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序跋者簡介
例言
1.本簡介對象析為三類:①駐日外交官;②赴日文人;③其他中國人。①以駐日時間先後為序,②及③以拼音為序。詞條末括號内數字表示正文中出現的序跋著作序號。
2.本簡介主要參考文獻如下:
(1)王寶平:《清代中日學術交流之研究》,(日)汲古書院2005年版;
(2)陳玉堂:《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陳玉堂:《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續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一)駐日外交官
第一届駐日使節(光緒三年十一月—光緒六年十月)
1.何如璋(1838—1891)
字子峨,號璞山,廣東大埔人。光緒三年(1877)十一月以二品頂戴翰林院侍講學士任欽差全權公使大臣,著有《使東述略》、《使東雜詠》、《管子析疑》、《何少詹文鈔》、《袖海樓詩草》。(19、24、30、35、41、43、61、62、81)
2.張斯桂(1818—?)
字魯生,四明(今浙江寧波)人。貢生。作《萬國公法序》,首以春秋列國比歐洲,光緒三年(1877)十一月以三品頂戴候選知府任欽差副使大臣,任滿回京選授直隸廣平知府,卒於官,年七十三。著有《使東詩録》、《遊藝齋雜著》。(24、30、35、38、41、45、54)
3.黄遵憲(1848—1905)
字公度,廣東嘉應(今梅州市)人。光緒三年(1877)十一月以五品銜即選知縣任參贊,著有《日本雜事詩》、《日本國志》、《人境廬詩草》。(3、5、10、11、14、28、30、41、42、43、45、46、47、54、58、61、74、81)
4.沈文熒
號梅史,正五品舉人,浙江姚江(今餘姚市)人。光緒三年(1877)十一月以正五品陜西省候補直隸州知州任隨員,善書畫,好音樂,光緒五年(1879)十一月丁憂回國。譯有《日本神字考》,著有《春萍館詩草》、《春萍館外集》、《姚江梅川沈氏宗譜》。(6、11、20、24、27、30、41、42、49、54、60、61、62、64、89)
5.潘任邦
字勉騫。光緒三年(1877)十一月以正五品候選同知任使館翻譯,翌年七月病歸。(30)
6.劉壽鏗
字小彭,號莊誦,福州閩縣人。光緒四年(1878)五月以正五品候選同知任神户正理事官,同年十二月丁憂回國。精書畫。(69)
7.廖錫恩(1839—1887)
字樞仙,號子曰亭主人,廣東博羅縣人。清咸豐十一年(1861)拔貢,光緒三年(1877)十一月以正八品即選教諭駐日,初任隨員,光緒五年(1879)任神户正理事官。(10、69、71)
8.何定求(1855—?)
字子綸,廣東大埔人。何如璋之弟。光緒三年(1877)十一月以正八品鹽課大使任使館隨員,光緒五年(1879)十一月丁憂回國。善繪畫。(30)
9.吴廣霈(1855—1919,一作1854—1918)
一名灝,字瀚濤,號劍華道人,安徽涇縣人。光緒三年(1877)十一月至五年(1879)閏三月任使館隨員,丁憂回國。著有《南行日記》、《石鼓文考證》、《天下大事通論》。(87)
1..張宗良
字芝軒,廣東香山人。何如璋、黎庶昌公使任上擔任翻譯,光緒八年(1882)三月調充駐美使館。與王韜譯有《普法戰紀輯要》,著有《日本瑣志》。(6)
1..馮昭煒
字相如,廣東番禺(今屬廣州)人。中國駐神户領事署東文翻譯官。(69)
1..黄錫銓(1852—1925)
