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 韩国书法

附二 韩国书法

韩国使用的文字可以分为韩文和汉字两种,在韩国书法中还是以汉字为主,韩文书法为次,使用汉字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两千年,历代也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书法家。

汉字随着时代不同而变迁,殷周的古文、东周的大篆、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魂晋以后的楷书等,使用的字体各不相同,但是在韩国,几乎全部使用楷、行、草,篆书仅是作为特殊用途时使用。

韩国书法艺术史的时代划分和政治史的轨道一致,可以分为三国时代、统一新罗时代、高丽和朝鲜时代以及朝鲜以后的近代。韩国的书法受中国的直接影响,学习了中国各代不同风格的名家书法。韩国书法在高丽以前的真迹不过十余件,朝鲜壬辰之乱之前的也为数不多,多数资料都在战乱和火灾中损失了。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简札或者诗帖类的小品、匾额、镜框、挂轴,大部头作品传下来得非常少,汉隶存下来的几乎没有,大多以木刻的形式留存下来。高丽时代的刻帖也只有外来的几种:《臣解堂法帖》(安平大君李瑢);《海东名迹》(申公济);《观澜亭帖》(李俣);《古今历代法帖》(朴文会);《海东名家华谱》(白斗镛)。

一、三国时代的书法

三国时代的先高句丽是最早接受中国文化的国家。汉朝从乐浪时代开始,至5世纪初,把这个地区的一部分划分为汉朝行政区,这个行政区被推翻后,辽东地区同高句丽其他的地区连接起来,但是,这里与汉朝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民间艺术方面,受汉朝直接影响非常大。

现在还在西安保存着高句丽《广开土王碑》,高6.9米,44行,1715个字,建立年代为公元414年。此碑整个字很大,文字有几厘米大,书体跟隶书差不多。它和我国保留下来的《鲁孝王刻石》并称“双璧”,从它的气势上来讲,要比《鲁孝王刻石》好。此碑是19世纪后期中国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一个发现。碑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倭以辛卯年(391年)来渡海破百残(百济)口口新罗以为臣民。”

最近发现一个罐子,罐盖上面刻着这些字——“牟头娄墓志”,在那个墓里面发现的墨书上,有个人名——牟头娄,这是高句丽时代唯一流传下来的一件墨书。

此外还有行书《平壤城壁石刻》,最近发现的《中原碑》,以及北地发掘出土的《古坟壁书》。

百济资料比高句丽资料更加常见,年代最早的是公州,其余有来自隋唐的塔碑二种。可见,百济直接吸收了中国江南的文化,《武宁王陵志》是当时中国流行的一种骊体和传记文学,成为百济同时吸化南北朝文化的佐证。

《砂宅堂智积堂塔碑》的文章是四六体的骈文,书法是典型北朝书风。

此外还有《昌宁拓境碑》,又叫定界碑。最美的、最漂亮的就是《黄草岭碑》,名志上写得非常精练!碑的内容是中国著名的四六体骈文。清朝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论历代诗品,把《黄草岭碑》定为最高神品之列。

img243

《黄草岭碑》

二、统一新罗时代的书法

后来新罗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依靠唐军在公元660年占领百济,又于668年前后灭高句丽,将朝鲜半岛变为新罗王国,进入统一新罗时代。

新罗在文化、政治制度方面都极力模仿中国,其官吏子弟及僧侣留学唐朝,参加唐朝国子监、及第为官的新罗学生也大量出现,他们的文笔甚至达到了令中国人也大为赞叹的水平,加上唐朝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最灿烂的时期,新罗的学问和艺术水准更是由此大大提升。

与高丽时代相比,新罗时代的书法数量不多,但却是韩国书法史上的鼎盛时期。崔致远在统一新罗时期被誉为第一名笔,他运笔活泼,书风浪漫,当时被誉为有唐代欧阳询之子欧阳通《道因法师碑》的风采,从章法各方面来讲他作品写得非常好。

崔致远自撰自书的《真鉴禅师碑》可称神品,与《皇福寺塔志》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和他同时代的书家金生,曾书写《昌林寺碑》,但没有留传下来。但有金生的集字碑——《朗空大师白月栖云塔碑》,是仅存的真迹。留下来的石经有华严寺《华严石经》残片,四天王寺址发现了《法华石经》残石,唐代写经带有浓厚的欧阳询风格,其具有共同点的华严书品,是比唐朝的《开成石经》还要更上一层的名品。

img244

崔致远《真鉴禅师碑》

三、高丽时代的书法

高丽早期设立了科举制度,不仅对作品本身内容进行评价,而且对书写划分等级,每省对书学的训练也不能懈怠。当时出现了专事书写的官吏,叫书写博士,通过写字得到升官。

高丽书法遗迹包括几张墨书真迹的古文书和高丽末期制作的数十卷写经,其余的还有金石文和木版典籍。其中金石碑碣和墓志最多,此外还有金属佛具。其中书法的代表还是碑碣,这些碑碣都是寺刹的纪迹碑和高僧塔碑。

