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藏在毛乌素沙漠里的唐古特人

第三节 藏在毛乌素沙漠里的唐古特人

马可·波罗抵达西夏王朝的境内时,这个王朝已经消亡了,但王朝留给这位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文学家的影子还是很清晰的,他在载入《马可·波罗游记》的《唐古特大州》一章里这样记述:“你在沙漠穿行30天后,如我所说,便会在其东北和东部之间找到一座名叫沙洲的城,该城属于大汉,坐落在人称唐古特的地区。”在他的笔下,唐古特人就是西夏人。

img28

1999年徒步进入毛乌素沙漠,和蒙古族朋友喝酒。

1870~1900年年间,在西方驻北京使馆及其相关机构中工作过的英国学者卜世礼曾经对消失的西夏人给予过很大关注,1895年,他完成了《唐古特的西夏王朝其钱币和奇特的文字》,里面这样写道:“唐古特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独立国家,这个名字在中世纪的中亚旅行者中广为人知。唐古特在1227年最终亡于著名的成吉思汗,其后被划分成了五个州,马可·波罗用了好几章的篇幅来描述这片地区。当时这里叫甘肃。”生活在黄河之北、大漠之南的党项人,对于蒙古人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把党项人在蒙语里称为“唐兀”(tangu)或者带复数词缀的“唐古特”(tangwut)。从马可·波罗到卜世礼甚至更多的国外学者,更多的也把西夏王朝或党项人称为“唐兀”或“唐古特”。

那么,“唐兀”或“唐古特”最早生活在什么地区,在西夏时期集中生活在哪里?怎么被蒙古人称为这个名称呢?

《宋史·党项传》中记载,五代及辽宋时期,党项人占据了今天内蒙古的五原县、乌拉特旗、和林格尔一带,920年,辽太祖率军攻打这一地区,收复了乌拉特旗一带,这一记载里不难看出当时的党项人占据的地界已经是整个河套地区了。《辽史》里最早出现的“唐古”是作“陀古”或“唐括”的,是用河套地区的方言来称呼党项人的。而《蒙古源流》和《马可·波罗游记》中出现了“唐古特”,显然是党项人的势力之大,人数众多,采用了复数形式。

img29

1979年在内蒙古包头市民间征集的西夏文首领印。图为西夏文篆书“首领”。

《蒙古秘史》中有这样的话:“成吉思汗崩,后将唐兀惕百姓,多分与了也遂合墩。”证明西夏亡国后,党项人被蒙古人实行过移民,他们中集中移居的地方是哪里呢?从现有的资料看,毛乌素沙漠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地区的可能最大。在内蒙古鄂托克旗的布拉格苏木、巴音陶亥苏木和查不苏木一带,至今仍住着称为“唐古特、斡索黑”的党项人后裔。

img30

党项人曾经占领过达拉特前旗一带,这里的乌梁素海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2003年11月10日,记者节,大雪弥漫整个鄂尔多斯高原和宁夏平原,我踩着一地雪痕,轻轻地来到这里。这次考察的是这里的“唐古特、斡索黑”。从宁夏最东边的盐池县取道北上,穿过一片典型的草原地带,就抵达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托克前旗,旗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宏给我介绍说,党项民族从陇南进入黄土高原时,首先进入的并不是宁夏境内的,而是陕北黄土高原。李继迁时期从地斤泽举事后,这个民族的活动区域就是在鄂尔多斯高原这一带的。《鄂托克旗文物志》中记载:“公元8世纪以后,党项族逐渐强大起来,占据鄂尔多斯南部,以夏州为根据地,建立西夏王朝,鄂托克旗属于西夏领地。”《鄂托克前旗志》对西夏和这里的关系是这样记载的:“西夏建国后,这里属西夏王朝的西平府东盐州和宥州南境,为党项羌人驻地。”据李宏介绍,在如今的鄂托克前旗境内,保护的比较完整的11座古城中就有9座是党项人的古城,这些古城遗址中发现的西夏早期的瓷器、瓦当、生活用品完全可以证实它们是党项人在这里的生活遗留,但没有发现西夏文字,这也证实了西夏文字是党项人离开这里后,在宁夏建立西夏王朝后的所为。李宏还特意带我到一些遗址去实地考察。