名南生,字鈞錐,號鈞選,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同治十年(1871)貢生,光緒六年(1880),應廣東大埔縣何如璋之聘,往任駐日公使署文案,與族兄黄遵憲同僚。光緒八年(1882)任駐美國三藩市總領事署副領事,旋調往紐約任正領事,光緒十二年(1886)調往秘魯任二等參贊。著有《嘉應興山利説》。(1、68)
第二届駐日使節(光緒七年十二月—光緒十年八月)
1..黎庶昌(1837—1897)
字蒓齋,室名拙尊園,貴州遵義人。兩度出任正使,光緒七年(1881)十二月首任,光緒十年(1884)十二月母憂回國,光緒十三年(1887)十一月至光緒十六年(1890)十二月作為第四屆公使再度駐日。著有《拙尊園叢稿》、《西洋雜志》、《黎氏家集》等。(11、12、15、29、33、41、43、59、66、76、81、84、91、92、94、97、99)
1..楊守敬(1839—1915)
字惺吾、號鄰蘇,晚年自號鄰蘇老人,湖北宜都人。時任隨員,著有《水經註疏》、《日本金石志》、《日本訪書志》、《古叢書》、《楷法溯源》等。(9、12、14、47)
1..姚文棟(1853—1929)
字子樑,亦作誌樑、子良,號景憲、東木,又號暢壘道人,室名讀海外奇書室、昌明文社,上海縣(今上海市)人。龍門書院高才生,官直隸道員。光緒七年(1881)十二月至光緒十三年(1887)八月任黎庶昌、徐承祖使團隨員,留心時務,研究輿地學,著有《琉球地理志》、《日本地理兵用》、《東槎雜著》、《墨江修禊詩》、《歸省贈言》、《日本國志》。(14、41、42、67、68)
1..黎汝謙(1852—1909)
字受生,亦作壽生、受蓀,又字俊生,别號牢溪生,貴州遵義人。黎庶昌侄子。光緒元年(1875)舉人,三十歲赴日,初任隨員,旋充神户正理事官。光緒十六年(1890)十二月,隨第五屆公使李經方再度出使東瀛,充横濱兼築地正理事官。工詩能文,著有《夷牢溪廬文集》、《夷牢溪廬詩鈔》,譯有《華盛頓傳》,編有《黔詩紀略後編》。(73)
1..黄超曾
字吟梅,上海崇明人。縣學生,授同知,工詩律,喜繪事,時任隨員,著有《東瀛遊草》、《同文集》。(29、41、42、72、78)
1..方濬益(?—1899)
字子聰,一字子聽、謙受,號伯裕,室名綴遺齋,安徽定遠人。咸豐十一年(1861)進士,光緒八年(1882)十月充出使日本隨員,官江蘇金山(今上海市)知縣。善畫花卉,又工刻印,書法六朝。著有《綴遺齋彝器疑識考例》、《吉金録》。(64)
1..杜紹棠
皖北人。光緒八年(1882)十月充出使日本隨員。(65)
第三届駐日使節(光緒十年十一月—光緒十三年十一月)
2..徐承祖(1842—?)
字孫麒,江蘇六合人。光緒十年(1884)十一月調充駐日公使,著有《英美條約》、《條議存稿》。(41、43)
2..徐致遠
字少芝,江蘇六合人。光緒十一年(1885)至光緒十二年(1886)十一月駐日,時任隨員。(41、76)
2..陳衍蕃(?—1887)
光緒十年(1884)十一月赴日任隨員,光緒十三年(1887)八月病故於任上。(41)
2..盧永銘
字子銘,亦作自銘,號煮茗廬主人,福建侯官縣(今閩侯)人。光緒十年(1884)十二月至光緒十一年(1885)十二月赴中國駐日公使館東文學堂學習日語,畢業後於光緒十二年(1886)一月至光緒二十年(1894)七月在徐承祖、黎庶昌、李經方和汪鳯藻任上擔任東文翻譯。甲午戰争後光緒二十一年(1895)七月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七月隨裕庚再次赴日擔任使館翻譯,為近代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日語翻譯。譯有《陸軍教育摘要》、《野外要务令》。(69)
2..劉慶汾