高丽书法以早期新罗书法为范本,沿袭唐初大家的笔法,其中特别盛行欧阳询的笔法。欧体结构方正,不允许有丝毫的迟缓,这一特点与郑重、虔诚的精神相一致,并长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书法大家有具足达、韩允、闵赏济、安民厚、林颢、吴彦侯等。

高丽末期与元朝关系亲密,书法也得到同样进展。忠宣王在燕京(即北京),建了“万卷堂”,进行了很多书画方面的交流。当时赵孟頫的书风传到韩国,追随赵氏书法的人数众多,其中以李君陔、李齐贤等为代表,李齐贤是赵体字的第一名家。赵孟頫的书体一直影响到朝鲜时代初期。

img245

李君陔书法

四、李朝时期的书法

李朝书法自始至终以赵孟頫体为主导,这与李朝建国之初和明朝所建立的密切关系有关。赵孟頫书体在明初文人中相当流行,被称为翰林院体,坊间刊行的书籍也多用此体,这当然会对李朝产生影响。世宗初期刊行的《训民正音》、《三纲正图》所用书体与中国明代初年的书体完全一样,即可见一斑。

img246

安平大君书法

img247

安平大君《梦游桃园记》

img248

宣祖《七言绝句》

李朝初期,文宗喜好书法,他远宗晋人,近师赵子昂,楷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此时的书法名家有郑道传、黄喜、权近和申墙,但最有名的还是安平大君李瑢。此公为李朝世宗国王的第三子,平日鼓励文艺,尤其擅长书法,能集各家之所长而发扬光大,取法子昂,能够乱真。存世作品有写经,有奉王命书写的铜活字,及隶书、行书等;碑刻则有骊州英陵碑、龙仁青川府君沈温墓表、果川临流大君墓表等。在安平大君的带动下,一大批王公贵族、朝臣文士习承赵体,如李朝第九代王成宗,以及名臣金宗瑞、朴彭年、成三问、柳诚源,皆遵赵体,其他如申叔舟、姜希颜、金时习、成任亦皆如是,其中成任所书汉城弘化门及大成殿匾额尤负盛名。如此赵体在朝鲜书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整个朝鲜时期两百年间都是在他的影响之下的。

壬辰倭乱,明朝与朝鲜并肩作战,感情日增,特别在知识阶层中,一种文化认同的思绪十分普遍,因而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祝枝山、王宠、董其昌的书体在朝鲜十分流行。此时的书法家有宣祖国王、韩濩(石峰)、成守琛、李彦迪、金长生、柳成龙、金尚容等。但总体来说,其书家作品的风格仍紧跟中国书家之后,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之处。

清代以来,书体范围有所拓展,除继承赵体以及明代文、祝、王、董四家之外,又流行颜真卿体,并行篆隶。此时中国学术界正当开展对先秦汉魏金石文字的研究,而朝鲜由于清初以来的排清意识,却对这种新的倾向不予理睬,因而隶篆流于造作,也影响书坛因循沉滞,缺乏生气。这一时期,形成了以李匡师、李三晚为中心,由尹淳、赵谏、朴泰辅、宋时烈、朴泰维、许穆、李祥麟等书家发展而来的独特的朝鲜书风。

img249

许穆《陟州东海碑铭》

18世纪末叶,朝鲜与清朝的关系日渐缓和,与清政府的接触也日趋频繁,而且由于实学的发展,知识阶层中思想活跃,洪大容、朴齐家、李书九、申纬、金正喜等一大批李朝文人前来中国,与中国名士交往,书坛的气氛为之一振,并产生了金正喜(秋史)这样的大家。金正喜带头实践清朝考证学和碑派书法,朝鲜书法兴起了以其为中心的碑派书法。其精于汉隶,对字的结体及比画的轻重、粗细、转折无不加以研究,作品注重墨色的浓淡变化及整体的形象,大大提高了书法本身的艺术性,代表李朝书法的最高成就。

五、近现代书法

img250

李匡师《笔书帖》

朝鲜末期书坛力图复古王羲之体,但终因国力衰微,未取得重大成果。日本入侵时期,风靡浓重的“倭式”书风。1984年大韩民国成立以后,扫除了日制的残渣,再次掀起了研究中国古典书法的风潮,并延续至今。1988年“艺术之殿堂”的书法馆开馆,圆光大学校开设书法系。1989年1月5号韩国书法协会创立准备委员会正式展开活动。1989年4月9日创立了由1474名会员参加的并不完整的半个韩国书协。

img251

李三晚《圆峤苍岩遗墨》

img252

宋时烈《朱子名言》

img253

申纬《五言对联》

韩国书协虽然没有完成韩国书法界的完全统一,但其创立运动推动了韩国书法史上最大的改革与变化。韩国书协创立运动提供了可以批判和反省引起诸多腐败与矛盾的制度、秩序、权位、价值、美意识、经验、思考等,实现了韩国书法文化整个范围内的改革与变化。

