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四 苏轼书法风格的演变与人生境遇

附四 苏轼书法风格的演变与人生境遇

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苏轼是以艺术全才和艺术天才出现的,他不仅在文学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开创豪放一派,影响了一个时代,绘画擅长墨竹,开启写意画派之先河,又在书法上以“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位列宋四家之首,成为尚意书风的急先锋,推动了整个宋代书法发展趋势,是一位杰出文艺人物。就是这样一位奇人,为人性情豁达、豪逸,一生经历坎坷,生性忧患,命运多变。从他书法的发展过程可以折射出他那曲折、多变、苦难的人生经历。黄庭坚将其书法风格演变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并概括为早年姿媚,中年圆动劲,晚年沉着。然我们从苏轼遗留的作品可以看出,三个时期不足以概括其书法的全貌,还应加暮年的超然。这样才能把苏轼的人生与书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较全面地探究苏轼人生的境遇与书法发展历程。他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意趣,诠释了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追求,把书与人的情绪高度统一,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貌,并与整个时代的艺术精神——尚意书风相吻合。

一、姿媚——崇高理想的流露

苏轼,其父(苏洵)为大文豪,从小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苏轼和其弟(苏辙)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再加上家庭的熏陶,少负才名,博通经史。苏轼21岁登进士及第,为主考官欧阳修所赏识,两年后,到京城应殿试,进三等的宋朝科举的最佳成绩(宋代殿试分五等,除苏轼外没有入前三等者,多以四等居之),得到当朝权贵的重视去地方任职,真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一路走来踌躇满志,积极奔波于仕途,努力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抱负,头脑中充满了幻想,准备把一腔热血、满腹学识和治世方略献于祖国,报效朝廷。这就是早期的苏轼,在如此的人生理想状态下,于熙宁二年(1069年),一代伟大的书法家写出在这一时期的书法代表作《治平帖》。赵孟頫评此帖为:“字画风流韵胜,难与暮年同论。情文勤至犹可想,故是世间的墨宝。”精微的笔触,姿媚的字态,郁郁的情韵,将观者引入一个清新、纯净、理想化、诗意般的世界。这种书法风格充分暗示出年轻的苏东坡初出茅庐时的心态,对事对物的一种态度,思想是多么的稚嫩、理想化。利用书法墨迹,自我发挥,写人性情,把青年时代的丰富的感情,崇高的理想,顺风的仕途,毫无遗漏、自然而然、兴到笔随地展示出来。这就是年轻气盛的苏轼,展现才华横溢的早期书法风格。真是字如其人,情合其时。

二、圆动劲——苦难历程中的挣扎

苏轼的苦难里程主要是从宋神宗时期开始,国家面临的各种社会危机更加严重,神宗为了改变这种衰落的国势,锐意改革,希望能使自己的王朝国力盛强,人民生活富裕,于是在熙宁二年,任用有毅力、有远见、有比较系统变法主张的政治家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如火如荼的变法运动,势不可当,可是苏东坡,站在保守派的一边,与革新派政见不合,上书表露自己的主张,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政治冲突,苏轼被贬为地方官。元丰二年秋,朝廷以苏轼的某些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指为“讪谤”,造成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尽管王安石与苏轼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王安石欣赏苏轼的才情,惺惺相惜,从轻处置了苏东坡,苏出狱后戴罪被贬往湖北黄州,当了一个有名声无俸禄的团练副使。此间豪迈、豁达的苏轼陷入了仕途的低谷,经朋友的资助在东坡盖了茅舍,垦荒种田,过着抑郁苦闷的贫困生活。元丰五年寒食节前,黄州发生雨灾,连续两月的降雨,使人民失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挣扎在死亡线上,食野菜充饥,度一天多一座新坟。富贵人家则制备各种寒食过节。苏轼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出于对百姓的同情,对不顾民间疾苦的“君门”的愤慨,对自己遭遇的无奈,发之于心,宣泄于笔端,写下苏东坡的尚意代表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后人称其为继《兰亭序》、《祭侄文稿》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全帖字体前小后大,由工而奔放,情感前抑郁后愤慨,用笔以侧锋为主,烂漫不羁,坚利凝重,一气呵成,刚柔相济,以柔寓刚,外韧内强,纤拙适宜,寓忧患于点画之中。写出了百姓的疾苦和对君门的不满,写心中激愤之情,写自己志存高远却怀才不遇,在忧患的宋朝一再碰壁,一直处在政治的边缘,又不失旷达之怀。写青年时的锋芒毕露,此时收敛不少,但初衷不改,时刻准备以一颗火热的心投身于自己崇高的理想事业,如此挫折不值一提。苏轼这一时期人生历程促发其对书法深刻感悟,影响了书法风格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的心理状态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用饱蘸情绪的笔墨宣泄出这一时期波折的遭遇和在困境中的挣扎。

三、沉着——沉与浮中的积淀

宋哲宗即位,保守派重新掌权,处于仕途最低谷的苏东坡从君王的更替中看到了一丝光明的前景,不久后,果然又浮出水面,受到朝廷重用,在回京途中拜访王安石,经过王安石的熏陶和多年思想感触的积累,苏轼的政见发生了变化,与传统的保守派又有了不同的观点。元祐四年,与执政论事不合,出知杭州,六年,回朝任翰林承旨,不久,复出知颍州。七年,徙扬州,回朝任兵部尚书,迁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八年,哲宗亲政,出知定州。在晚年不断的升迁与贬谪途中,写下了书作《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这是苏轼五十九岁时所作,为人书俱老的典范,以古雅胜,虽姿态百出,但结构仍紧密,无一笔失操纵,无一笔现板滞。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信笔挥洒,意之工拙,有深刻的内涵和雄健的节奏感。这种艺术境界与忧患时代、忧患人生有很大的关系,是苏轼仕途大起大落的人生感悟,艰难无奈之中的情感表露。尽管表现出各种姿态,壮心不衰,无奈世事如烟,转眼几十年,白发银髯告诉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在一笔一画的涂抹中寓含作者的不同感受和不同情思,以书对仕宦沉浮的记录,对世事难料的诠释,以书写人生。

四、超然——一生的归宿

在苏轼的遗留墨迹中,《与谢民师论文帖》是他逝世前一年的作品,也是最晚的,是从绍圣初年到写此帖时的人生写照,这位封建社会的全才,老天也不怜惜,再次厄运降临,被当朝者贬到宋朝疆域最南端,天涯海角处苦度人生,直到宋徽宗执政时期遇赦,但已风烛残年的苏轼,还能做些什么呢?在北还途中于生命油尽灯枯之时写下了《与谢民师论文帖》,故此帖气象雍裕,平淡中见天真,笔法墨法均达到极致。正合此时的苏轼心理状态,红尘看破,宠辱不惊,世间的名利与我何干,将自己一生的忧患、志向在平淡中隐去,不露丝毫痕迹,人生达到了无欲无求的至高境界。此帖更表现了苏轼经过青年时的豪气干云,中年的越挫越强,老年时的壮心不改,人之将亡时的一切归于平静的整个人生过程。苏轼将自己的苦难历程,怀才不遇的苦楚,忧民忧世的理想,均化作风中的尘粒,悄无声息地逝去。这是人一生无奈的终结,是情感意志的升华,是精神的超然。

伟大的不幸的艺术家苏轼,把书法点、线的轻重、粗细、枯润、曲直、浓淡等变化所体现的视觉感受与情感高度的统一。以点线表现了他一生坎坷,宦海沉浮,却始终豪情万丈;用自己的书法意境印证“天真烂漫是我师”的审美情趣,用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特色,书写着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