字子貞,貴州遵義人。光緒十年(1884)十二月至光緒十二年(1886)二月赴中國駐日公使館東文學堂學習日語,畢業後於同年三月至光緒二十年(1894)七月在徐承祖、黎庶昌、李經方和汪鳯藻任上擔任東文翻譯。同時,兼任過箱館(今函館)、築地副領事、參贊,為近代我國培養的第一批日語翻譯。譯有《日本維新政治彙編》、《日本海陸兵志》、《日本國事集覽》。(91)
2..張文成
字焕庭,直隸南皮人。光緒十一年(1885)十二月至光緒十六年(1890)五月赴中國駐日公使館東文學堂學習日語,其中,光緒十四年(1888)正月至光緒十五年(1889)七月師從中村敬宇,為近代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日語翻譯。(41、42、93、94)
2..姚文棟
見前。
第四届駐日使節(光緒十三年十一月—光緒十六年十二月)
2..黎庶昌
正使,見前。
2..錢德培
字琴齋,大興人,亦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有“吴越王三十世孫”印(《通俗醫法捷徑》)。光緒十三年(1887)十一月以江蘇候補直隸州知州任參贊兼文案隨員,著有《歐遊隨筆》、《重遊東瀛閲操記》、《江南陸師學堂武備課程》。(41)
2..孫點(?—1891)
字君異,號玩石,又號聖與,别號三夢詞人,安徽來安人。光緒十三年(1887)十一月至光緒十七年(1891)四月,以拔貢直隸候補直隸州州判作為隨員駐日,歷黎庶昌和李經方兩届公使,回國途中蹈海而盡。善詩詞,編有《癸未重讌集編》、《戊子重九讌集編附枕流館讌集編》、《己丑讌集續編》、《庚寅讌集三編》、《櫻雲臺讌集詩文》,著有《歷下誌遊》、《嚶鳴館春風疊唱集》、《嚶鳴館春風疊唱餘聲集》、《嚶鳴館百疊集》。(12、41、42、43、51、76、101)
30.陳榘(1851—1938)
亦作陳矩,字衡山,貴州貴陽人。諸生。光緒十五年(1889)一月至光緒十六年(1890)十二月充黎庶昌隨員,駐日期間收有大量金石、古籍,刻有《二李唱和集》,著有《吾月山館圖題詞》、《中東閨秀書畫合璧》、《靈峰草堂叢書》(《孟子外書補注》、《孟子弟子考補正》、《鳧氏為鍾圖説補義》、《天全石録》四種)、《靈峰草堂集》(《滇遊草》、《悟蘭吟》、《東遊文稿》、《東瀛草》四種)、《石鼓全文箋》。(39、42、93)
31.盧永銘
見前。
32.劉慶汾
見前。
33.張文成
見前。
第五届駐日使節(光緒十六年十二月—光緒十八年八月)
34.李經方(1855—1934)
字伯行,號端甫,安徽合肥磨店(今屬肥東)人。李鴻章四弟李昭慶之子。光緒八年(1882)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隨駐英欽差大臣劉瑞芬赴英,擔任參贊。光緒十五年(1889),回國參加會試,不第。翌年十二月,以候補道出任出使日本大臣。光緒十七年(1891)六月丁生母郭氏憂,回籍守制。遺有《李襲侯遺集》。(41、47)
35.鄭孝胥(1859—1938,一作1860—1938)
字蘇戡(一作原名,又一作號),又字太夷(一作號),號蘇堪、蘇勘、蘇龕、蘇庵(盦)、海藏、海藏樓主人,福建閩縣,一作閩侯,亦作侯官(均今福州)人。光緒十七年(1891)六月任駐日使館隨員,光緒十九年(1893)汪鳯藻任上充神户兼大阪正理事官。回國后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1923年,投奔清廢帝溥儀,授内務府總理大臣,“九·一八”事變後任偽滿國務總理。工詩善畫,書法豪放,有《海藏樓詩》、《鄭孝胥日記》。(47)
36.盧永銘
見前。
37.劉慶汾
見前。
第六届駐日使節(光緒十八年八月—光緒二十年七月)
38.汪鳯藻(1851—1918)
