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虽然年华老去,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虽然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来舔一舔自己的伤口,虽然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愈来愈多的不满……又有什么办法!如果夜阑人静,你聆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img44

这首著名的乐曲来自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它称得上是所有弦乐四重奏中最感人的一段旋律,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他从这首作品中感受到“俄罗斯黑土地”的味道。而柴可夫斯基也为此感到莫大的光荣,他在给托尔斯泰的信中说:“我的音乐能够使你感动和着迷,我深感幸福和骄傲……”他还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我的一生中,我的作者自尊心也许还从不曾得到如此的满足和感动,因为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他听我的第一四重奏行板时落下了泪。”随后,这部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行板便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风靡一时,几乎成为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也正是它,把这位俄国作曲家介绍给了西欧的听众;柴可夫斯基本人也常常在交响音乐会上指挥弦乐队演奏这段感人至深的乐曲。而在《如歌的行板》众多的器乐改编乐曲中,最感伤的,就莫过于大提琴演奏的版本了。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其第一部分的主题是一首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它的来历十分有趣——1869年,29岁的柴可夫斯基在位于乌克兰基辅附近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过夏天。有一天,他正在创作歌剧《女妖》的管弦乐总谱,忽然,他听到窗外粉刷匠唱着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这首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歌曲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淳朴美丽又婉转凄恻的民歌萦回在他的梦中。第二天,柴可夫斯基再也抵挡不住这种诱惑,他找到唱歌的匠人,把民歌的曲调和歌词记录下来,并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2年以后,在他写作《D大调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的时候,作为第二乐章的主题再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首民歌,即是这首《如歌的行板》。这个主题的情绪恬淡而平静,但在大提琴的演绎下,它则更多一分深沉的忧郁,旋律优美而令人伤感。

乐曲在进入第二部分后,情绪比前一段更显得忧伤,大提琴隐隐地拨奏,音调凄切,宛若滴滴泪珠;其中几个小节插进的一个切分音,好似声声长叹,又好似心脏的搏动。而乐曲的主题在此简直就是心灵创痛的抒发,充斥其中的哀痛之情似乎难以用世间的语言表述。此段末尾,乐曲随着音响的暗淡,逐渐转入下一个段落。

此曲的最后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不完全再现,并在它后面加了一个尾声。乐曲在这里已不像原先那样恬淡、平静了,而表露出一些明朗的色彩和激动的情绪,似乎是洞察世事后的豁然开朗。大提琴在此时奏出的旋律优美舒展,如丝绸般顺滑,仿佛在尽情歌唱、对生活充满了热切的希望一般。

其实,室内乐并不是柴可夫斯基擅长的体裁,在写作第一号弦乐四重奏之前,他对室内乐的体裁并不熟悉,而且可说是毫无兴趣。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柴可夫斯基却创作出《如歌的行板》这样的不朽之作,那种伤感和情感升华之后的平和心境,足以令每一位聆听者沉浸其中。

img45

我国著名作家王蒙曾深有感触说道:“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虽然年华老去,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虽然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来舔一舔自己的伤口,虽然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愈来愈多的不满……又有什么办法!如果夜阑人静,你聆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作者简介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

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出生于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幼年时就对音乐十分敏感和喜爱,他的母亲是一位音乐爱好者,经常为他唱一些古老的俄罗斯民歌、浪漫曲和当时的一些流行歌曲,柴可夫斯基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最初的音乐启蒙教育,而其所生活的当地流传的许多优美的民歌、渔歌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音乐记忆。

img46

柴可夫斯基从10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时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专业从事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巨大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感人,其音乐风格独树一帜,处处充溢着深沉悠远、壮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有时催人泪下,有时又热情洋溢,但他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孤独的压抑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有“俄罗斯之魂”的美誉。其主要作品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 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

柴可夫斯基在声乐浪漫曲方面也写出许多为人喜爱的作品。他的浪漫曲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情感真挚。最突出的是那些戏剧性抒情浪漫曲,深深地体现了主人公对光明幸福的渴望,同黑暗现实间的激烈矛盾。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