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

img63

《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877~1878年夏秋之际,是布拉姆斯为当时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而作的。1879年元旦,此曲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首演,并由约阿希姆独奏。布拉姆斯只写了这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其质朴而耐人寻味的曲调,演奏起来有一种特别荡气回肠的感觉,蕴含着相当的深意。不少人将它与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相提并论(贝多芬也只作有1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评论界也一直为这2首作品水平的高低争执不休。

这部美妙的作品为D大调,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3/4拍子,奏鸣曲式。

在这个乐章中,乐曲开始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与单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题,整个乐队洋溢着节制的热情。之后,主奏小提琴以一种炫目的姿势登场;随后,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题速度减慢,充满牧歌气息;接下来,旋律交错发展,呈现给听者一段美妙的变奏,使整个乐章从头至尾都具有浓重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特征。独奏小提琴在此乐章再现部的华彩段落,现代的小提琴演奏大师克莱斯勒、海菲茨都在约阿希姆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过改写。

第二乐章,柔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

这是布拉姆斯著名的抒情篇章,乐曲首先由管乐器缓慢地开始,之后由双簧管奏出徐缓优美的田园风格旋律,稍稍带有一丝荒凉的感觉。这个乐章使人联想到布拉姆斯音乐中一贯存在的乡村和大自然的影响力,前面乐章的激情和感伤已荡然无存,独奏小提琴大量精致的描绘及其对主题旋律的富有想象力的变奏,犹如一个精灵在夕阳下独自的舞蹈,充满了冥想的色彩。

第三乐章,欢快、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不规则的回旋奏鸣曲式。

这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创造性的乐章,带有明显的匈牙利风味——因为约·约阿希姆是匈牙利人,布拉姆斯以此来表达对约阿希姆的敬意。其旋律轻快活泼,抒情优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气势。这一乐章曲式结构为A+B+A+C+B+A+尾声。尾声为急板,从大提琴暗示基本主题的三连音始,紧接着基本主题在独奏小提琴上变化重现,速度转快,乐曲随着旋律力度的骤然加强,音色越来越明亮,最后以富有匈牙利特色的3个有力的和弦作为结束。

img64

在布拉姆斯的这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小提琴灿烂的炫技部分发挥得十分充分,但完全是围绕情感表现的需要而展开。乐队协奏部分仍旧是线条漫长、织体丰富细腻,许多旋律都是柔情与美的精华。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除了作曲家深厚的音乐素养和高超的作曲技巧外,还因为它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因素——众所周知,布拉姆斯与19世纪杰出的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友谊深厚,后者不仅是他的挚友和知音,更是发现其音乐才华的伯乐——早在布拉姆斯还默默无闻的时候,有一次,20岁的布拉姆斯与匈牙利的小提琴家雷米尼组成二重奏作巡回演出。在一场音乐会上,由于钢琴破旧,怎样调整也总是比标准音高低半度,于是布拉姆斯便凭借着他的才智,在为小提琴伴奏时进行了即兴转调,弹高半度音,从而完美地与雷米尼演奏了贝多芬的《克鲁采奏鸣曲》。音乐会演出时,约阿希姆在座,当他得知此事以后,对布拉姆斯的才华推崇备至,于是便将布拉姆斯引见给了音乐界的前辈舒曼和李斯特。后来在舒曼与李斯特的大力推崇下,布拉姆斯才得以进入了音乐圈。而布拉姆斯在创作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约阿希姆便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咨询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因此,可以说,没有约阿希姆,就没有这首经典的杰作,它是两位音乐大师友谊和才华共同的结晶。

也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也成为许多小提琴家演奏生涯的最大挑战,它那复杂的内在情感、艰深的演奏技巧,其所需的境界的确是要有一种大家风范才能达到的。

相关链接

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1831~1907)

20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也是最早录制唱片的演奏家之一。约阿希姆是第一个宣告“演奏家是为了音乐作品而存在的,而不是音乐作品为了演奏家而存在”的人,奠定了小提琴演奏中忠实于原作的现实主义原则。

img65

1831年6月28日,约阿希姆诞生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附近的科普钦小城。童年在佩斯师从塞尔瓦琴斯基学琴,7岁公开演出。1841年,约阿希姆前往维也纳,先后受教于G·黑尔梅斯贝格和J·伯姆。2年后约阿希姆到莱比锡演出,当时的莱比锡音乐学院院长门德尔松很赏识他的才华。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他曾这样称许这位年仅13岁的少年:“据我所知,当前世界上崭露头角的有天才的青年们,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这位小提琴家。我对他如此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表演艺术高超,而且是因为他将来肯定会成为一名出众的艺术家——如果上帝保佑他身体健康并能使他不出意外的话。”

1844年,约阿希姆访问英国举行了多场音乐会;同年11月,他在莱比锡与意大利小提琴名家巴齐尼同台献艺,赢得声誉。1849年,应李斯特邀请,约阿希姆出任魏玛交响乐队首席小提琴手;后感到与李斯特气质难融洽,于1853年转赴汉诺威,任宫廷乐长。1868年,约阿希姆出任柏林高等音乐学校校长,翌年组成约阿希姆弦乐四重奏团,演出持续30年,大力推广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在音乐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后来,约阿希姆和布拉姆斯的相识结交,对于双方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约阿希姆的演奏崇高、宏伟,富有高贵的气度,这和德国音乐大师的艺术理想投缘契合,使他成为19世纪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曼和布拉姆斯作品的最高权威。1905年,约阿希姆灌录了几张唱片,这时,他已经73岁,但是演奏中的权威与活力丝毫未减。他把布拉姆斯的21首匈牙利舞曲全部改编成小提琴和钢琴演奏版本,并完全保留了原作的神韵。著名的《第五号匈牙利舞曲》他留下了唱片,若有幸一听,你一定会为其折服,那是体现约阿姆斯作品中独有的紧张度首屈一指的作品。

约阿希姆写了许多小提琴曲。最著名的是《第三匈牙利民歌主题协奏曲》。此外,他编订了大量古典作品,还培养了许多小提琴家,并与其学生莫泽尔合编《小提琴教程》。他的演奏和教学,对德国小提琴学派的发展颇有影响。约阿希姆认为,演奏家的艺术修养和广泛的涉猎密不可分。他的演奏实践还包括弦乐重奏曲等,像布拉姆斯的许多弦乐重奏曲,就是由约阿希姆组织乐手率先演出推广的。他对作曲家构思透彻的理解,忠实的表现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技巧,对20世纪的弦乐演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一生中曾6次访英,剑桥和牛津大学均授予其博士学位。

1907年8月15日,约阿希姆逝世于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