字雲章,號芝房,江蘇元和(今江蘇蘇州)人。京師同文館英文班畢業,任譯書纂修官,光緒九年(188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十七年(1891)八月,李經方丁憂回國,汪鳳藻署理出使日本大臣,翌年七月實授出使大臣。譯有《萬國公法》、《英文文法》、《富國策》,著有英文語法書《文法舉隅》,編有《中外政治類編》。(4、11)
39.鄭孝胥
見前。
40.盧永銘
見前。
41.劉慶汾
見前。
(二)赴日文人
1.陳鴻誥
字味梅,號曼壽、乃亨翁、壽道人,室名味某華館,浙江秀水(今嘉興)人。諸生。喜吟咏,善書畫,尤精篆書。明治十三年(1880)四月赴日,時五十六歳。明治十五年(1882)四月回國。著有《味某華館詩初集》、《味某華館詩二集》、《喜雨集》,在日出版《味梅華館詩鈔》、《邂逅筆語》、《雲兒詞》、《日本同人詩選》。其中《日本同人詩選》先於俞樾《東瀛詩選》,為中國人編纂的最早一部日本漢詩集。(23、31、76、78)
2.陳慕曾
字雨農,亦作雨濃,號紅蓮館主人,原籍浙江嘉興,客籍廣州(以上參見《翰墨因緣》頁26)。善詩文,明治十六年(1883)在神户。又,《遊讃小稿》作“雨農陳霖偶識”,“陳霖”即“陳慕曾”否,待考。(72、73)
3.傅雲龍(1840—1901)
字懋元,一字醒夫,浙江德清人。監生。以兵部郎中考取遊歷使第一,光緒十三年(1887)被派往日本、美國、加拿大、秘魯、古巴及巴西遊歷。光緒十五年(1889)十月回國,官至北洋機器局總辦。著作等身,主要有《不易介集詩稿》、《遊歷日本圖經》、《遊歷古巴圖經》、《遊歷美利加合衆國圖經》、《遊歷巴西國圖經》、《遊歷秘魯圖經》、《遊歷英屬地加納大圖經》、《遊歷圖經餘記》、《纂喜廬文集》等。(41、43、92、95)
4.顧厚焜
字少逸,號敦盦,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以刑部學習主事考取遊歷使,與傅雲龍同往日本和美洲考察,著有《美利加英屬地小志》、《日本新政考》、《對馬島考》、《巴西政治考》、《美國地理兵要》、《巴西地理兵要》、《秘魯政治考》、《古巴政治考》、《敦庵詩鈔》等。(43、95)
5.胡震
字小蘋,號笑萍,浙江寧波人。善書畫,好詩文,明治十一年(1878)至明治十七年(1884)寓居神户。(10、69、70、75)
6.金國璞
北京人。監生。先後在日本善鄰書院、東京外國語學校、日本駐華公使館等教授漢語。著有《華言分類撮要》、《華言問答》、《官話指南》、《今古奇觀》、《虎頭蛇尾》、《士商叢談便覧》、《支那交際往來公牘》、《談論新編》。(36)
7.黄一夔
粤東人。工書法,善繪畫,光緒五年(1879)時在日。(69)
8.銭懌
字子琴,號琴齋,自稱吴越錢氏後裔,無錫人。善詩文,同治初年數次遊長崎,明治十二年(1879)赴横濱、東京,光緒七年(1881)前後去世。為光緒年間上海刊印的賴山陽《日本外史》作評。(56)
9.王藩清
字體芳,號琴仙,浙江慈溪人。附生。1877年7月赴日,初任日清社漢語教師,後以文為生,畫家、書法家,在日出版《三崎新道碑》、《翰墨遺餘香》、《清國王琴仙書畫狀》、《桃園結義三傑帖》。(10、19、24)
1..王韜(1828—1897)
字仲弢,號紫銓、天南遁叟,江蘇長洲,或作吴縣(今蘇州)人。著名文化人,光緒五年(1879)閏三月至七月應邀訪日。著有《弢園文集》、《普法戰紀》、《淞隱漫録》、《淞濱瑣話》、《扶桑遊記》、《蘅華館詩録》、《弢園尺牘》等。(24、41、43、54、81)
1..王仁爵
字斚侯,浙江慈溪人。善書,明治十七年(1884)與王治本客於新潟,與寓日製筆商王仁乾(字惕齋)同族。(63)
1..王寅(1832前后—?)