在金正喜之后又一个书坛巨匠孙在馨,在1945年把日本统治时代通用的术语“书道”更名为“书艺”,突出民族特色,曾多次到中国交流,创立了独特的书法体“素筌体”。

韩国书法泰斗金膺显积极提倡国际书法交流并推动与中国书法界交流,为韩国书法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97年获韩国宝冠文化勋章。其众多弟子成为现今韩国书法界领军人物。

六、韩国当代书风

img254

金正喜《书简》

韩国书协的创立标志着韩国书法文化进入当代。除了韩国美协的书法分科以外,韩国书协、韩国书家协会等相继被认可为社团法人,为韩国书坛开启了新书法文化时代的新纪元。随着书法家的意识提高,以及韩国整个社会的结社自由得到保障,韩国书坛也刮起了结社之风。数百个公募展随即出现,首尔与地方的很多大学都新设了书法系,研究生院也开设了书法专业的硕士、博士课程。各大小团体的国际交流频繁举行,各种资料如洪水般袭来,利用电脑的网络世界模糊了国家之间的界限。

韩国书坛各种风格的作品琳琅满目。从墨守传统文化到不像书法的书法作品不计其数。当代韩国书风之流向可分为五个类型:(1)韩国土俗式书风;(2)中国古典式书风;(3)亲中国当代书风;(4)反中亲日书风;(5)脱离书法的恣意书风。

1.韩国土俗式书风

韩国土俗式书风包括三类:一、盲目追随技巧,最后被技巧约束,呆板且不自然的书风;二、正确依据技巧,端正简洁,但带有几分媚俗的书风;三、不受技巧约束,追求脱离格式的即兴感以及诙谐的游戏感,如行云流水般没有架构的书风。韩国土俗式书风的书法主要是为自娱自乐,在全国各地那些皆在休养的、顽固的高龄书法家中非常流行。

2.中国古典式书风

中国古典式书风主要是指过分崇拜中国书法史上汉、魏、晋、唐、宋各朝代的法书式书风,即特别强调中锋的笔法,追求严谨且严格的书风。此书风主要为朝鲜美术展览会和大韩民国美术展览会中涌现出的书法家所青睐。虽然受到当今的影响,使他们的作品在外形上有所变化,但其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此种书风通过国展与美术大展大肆流行且延续至今,也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人贬低韩国书法属中国书法的二流,其实就是指此种书风。

img255

孙在馨书法

3.亲中国当代书风

亲中国当代书风主要是指对将日本现代书风进行中国式解释的中国当代书风。日本书法代表团在1976年对中国进行了巡访,日本书法被介绍到了北京、西安、洛阳、上海、苏州、杭州、广州等城市,中国传统书法彻底走向低谷。当代中国书风在反传统的风潮下,吸收当代日本书法的结字法、章法、用笔法、用墨法,使中国传统书法完全变质与变形。当代中国书风受日本书风的影响而形成,并正准备迎接新的书法文化复兴时代。

韩国书法家对中国当代书风——既不似传统书风,同时又有别于完全的日本书风——表示出兴趣,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当代书风属于新的造型境界,同时又是过去书法宗主国的当代书风。而且中国当代书风还会给对于熟悉韩国书风历史的韩国书法家以新鲜的刺激。

4.反中亲日书风

反中亲日书风是指将典雅严谨、秩序井然的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视为一切书法恶疾的根源,并作为打击对象,反过来将日本当代书风作为效法的典型。

韩国书坛的反中亲日书风出自于将韩国书风视为中国书法的二流或延续,要打倒中国书风并从中脱身的立场,这一群体是追随日本的,或在日本成长、在韩国接受教育的,或者是历史意识薄弱的年轻学书者。

img256

金膺显书法

5.脱离书法的恣意书风

脱离书法的恣意书风是指没有技巧,没有笔法,没有典型,恣意游走于书法范畴之间的书风。其造型有时表现为具有可读性的文字,有时是点或线,或者接近于绘画或就是绘画,所以有时会难以判定其是否属于书法。这种类型的书风中国称“流行书风”,日本称“前卫书风”,但只限于有可读文字的。韩国却更严重,挣脱可读文字性的情况非常多见。今天韩国书坛一般称作现代书法。

察看追求这种书风的书家的意图,可知他们是为了顺应时代精神乃至时代潮流。此书风的趋势是站在反传统的立场上强调脱离体裁、脱离权威、脱离中心。此书风特点为:比起文章或文字内容,更着重于文字的造型;比起文字的可读性,更着重于书法所具有的意味;站在脱离书法范畴的立场上,关注与其他体裁的交流以及相互的关系;关注点线跃动的形势,关注绘画似的造型性,打造书而画、画而书或者似书而非书的造型。此学风通过受到日本或中国书风影响的年轻人而迅速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