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桑:天鹅
虽然《天鹅》的主要旋律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但这样的轻描淡写却比华美的“辞藻”更适合于天鹅本身,也显得更加一往情深。其中钢琴和大提琴那优美迷人的曲调和极富表现力的旋律,简直已成为精美音乐的代表。
大提琴曲《天鹅》出自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作于1886年,是圣桑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品。当时圣桑先后到布拉格与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出,途中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好友莱鲍斯的请求,为其主办的狂欢节写作了一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在《动物狂欢节》中,圣桑以生动的手法,描写了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而当所有动物都一一现身后,美丽高贵的天鹅在大提琴温和深沉的旋律中缓缓登场,仿佛把人们带进一个神圣的林中仙境之中。
这部《动物狂欢节》共14曲,分别为:①序奏与狮王进行曲;②公鸡与母鸡;③野驴;④乌龟;⑤大象;⑥袋鼠;⑦水族馆;⑧长耳朵角色;⑨林中杜鹃;⑩大鸟笼;钢琴家;
化石;
天鹅;
终曲——圣桑在此借用了奥芬巴赫《天堂与地狱》中著名的终曲旋律。《天鹅》是这组曲子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其风格与其他各曲形成鲜明的对比。
该曲为高雅的行板,6/4拍,是由单主题发展而成的三部曲式。
在这首乐曲里,大提琴代表了天鹅,钢琴则是湖水。乐曲一开始,钢琴便以清澈的和弦清晰而简洁地奏出犹如水波荡漾的引子,在此背景上,大提琴缓缓“哼唱”出旋律优美的主题,描绘了天鹅游弋在水面上安详而高贵优雅的神态。乐曲中间部分的旋律由第一部分主题固定发展而成,犹如在赞美天鹅那优雅而端庄的形象,把人带入一种纯洁崇高的境界。在乐曲的第三部分,钢琴那优美的琴声将人们带入一片波光粼粼的水上世界之中,而大提琴在此极尽温柔的旋律则表现出天鹅在水面上高雅、悠闲的姿态,随着旋律的起伏,我们仿佛看见天鹅轻轻游动时,水面上漾起的微微涟漪,和它倒映在水面上的倩影。此情此景就像美丽的天鹅公主在湖水里载沉载浮,期待着王子的到来。最后,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
虽然《天鹅》的主要旋律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但这样的轻描淡写却比华美的“辞藻”更适合于天鹅本身,也显得更加一往情深。其中钢琴和大提琴那优美迷人的曲调和极富表现力的旋律,简直已成为精美音乐的代表。与此同时,这首作品还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甚至被改编为芭蕾舞《天鹅之死》——这段舞蹈也随之成为芭蕾舞中的经典节目。随着温柔、忧伤的乐曲,舞台上的“天鹅”在淡蓝色的月光下,静静地飘游在湖面上。她忧伤地低着头,轻轻挥动着翅膀,犹如在唱一首告别的歌曲。突然,她展开双翅飞向天空,但已经体衰力竭,再也不能自由飞翔了。但她依然向往着万里长空,于是,她立起脚尖,鼓足全部力量、不屈不挠地向上延伸着舞姿,好像想要离开湖面。最终她在与死神的搏斗中筋疲力尽,在一次次徒劳的挣扎之后,美丽的“天鹅”渐渐地合上了双翅与世永别了——在如泣如诉的琴声中,“天鹅”最后在舞台上绝望的舞姿,成为定格在观众心中永恒的艺术形象。
圣桑被称为“法国的门德尔松”,他曾说:“我生活在音乐中,就像鱼生活在水里一样。”他感到自己写音乐,就像是苹果树结果,是十分自然的事。他的生活中虽然充满悲剧——不为一般人所接受的性格、破裂的婚姻、1周内失去2个孩子,但他却是一个真正才华洋溢的音乐家。圣桑曾写道:“无法因优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和一系列美丽的和弦而感到完全满意的艺术家,就不能了解音乐的艺术。”虽然很多人都否定他的音乐才华,但却未能阻挡住更多的人去喜爱他的音乐作品。
《动物狂欢节》里的大部分曲目都是带有嘲讽性质的,其中引用的音乐素材包括一些过去和当时的作曲家的作品,甚至还有圣桑自己的作品。在圣桑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音乐界被一批守旧平庸之辈把持着。在他们的影响下,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追求奢华浮夸的风气随处可见,而真正富于新意的作品和有才华的年轻人则受到种种压制和排挤。作为一个立足于振兴法国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圣桑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表明了与顽固保守势力的对立,更想有机会用音乐来揭露那些大人物们的丑陋面目。因此,他创作这部《动物狂欢节》的初衷就是想通过音乐,把那个时代音乐界的众生相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正由于这部作品的含义独特,圣桑对它的处理也就格外谨慎。他不愿由此而遭受那些没完没了的人身攻击,从而干扰他的创作,所以这部作品除在1886年的狂欢节音乐会上由他亲自指挥首演之后,不再允许别人在他生前出版和演奏这部作品。唯一的例外是这部组曲中的第13首作品《天鹅》,它不在圣桑自己颁发的这项禁令之内,因为在天鹅身上寄托着人类一切理想美好的东西,它那高雅纯洁的品质,值得人们永久歌颂。
作者简介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1)
法国作曲家。圣桑被称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2岁半开始学钢琴,3岁学乐理,4岁半便能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5岁时写出早期的歌曲和钢琴曲,6岁时便能读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管弦乐总谱,10岁时举行第一次钢琴演奏会。1848年,圣桑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管风琴和作曲,1853年离开音乐学院后便跻身于职业音乐家之列,他的《第一交响曲》在这一年上演成功,柏辽兹评论说:“这个年轻人什么都懂,只是缺少经验。”同年,他谋得教堂管风琴师职位,先后工作了4年,成为当时著名的管风琴演奏能手之一。1852年起,圣桑与李斯特成为好友,并深受其影响。1861~1865年,圣桑任尼德梅耶尔学校钢琴教授,弗雷便是他的学生之一。
圣桑的创作追求的是旋律的美感,作品具有浓厚的法国传统风格,形式严谨而不呆板,旋律流畅,和声典雅,通俗易懂,配器绚丽多彩,表现出热情的自由幻想与古典的典雅相结合的特色。圣桑是一位多产作家,其作品数量超过170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体裁和领域。但音乐界对他的创作评介却并不高,认为其作品缺乏内涵的支撑,表达较为表面与浅显。圣桑的最著名作品是《第三管风琴交响曲》、管弦乐《死之舞》、《动物狂欢节》、《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歌剧《参孙与达丽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