字冶梅,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工書畫,山水不拘一格,人物别繞意致,1877年2月起多次赴日,以寓居關西為主。在日出版《冶梅石譜》、《冶梅畫譜》、《冶梅畫譜人物册》、《歷代名公真蹟縮本》、《天下名山圖》。為當時最受日本歡迎的晚清畫家之一。(10、69)
1..王照(1859—1933,一作1859—1935)
字藜青,又字小航(亦作號),號水東,别署蘆中窮士,室名方家園、水東草堂,河北寧河人。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官禮部主事。維新變法後逃亡日本,關注近代拼音文字改革。著有《官話合聲字母》、《水東集》、《小航文存》、《雪泥一印草》、《方家園雜詠二十首並紀事》。(32)
1..王治本(1835—1908)
字維能,號桼園,亦作漆園,别號夢蝶道人,晚號改園,室名棲棲行館,浙江慈溪人。貢生。候選庫大使。1877年赴日,先後任日清社、同人社漢語教師,中國駐日公使館學習翻譯生,與舊高崎藩主大河内輝聲交厚,為寓日時間最久之晚清文人。協助善鄰譯書館校訂出版《戰法學》、《日本警察新法》等書,著有《棲棲行館詩稿》、《舟江雜詩》、《新潟新繁昌記》,遺有《桼園筆話》(十七卷)、《王治本在金澤筆談記録》(十一册)。(7、10、14、19、24、25、41、44、48、60、61、62、63、69、80、88、100)
1..衛壽金
字鑄生,號頑銕道人,常熟人。書法家。明治十一年(1878)八月赴日,主要在關西活動。(31、69、70)
1..葉煒
字松石,號夢鷗、鴛湖、信緣,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明治七年(1874)二月至明治九年(1876)七月任東京外國語學校漢語學科第二任教師。明治十三年夏至明治十五年二月再次赴日,寓居大阪、京都。著有《夢鷗囈語》、《扶桑驪唱集》、《煮藥漫鈔》。(31、35、52、56)
1..張滋昉(1839—1900)
字袖海,號浮查散人,北京大興人。善詩文,明治十二年(1879)赴長崎,翌年赴東京,先後在興亞會支那語學校、東京外國語學校(今東京外國語大學)、中國駐日公使館東文學堂、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等任教,曾任興亞會(後改稱亞細亞協會)議員、東京地學協會會員。明治三十二年(1899)回國,翌年十二月殁於滬上。(3、95、96)
1..鄭文程
字鵬萬,號鶯石房主人,廣州香山人。光緒六年(1880)時在日本關西。(69)
(三)其他中國人
1.寶鋆(1807—1891)
姓索綽絡,字佩珩,又字佩蘅,號鋭卿,滿洲鑲白旗人。官至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户部尚書,有《佩蘅詩鈔》、《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99)
2.蔡鈞
字和甫,浙江仁和人。1897年任上海道台,1901年任駐日本公使。(87)
3.長福
清朝宗室,奉恩將軍,日本員警學校畢業,任中國駐神户領事。(79)
4.陳希夷
未詳。(41)
5.德裕(1869—?)
北京人。歷任二等輔國將軍、護軍參領、盛京副都統(正二品)、興京副都統,工書法。(79)
6.鄧華煕(?—1911)
字小赤,亦作筱赤,又字小石,廣東順德人。歷任雲南按察使、安徽、山西、貴州巡撫。著有《廣東舊義園記》。(18)
7.丁祖蔭(1871—1930)
字芝孫,號初我,江蘇常熟人。光緒十五年(1889)庠生,歷任江蘇省諮議局議員、常熟縣民政長、吴江縣知事等職,文獻學家,著《丁芝孫日記》、《一行小集》、《松陵文牘》,輯《虞山叢刻》、《虞陽説苑》。(55)
8.端方(1861—1911)
本漢人,姓陶,號陶齋,字午樵、午橋,一字悟樵,號午亭、陶齋,謚號忠敏,滿洲正白旗人,亦署浭陽(河北豐潤)人,寄籍浙江秀水(今嘉興)。官兩江總督等,收置彝器甚豐,工書法,有《陶齋吉金録》、《端忠敏公奏稿》。(90)
9.段雲錦
安徽人。餘未詳。(40)
1..方德驥
編有《馮軍門萃亭(子材)軍牘匯存》、《珊溪方氏分支譜略》,餘未詳。(99)
1..高心夔(1835—1883)
原名夢漢,字伯足,一字碧湄,號匋堂、陶堂,江西湖口人。咸豐十年(1860)進士,以直隸州知發江蘇,兩權吴縣知縣,著有《高陶堂遺集》。(99)
1..戈鯤化(1838—1882)
字硯畇,一字彦員,祖籍安徽休寧,寄籍浙江寧波。舉人,曾在美國駐上海領事署、英國駐寧波領事署任職,光緒五年(1879)赴美國哈佛大學任教,染病客死他鄉。出版有《人壽堂詩鈔》和《人壽集》。(37)
1..龔恩禄
北平人。餘未詳。(25)
1..廣立
恭親王生母赫金里之弟,餘未詳。(18)
1..郭慶藩(1845—1891)
原名立壎,字孟純,號子瀞、瀞齋,室名十二梅花書屋,湖南湘陰人。著有《十二梅花書屋詩》、《莊子集釋》。(37)
1..洪述祖(1855—1919)
字蔭之,一作蔭芝,號觀川、觀川居士,室名如水齋,江蘇武進人。授直隸候補道,充礦務局總辦,任唐紹儀内閣内務部秘書。著有《如水齋讀書誌聞》。(85)
1..黄協塤(1851—1924)
字式權,號夢畹,别署鶴窠樹人、海上夢畹生、畹香留夢室主,江蘇南匯(今屬上海市)人。早年博學工詩詞,尤長於駢體文寫作。主持《申報》筆政二十年之久。著有《淞南夢影録》、《鶴窠樹人初稿》、《粉墨叢談》、《黄夢畹詩抄》等。(89)
1..黄興(1874—1916,一作1872、1873—1916)
原名軫,字杞園、克强等,又有日本名岡本、今村長藏,湖南善化(今長沙)人。著名政治家,有《黄克强先生全集》。(57)
1..蔣其章(1842—?)
