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腔的形态

三、心腔的形态

心分为4个腔,与外形的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一致。同侧心房与心室间借房室口相通,但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之间分别被房间隔和室间隔分别隔开,互不相通。

(一)右心房

右心房right atrium(图8-5)位于最右侧,壁厚约2mm。右心房右缘的纵行浅沟称界沟,此沟与右心房内面的界嵴相对应。右心房借界沟和界嵴分为前、后两部,即固有心房和腔静脉窦。右心房前下方有右房室口与右心室相通。

img199

图8-5 右心房和右心室

1.腔静脉窦 由胚胎时期的静脉窦发育而来。内面光滑,上、下方分别有上腔静脉口和下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前缘有下腔静脉瓣,此瓣在胚胎时期较大,具有引导血液经卵圆孔流向左心房的作用。在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冠状窦口,此口的下缘有冠状窦瓣。

2.固有心房 由原始心房发育而来。前上部的锥体形盲囊突出部称右心耳,遮盖主动脉根部。内面有许多平行的肌性隆起称梳状肌,起自界嵴,行至右心耳,在该处交织成网状。心功能障碍时,血流缓慢,易在右心耳形成血栓。

右心房的后内侧壁为房间隔,此隔下部有一浅凹称卵圆窝oval fossa,是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生后卵圆孔不闭合(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在心内膜下有一Todaro腱,起自下腔静脉瓣内侧角,斜向前上方,于冠状窦口和卵圆窝之间穿入房间隔,续于右纤维三角。Todaro腱、冠状窦口前内缘和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围成Koch三角triangle of Koch,此处心内膜深面有房室结。

(二)右心室

右心室right ventricle(图8-5)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壁厚约3mm。右心室以室上嵴为界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两部分。室上嵴是右房室口和肺动脉口之间的室壁弓形隆起。

1.流入道 从右房室口至心尖。右房室口的大小可容纳3个指尖,口周缘附有三尖瓣tricuspid valve(右房室瓣)。三尖瓣由呈三角形的前尖、后尖和隔侧尖构成,瓣底附着于房室口处的纤维环,瓣尖游离缘借数条细丝状的腱索与乳头肌相连。乳头肌是从室壁突向室腔的锥状肌束,根据其位置分为前、后和隔侧3组,每个乳头肌尖端的腱索分别连于相邻的两个瓣尖。当心室收缩时,血液推动瓣膜关闭房室口,同时由于乳头肌的收缩、腱索的牵拉,使瓣膜不致翻向心房,从而防止血液反流入右心房。室壁上有许多交错排列的肌隆起,称肉柱,其中连于室间隔和前乳头肌根部之间的肉柱称隔缘肉柱(节制索),内有右束支通过。

2.流出道 又称动脉圆锥或漏斗部,位于流入道的左上方,腔面光滑无肉柱,经肺动脉口通肺动脉干。在肺动脉口周缘附有肺动脉瓣pulmonary valve,此瓣由3个半月形瓣膜构成(图8-8)。心室收缩时,肺动脉瓣开放,血液射入肺动脉。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瓣关闭,防止血液反流。

(三)左心房

左心房left atrium(图8-6)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壁厚约3mm。左心房后部由肺静脉近端发育形成,腔面光滑,两侧各有两个肺静脉口。左心耳由胚胎时期的左心房发育而来,突向右前方,遮盖肺动脉干根部,内有梳状肌。左心房前下部有左房室口与左心室相通。

(四)左心室

左心室left ventricle(图8-6)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壁厚9~12mm,为右心室壁厚的2~3倍。左心室以二尖瓣的前瓣为界,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

1.流入道 自左房室口至心尖。左房室口小于右房室口,可容纳两个指尖,口周缘附有二尖瓣bicuspid valve(左房室瓣)。二尖瓣由呈近似三角形的前尖和后尖构成,瓣底附于左房室口处的纤维环,瓣尖游离缘借腱索连于乳头肌。左心室的乳头肌分为前、后两组,分别位于左心室的前、后壁上,其功能与右心室相同。室壁上也有肉柱。

img200

图8-6 左心房和左心室

2.流出道 又称主动脉前庭,腔面平滑无肉柱,向右上方经主动脉口通主动脉。主动脉口周缘附有由3个半月形瓣膜构成的主动脉瓣aortic valve(图8-8),其形态和功能与肺动脉瓣相同。各瓣膜相对应的主动脉壁向外膨出,与瓣膜共同围成主动脉窦。在左、右窦的主动脉壁上,分别有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