第二天,我们到达旗内的城川苏木的城川嘎查以北的一个党项人生活遗址,苏木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乡镇一级的行政政权称呼,嘎查是村一级组织的称呼。城川,原名叫包日巴拉嘎苏,因唐朝时以及后来的西夏政权时的宥州古城坐落在两链沙夹的平川上,因此名为“城川”。1945年,延安民族学院曾经迁到这里办公。这里不仅是唐朝宥州的城址所在,也是西夏时期的宥州城址所在地。古城遗址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经过上千年的风雨剥蚀,夯土修筑的城墙如今最高处也仍有好几米,东、南、西三面城墙均有城门,为瓮城。北面没有瓮城,可以判定至少在西夏时期,来自北面的敌情少些。从历史记载看,当时的西夏王朝主要对付的敌对力量仍是来自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宋朝的进攻。城墙上有角楼、马面(凸面)等防御设施,这种建筑风格和如今保存完好的西夏“南都”宁夏海原县西安州古城的建筑风格几乎完全一样,尤其是角楼和马面(凸面)等防御设施。如今,城内大半被辟为耕地,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大面积的积雪,陪同我考察的鄂托克前旗文化广播局的余副局长介绍说,1964年,有关部门在这里采集到一些古代的文物和唐宋时期的铜钱数十枚,并出土了黑釉大红缸和黑釉罐等,后来又收集了一大批出土于这里的铜钱,从西汉到西夏和金代的都有,其中唐宋时期的较多。据有关专家考证,这里就是唐代元和十年(815年)后的宥州城。元昊于1038年建立西夏时,宥州就是其23个州中的一个,宋朝初期,宥州还管辖着一个长泽县,西夏时期,这个县被废除,所以,宥州是西夏初期的行政建制中的一个直属机构,可见其重要性,

在旗内的二道川乡以西8千米处的大池古城遗址,已经看不出城垣的面目了。这个古城东西有315米,南北有289米,规模小,能看得出它的防御设施简单。地表仍分布着不少陶片,均以素面灰陶为主,这里的文化遗物内容丰富,能看出是几个时代的。《鄂托克前旗志》里明确说明,从《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看,这里是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的兴宁县,709年更名为白池县。

img31

每年春天,生活在毛乌素沙漠的唐古特人后裔开始植树。

在旗内的布拉格苏木、帽盖图苏木、玛拉迪苏木、查干陶勒盖苏木、吉拉苏木,以及三段地乡、芒哈图乡等地,都有当初党项人最初生活的或西夏建立王朝后的军事与民用建筑遗址。党项人或西夏王朝为什么对这里这么重视呢?最主要的是军事位置和取盐之便,这里和西夏用盐的主产区盐州相邻,盐池县以盛产食盐得名。

《鄂托克前旗志》里这样记载这里和西夏的关系:“西夏立国后,旗境属西平府东盐州和宥州南境,为党项羌人驻地。”在旗政府所在地的敖勒召旗嘎查(蒙古语意为“获物者”)的包日巴拉嘎苏,有南北长410米的一个古城遗址,残留最高处有4米,地表上仍散布着不少陶器。

在苏米图苏木东北的查汗陶劳亥嘎查的阿贵塔拉遗址,如今四周全是沙丘,植被很差,多为沙蒿类植物,风一吹就露出些陶片残骸,这里出土的陶壶、瓷碗等生活用具,早就被专家定性为西夏时期的。

在阿尔巴斯苏木西北部的陶斯图村,村子东北约3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型古城堡,1.3米高、宽4米的墙基依稀还在,城北50米处就是黄河的南岸,这里不仅出土过许多西夏时期的生活用具,还有西夏的兵器。《鄂托克旗文物志》里记载:“确认其为西夏用来防御辽金侵袭的边堡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在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境内的蒙古人中,唐古特人占20%多,他们是一直生活在这里的唐古特呢?还是被移民至此的?这两个旗内的唐古特分为上唐古特、下唐古特、黄河畔唐古特、河不热沁唐古特。分布在鄂托克前旗的布拉格苏木一带的主要是上唐古特,而下唐古特则分布在鄂托克旗的巴音陶亥和查布苏木一带。明成化年间,蒙古族各部落进入这一带,和这里原本生活的唐古特以及随蒙古人来的唐古特一起,形成了唐古特部落,如今,唐古特成了构成鄂尔多斯蒙古族的四大部落之一。著名的歌手腾格尔就出生在鄂托克旗的苏米图苏木的苏里嘎查,没准,他就是个有着西夏血脉的唐古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