一般均为直线式。

(2)对比式

一行字的字距不均等,字间的留白也不平均,这种字间有紧有松,有疏有密,形成疏密相间、黑白对比的组合形式称为对比式。对比式往往将几个字密集成一个字组单元,然后出现一段空白的间歇,紧接着又是另一个字组单元,形成有点线组合,又有一定空白块面的对比效果。这种空白,犹如乐曲中长短不一的各组音节间的休止符,使行款节奏多变,富有韵律感。这种组合形式适宜于行、草书,特别是狂草的书写,更能体现其连贯的特点。对比式的行气线多以曲线式为主。

3.单字横向收放变化

一行字中的每个字的外沿自上而下地勾画出两条虚线,可以看出这行字中的每个单字面积的大小变化以及行内的“黑”与行间的“白”之间的变化。从“白”的角度看,两行字相对的外沿虚线实际上构成行与行之间“白”的形态,它同样是书法艺术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书家往往极注意这种“白”的形态变化,它与黑的形态变化交融互生,相映成趣,产生一种生动的艺术效果,这也是“计白当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说来,篆、隶、楷书的横向收放变化较小,显得平均齐整;行书、草书的变化较大,上下字之间的宽窄大小、疏密收放形成一种曲线式的动感。

章法上行距、字距的大小与书风亦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字距紧、行距密的章法显得浑厚茂密;字距大、行距开的章法显得疏松灵秀。

二、常用的书法幅式

字幅的格式不同,章法布局也就随之而有所变化。我国书法艺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书写格式,在艺术处理上也积累了许多独特的分布方法,一向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仅就日常普遍应用的几种主要形式略加介绍,以供读者参考借鉴。

1.中堂:以悬挂在堂屋正中壁上得名。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有的在两边还配一副对联。

2.立幅:即条幅,装上轴的又叫立轴。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两行的格式,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

3.屏条: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由于画身狭长,为整张宣纸对开,故能装裱成屏条形式。屏条单独挂的称“条屏”(屏条),四幅并排悬挂的称“堂屏”或“四季(春、夏、秋、冬)屏”。亦有四幅以上多至十二幅甚至十六幅,紧挂相连,成双数的完整画面,称“通景屏”或“通屏”,又称“海幔”。

4.横披:即横幅,也是传统的书写形式之一。章法上与条幅大体略同,只是在置陈布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它横的幅面要求。有的大字横披,字数很少,其结构章法又略有不同,写起来类似榜书。结体需稳健持重,舒展宽博,各字间疏密聚散,也要相互对比照应,方可气势浑然,美观大方。

5.手卷:实际上是较窄的横幅的延伸,为捧在手上把玩的作品。它保存、携带方便,可以随时展卷赏玩。

6.扇面:扇面有团扇、折扇等。团扇又叫纨扇,古时多用绢素制成,上边可以写字、作画。折扇,因为它形状特殊,所以在书写的布局上有特殊的要求。应该考虑以下几点,即字的重心位置和行距要依据扇的摺行上端宽的部分来定;为了避免下端迫塞拥挤,一般多用长短行间隔的方式书写;如字数少或者写行、草书,分行也可以不受摺行的限制而灵活布势,但仍需考虑使全局随着扇形而带有环转之势,才能珠玑满目、纷纭而不紊乱,显得协调、美观。

7.对联:又名楹联、门帖、对子,即门上所贴的联语,是书法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悬挂在室内作为艺术品欣赏,不但具有装饰效果,而且对人们起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另一种是新年用的春联和对子,可以增添喜庆气氛。对联的特点是由左右对称的两件竖条联成一体。词句字数多寡无定规,对联常见的有四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余字以至数十字的长联。春联和节日用的门联,不用上下款,字体也较规正、清朗,容易辨认。

8.册页和斗方:长宽在一尺见方,基本上呈方形或长方形的书作称为斗方。将斗方以单片的方式装裱成折叠式的一册称作册页。每一页为一个独立的空间书面,也可是几个或一册为一个独立的书面。

9.题画:题画指附属于绘画艺术的画面题字,这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显著特点之一。在题写的时候,要审视画面全局,匠心经营,然后应机制宜,使它成为整个画面构图的含意和旨趣以及风格特点所在,再根据画面的空白容量找出适合于题写的部位,然后拟定内容、确定字的大小、书体,以及款式的分布。书体与风格最好与画面协调一致,能相映成趣;位置与行间分布要与画面虚实相衬,紧密呼应,使之对构图起到稳定重心、调整节奏与补充气势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款字大多是题在画面的空白处。题字的多少不因为空白多就多题,空白少就少题。有的因为要虚疏,空白处反而不加题;要紧凑,却偏要破险地在密实处加题。但都能因题增妙,恰到好处。

三、如何着手布局

前人布局的法式,无疑对我们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如何亲手实践,要掌握分行布白的章法,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量纸定字:就是先将要写的纸幅的尺寸大小、开式、形状,以及写多少字,分几行布列,款式如何落法,预先斟酌筹划一番,再下笔着墨。初学者在挥写之前应当有一个大体明晰的腹稿。

