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木鼓舞?

什么是木鼓舞?

木鼓舞的出现来自于“木鼓”的意义,“木鼓”在早先时候被佤族人民视为祖辈相传的“神器”,佤族人民把它作为民族繁衍的源头。

《木鼓舞》整个舞蹈过程由4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又被称为“拉木鼓”,舞蹈首先出场的是“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彪悍的阿佤男子,待已选择好的巨大树干用藤条捆绑后,“魔巴”骑在树干上,其他的男子则拉树木前进,这样由骑于树干的“魔巴”来一路领唱,而拉木人则和着歌声的节奏,一边迎合高呼一边拉木前进直达村寨。这段歌舞名为“拉木鼓”,表现了佤族男子古朴而又粗犷的性格特征,气氛神圣庄严,舞步自然成韵,又带有一种原始崇拜意味。

第二部分是以舞蹈形式出现的“进木鼓房”,它是将人们挖凿、制作“木鼓”的劳动过程用舞姿模仿出来。这段舞蹈的结尾处就在新“木鼓”的诞生,其实是个很严肃的过程:“魔巴”手里拿着树枝,在大八字“蹲裆步”的行进中,引导着“木鼓”进入“木鼓房”。

第三部分为“敲木鼓”,它是《木鼓舞》的高潮部分,是表演中最为热烈和精彩的地方。全段用熟练的击鼓技巧和粗犷的舞姿,展现的是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逻、报警、作舞等情景,并用多种舞蹈套路表演出来。在舞蹈的开始由1~2人击鼓表演,随着舞蹈内容的不断变换,鼓点的音色与节奏也随之而改变。当舞蹈进入高潮时,就会有3~4名剽悍男子进入场地,他们手持彩绘鼓槌,在击鼓的同时还一边围着鼓旋转、跳跃,到这里,“敲木鼓”已经达到高潮,整个场面都是一片欢腾的气氛。人们以这种舞蹈来表示对神灵的敬重,以求神灵保佑来年的五谷丰登、人畜两旺,除此之外,人们也在舞蹈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第四部分是“祭木鼓”,它是一段程式性礼仪舞蹈,是《木鼓舞》最后对“木依吉”大神表示的一种崇拜,在这部分中,舞蹈语汇很简单、质朴,富有浓厚的原始仪式气氛。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展,佤族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摆脱了旧社会的封建迷信,但作为具有民族传统祭祀性的《木鼓舞》,并没有因此消失。只是不再是作为一种祭祀性、礼仪性的舞蹈,它如今已经以一种不失民族传统风范的崭新面貌,成为阿佤人认同并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