字芷湘,浙江錢塘人。1877年進士,申報館總主筆,編有《文苑英華》、《瀛寰瑣記》等。(37)
2..况周頤(1859—1926)
原名周儀,字夔生,號慈風,廣西臨桂人。光緒舉人,官内閣中書,著名詞論家,著有《慈風詞話》、《蕙風詞話》。(34)
2..雷啓中
江蘇無錫人。修有《夜戰通法》。(40)
2..李鴻裔(1831—1885)
字眉生,號香巖,又號蘇鄰,四川中江人。咸豐舉人,官至江蘇按察使,著有《蘇鄰遺詩》。(99)
2..李鴻章(1823—1901)
本名章桐,字漸甫,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别號省心,謚文忠,安徽合肥人。晚清著名政治家,有《李文忠公全集》。(11、50、59、98、99)
2..李興鋭(1827—1904)
字勉林,謚號勤恪,湖南瀏陽人。光緒間官至兩江總督。(18)
2..聯芳
字春卿,漢軍正白旗人。同文館卒業,官外務部侍郎、外務部左侍郎,荆州將軍,有《星軺指掌》。(18)
2..劉坤一(1830—1902)
字峴莊,謚號忠誠,湖南新寧人。長期擔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著有《劉坤一遺集》。(18)
2..劉世安
字香琴,南海人。餘未詳。(25)
2..駱鈞
不詳。(82)
2..潘祖蔭(1830—1890)
字東鏞,號伯寅(一作字),小字鳯笙,又號鄭盦(庵),江蘇吴縣(今蘇州)人。官至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好收集善本書及金石碑版,有《滂喜齋藏書記》、《潘祖蔭日記》、《鄭庵所藏泥封》。(99)
30.瞿鴻禨(1850—1918,一作1851—1918)
字子玖,亦作子久、子九,號止盦(庵、蓭),謚號文慎,湖南善化(今長沙)人。歷任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等,有《止盦詩文集》、《瞿文慎公詩選遺墨》、《舊聞紀略》。(18)
31.榮禄(1836—1903,一作1834—1903)
字仲華,號略園,滿洲正白旗人。官至兵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軍機大臣。(18)
32.石春煦
河北容城人。餘未詳。(40)
33.孫文(1866—1925)
字載之,稍長取號日新,後又取字德明,又號逸仙,人稱中山,廣東香山(今中山)人。著名政治家,有《中山全集》等。(57)
34.孫士希
字藹人,金陵人。曾在東本願寺上海别院任教,與錢子琴為松本燁《西塘詩稿》作評。(101)
35.陶計椿
字牧緣,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工書法,善篆刻,尤好刻竹。(37)
36.陶模(1835—1902)
字方之,一字子方,謚號勤肅,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歷任甘肅按察使、直隸按察使、陜西布政使、新疆巡撫。有《陶勤蘇公奏議遺稿》。(18)
37.通藝閣
未詳。(85)
38.文廷式(1856—1904)
字道希,號蕓閣、羅霄山人等,晚號純常子,室名雲起軒,江西萍鄉人。長史部,尤工於詞,為清末著名詩人、學者。戊戌變法後曾東渡日本,有《雲起軒詞鈔》、《文道希先生遺詩》、《純常子枝語》、《補晉書藝文志》、《聞塵偶記》等著作傳世。(86)
39.文楨
古燕(北京地區)人。餘未詳。(13)
40.翁在璆
浙江姚江(今餘姚市)人。餘未詳。(37)
41.吴大廷(1825—1877)
字桐雲,自號小酉腴山館主人,湖南沅陵人。桐城古文家,著有《小酉腴山館全集》。(99)
42.吴汝綸(1840—1903)
字摯甫,安徽桐城人。清末古文學家。曾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赴日本考察學制。著有《桐城吴先生全書》。(21、22)
43.徐珂(1869—1928)
原名昌,字仲可,别署中可、仲玉,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光緒舉人,曾參與康有為等發起的“公車上書”,善詩詞,輯有《清朝野史大觀》、《清稗類鈔》,著有《歷代詞選集評》、《純飛館詞》等。(34)
