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
鼻nose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并能辅助发音和具有嗅觉功能。鼻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3部分。
(一)外鼻
外鼻external nose上端较窄称为鼻根,向下延为鼻背,前下端突起为鼻尖。鼻尖两侧的扩大称鼻翼,呼吸困难时可见鼻翼扇动。从鼻翼向外下至口角的浅沟称鼻唇沟,面瘫病人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二)鼻腔
鼻腔nasal cavity(图5-2,3)由骨和软骨作支架,表面覆以黏膜和皮肤构成。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向前下经鼻孔通外界,向后经鼻后孔通鼻咽。每侧鼻腔又以鼻阈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鼻阈是鼻腔内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的弧形隆起。
图5-2 鼻中隔
1.鼻前庭nasal vestibule为鼻腔前下部鼻翼内面较宽大的部分,衬以皮肤,生有鼻毛,有过滤尘埃和净化空气的作用。鼻前庭和外鼻的皮肤均缺乏皮下组织,为疖肿好发部位,发生疖肿时疼痛剧烈。
2.固有鼻腔proper nasal cavity形态与骨性鼻腔一致。鼻腔底壁为硬腭。顶壁较狭窄,借筛骨的筛板和黏膜与颅前窝相隔,故筛板骨折伤及脑膜和鼻黏膜时,常致出血和脑脊液渗漏,可经鼻孔流出。另外,损伤嗅神经时可引起嗅觉障碍。鼻中隔(图5-2)为两侧鼻腔共同的内侧壁,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覆以黏膜构成,通常偏向一侧(多数偏左)。鼻中隔前下部黏膜内存在丰富的血管吻合网,90%左右的鼻出血均发生于此处,故称易出血区(Little区)。鼻腔外侧壁由上而下有3个突出的鼻甲,分别称为上、中、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空隙分别称为上、中、下鼻道。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腔隙,称为总鼻道。上鼻甲后上方与鼻腔顶壁之间的凹陷称蝶筛隐窝。在中、上鼻道和蝶筛隐窝有鼻旁窦的开口,下鼻道前部有鼻泪管开口(图5-4)。
图5-3 鼻腔外侧壁
图5-4 鼻旁窦的开口(鼻甲已切除)
固有鼻腔的黏膜按功能分为两区:嗅区黏膜位于筛板下面、上鼻甲内侧面和与其相对应的鼻中隔外侧面,活体上呈苍白色或淡黄色,含有嗅细胞,具有嗅觉功能;呼吸区黏膜即为嗅区以外的鼻腔黏膜,被覆纤毛上皮,含有丰富的血管和黏液腺,活体上呈红色或粉红色,对吸入空气有温暖、湿润、净化灰尘和细菌的作用。
(三)鼻旁窦
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由骨性鼻旁窦衬以黏膜而成,可协同鼻腔调节吸入空气的温湿度,并对发音有共鸣作用。鼻旁窦包括上颌窦maxillary sinus、额窦frontal sinus、蝶窦sphenoidal sinus和筛窦ethmoidal sinuses,分别位于同名的骨内,均开口于鼻腔(图5-4)。上颌窦、额窦和筛窦的前群、中群开口于中鼻道,筛窦的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各鼻旁窦黏膜与鼻黏膜延续,故鼻腔炎症易同时引起鼻旁窦炎。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容积平均为13~14ml,其上壁即菲薄的眶下壁,上颌窦炎症或肿瘤时可侵入眶内。底壁紧邻牙根,故牙根病变时常波及上颌窦,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内侧壁隔较薄的骨板与中鼻道、下鼻道相邻,故临床上常由下鼻道穿经此壁进行上颌窦穿刺。前壁的尖牙窝处骨质较薄,常为手术入路,炎症时此处可有压痛。因上颌窦的开口高于窦底,引流不畅,故化脓性炎症时容易积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