2.四边留白:要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皆让出空白,使四傍气息相通。元朝饶自然《绘宗十二忌》中酌头一“忌”,就是“布置迫塞”,充天塞地,左右挤边,拘促沉闷,毫无潇洒风致。至于四边留白的多寡、形状,则视书写的格式以及书体等不同,分别作独特的处理。

3.首字领篇:即开头第一个字,让它起到管领全篇的作用。因为开头既是边层出不穷的各种意思的出发点,又是引人入胜的入口处。高尔基在谈到写作经验时也指出:“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好像音乐先定调一样,往往要用好多时间才找到它。”书法的布局与此也有类似之处。有时提起笔来往往无从下手,颇费斟酌,就是因为“调”一时还没有“定”好,在第一个字上迟疑不决。所以说,第一个字有很大的制约力和生发性,写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整幅字的变化和基调。它的轻重、疏密、大小、体势和意态要影响或牵引出后边一连串的许多字;而后边各字的取势、正斜,以至墨色的浓淡枯湿等,也都要与首字遥相呼应。孙过庭《书谱》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也说:“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

4.行气贯通:一行之首尾以及行与行间的安排要疏密得体、虚实结合,字与字的上下承接、左右顾盼、相互奔逐、彼此照应、搭配得当。不刻板,不涣散,有一气呵成之势。张绅《书法通释》说:“行款中间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远,密不至近,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耳。”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分行布白,纵横合乎阡陌之径;引笔著墨,浓淡灿乎珠玉之彩。”都道出了行间分布的妙理。

四、落款与钤印

img227

落款和钤印,也是书法作品总体章法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款”,指作品中正文以外说明性的交代文字,有所谓“单款”和“双款”之分。“单款”是署上书写者的姓名,或再加上正文的出处、书写的时间、地点以至缘由等;“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下各方,前者为上款,后者叫下款,也有上、下款连起来落在篇末的;又有将正文出处与书写者姓名分开作为上、下款排布的。落款应注意根据正文内容的需要和总体布局的格式以及余白的空间容量来组织文字、斟酌字体、确定款字的大小、位置的安排,使正文与款字两者之间主次分明、虚实相间、疏密得体,既有对比,而又和谐。例如这幅五言楹联,正文为隶书,排布疏朗宽绰;作为款式的说明文字则采用行书,密布于左右,但其外方的款字收束处均较主体联语略短。这样,从通幅来看,既不稀落,又不迫塞,疏朗旷远而神采茂密,正得虚实相映之趣。书家根据条幅总体章法、正文排布的疏密参错与空白容量,而将书写的时间、缘由纳入款内,而且上下款的位置也打破了常规,上联两边落款,下联只有左边中部落短款,款字下端钤了三方章补了下边的空白。这就不但使布局更为紧凑,与上联呼应,同时又增强了变化之美。

华琳《南宗抉秘》中谈到绘画布白时说:“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过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书法也是如此,落款更应当服从这一形式美的要求。

书法作品中所应用的印章,除“名章”之外,还有“闲章”。名章通常钤在书者署名的下边或左边;闲章盖在起首虚疏之处自叫“引首章”,盖在末尾或下端空处得叫“押角章”。闲章有刻印语的,也有肖形印。闲章的印语内容,多是些成语、诗文、格言、警句、吉语以及年代、书写者的籍贯、斋号等,不但与正文有着内容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往往反映书家的思想情操、素养及其对艺术的见解。例如:“所要者魂,可贵者胆”、“天道酬勤”、“痴思长绳系日”、“流俗之所轻也”、“可叹浮名堪一笑”、“宠辱皆忘”、“我书意造本无法”、“我师造化”、“与神为徒”、“笔墨当随时代”、“书者抒也”、“醉墨乐砚”、“澄怀抱月”、“大巧若拙”等。有的不仅鞭策着作者的艺术实践,同时也为观众进一步了解作品和作者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所以“闲章”其实并不“闲”,有时甚至是正文简明扼要、含蓄而又深刻的补充。我们应当选择健康而富有个性特征的印语,让“闲章”发挥更积极的配合作用。

当然,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不只是内容上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它不但具有装饰和衬托的作用,而且对作品总的章法分布起着调整节奏、稳定重心、破除平板、加强均衡等相成相破的作用。因此,无论名章与闲章,风格最好与正文基本谐调;轻重(如白文红多,分量重;朱文红少,分量较轻;肖形印轻重差异更大)要相宜;大小及形状要与正文和款字搭配适当;多少和位置也要有利于增强整个格局的形式美。有的书法作品,正文写得还好,款式印章不佳,遂被牵累而成为白圭之玷;也有因落款用印特别出色,而使整幅作品锦上添花的。落款与印章虽非主体,但却与大局相关,是构成形式美不可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