44.許應騤(?—1903)
字筠庵,廣東番禺(今屬廣州)人。官至禮部尚書,有《許尚書文御史奏摺》遺世。(18)
45.薛福成(1838—1894)
字叔耘,號庸盦(庵),江蘇無錫人。官湖南按察使,出任英、法、比、意四國公使,有《庸盦全集》。(99)
46.嚴修(1860—1929)
字范孫,號夢扶,原籍浙江慈溪。近代著名教育家、學者,南開大學創始人,著有《嚴修東遊日記》、《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蟫香館手劄》等。(79)
47.楊峴(1819—1896)
一名顯,字季仇、季逑,一字見山,號庸齋,晚號庸叟、藐翁、藐叟,室名受經堂、遲鴻軒,浙江歸安(今吴興)人。官常州、松江知府,工書法,善漢隸,有《庸齋文集》、《遲鴻軒詩鈔》等著。(99)
48.楊壽柱
江蘇無錫人。餘未詳。(26)
49.姚文藻
字賦秋。曾任《漢報》社長,隨同劉學詢、慶寬一起赴日進行“商務考察”。(85)
50.應寶時(1821—1890)
字可帆,又字敏齋,號適園,室名射雕館、射雕山房、豆花疏雨山房,浙江永康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官至上海道台,創辦龍門書院,著有《射雕詞》、《射雕詞續鈔》,修有《上海縣志》。(2)
51.俞樾(1821—1907,一作1821—1906)
字蔭甫,號曲園,晚號曲園居士、曲園老人,室名右臺仙館,浙江德清人。晚清著名學者,著有《諸子平議》、《論語平議》、《老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右臺仙館筆記》、《春在堂全書》、《東瀛詩選》。(8、98、101)
52.俞廉三(1841—1912)
原文作“愈廉三”。字廙軒,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官湖南巡撫、山西巡撫、修訂法律大臣。修有《代州志》。(18)
53.袁世凱(1859—1916)
字慰亭,號容庵,别號容庵主人,河南項城人。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後為民國初代總統。有《養壽園奏議輯要》、《新建陸軍兵略録存》等。(18)
54.曾紀澤(1839—1890)
字劼剛,湖南湘鄉人。曾國藩之長子。清末著名外交官,曾派充出使英國、法國、俄國大臣,主要著作身後被輯為《曾惠敏公全集》。(38、99)
55.張焕綸(?—1897後)
字經甫,江蘇上海(今上海)人,龍門書院畢業,畢生從事教育事業。(57)
56.張裕釗(1823—1894)
字濂卿,一作廉卿,號濂亭,湖北武昌人。晚清著名書法家、學者、詩人。與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綸等被人合稱為“曾門四學士”。從學門徒較負時望者有張謇、宫島咏士等多人。著有《濂亭文集》、《論學手劄》、《重修金山江天寺記》、《屈子祠堂後碑》、《黄孺人墓誌銘》、《重修南宫縣學記》、《滕王閣記》、《蒯氏墓碑》、《趙充國頌》、《古詩帖》等。(16)
57.張之洞(1837—1909)
字孝達,號香濤、香巖,晚年自號抱冰,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著有《書目問答》、《勸學篇》等,匯入《張文襄公全集》。(99)
58.鍾文烝
號(字)朝美,浙江嘉善人。精勤《穀梁》之學,著《穀梁補注》,主講上海敬業書院十餘年。(99)
59.周岸登(1872—1942)
字道援,號癸叔,四川威遠人。歷任廣西陽朔、蒼梧兩縣知縣,全州知州,四川省會理、蓬溪,江西省寧都等縣知事,江西省廬陵道尹。工於詞曲,兼善詩賦,先後在厦門大學、安徽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任教,著有《蜀雅》、《蜀雅别集》、《金石學講稿》、《曲學講稿》、《楚辭訓纂》。(55)
60.鄭文程
字鵬萬,號鶯石房主人,廣州香山人。(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