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外面都包有3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硬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强韧。蛛网膜紧衬于硬膜内面,由纤细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菲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狭窄间隙称硬膜下隙。软膜紧贴脑和脊髓的表面并深入沟裂之中,富有血管神经,对脑和脊髓的营养起重要作用。蛛网膜和软膜之间的较宽阔的间隙为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充满脑脊液。脑和脊髓的3层被膜在枕骨大孔处彼此延续,并且在脑神经穿颅、脊神经离开椎管处移行于神经的被膜。3层被膜对于脑和脊髓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一)脊髓的被膜

1.硬脊膜spinal duramater(图13-102) 包被脊髓,在第2骶椎以下紧裹终丝,向下附着于尾骨背面。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和黄韧带之间有较宽大的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内含静脉丛、淋巴管、疏松结缔组织和大量脂肪,并有脊神经根通过。此隙上端止于枕骨大孔处,并不通颅内,略呈负压。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是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的传导。

img377

图13-102 脊髓的被膜

2.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图13-102) 与脑的蛛网膜直接延续。脊髓蛛网膜下隙上方与脑的蛛网膜下隙相通,在下方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隙的末段称为终池。池内有马尾和终丝。临床上进行腰椎穿刺,常经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间穿入此池,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可避免损伤脊髓。

3.软脊膜spinal piamater(图13-102) 紧贴于脊髓表面,并陷入脊髓表面的沟裂之内,自脊髓下端向下构成终丝。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软脊膜形成两列齿状韧带,韧带的尖端向外侧附着于硬脊膜,有固定脊髓的作用。

脊髓与脑连续并借脊神经根、齿状韧带和终丝固定,深藏于椎管之中,又有3层被膜围护,蛛网膜下隙内有脑脊液浮托,硬膜外隙内有脂肪充垫,故脊髓一般不易受震荡的损伤。

(二)脑的被膜

1.硬脑膜cerebral duramater(图13-103) 包被脑,坚韧而有光泽,与颅盖骨连结疏松,易于剥离,颅盖骨损伤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在颅底处,硬脑膜与颅骨结合紧密,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和脑蛛网膜同时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硬脑膜与硬脊膜不同,它由紧密结合的两层构成,兼具脑膜和颅骨骨膜的作用,两层之间有血管神经经行,如侧方的脑膜中动脉,颅骨骨折时往往受损。此外,硬脑膜形成下列特殊结构。

img378

图13-103 硬脑膜与硬脑膜窦

1)硬脑膜突起 由硬脑膜内层折叠形成,呈板状伸入脑部间的裂隙中。

(1)大脑镰cerebral falx:呈镰刀形,自颅顶内面中线向下伸入大脑纵裂,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前端附着于鸡冠,后份结合于小脑幕上面。

(2)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自横沟和颞骨岩部上缘伸入大、小脑之间。其前缘游离,呈凹形弧线围绕中脑,形成幕切迹tentorial incisure。当幕上颅内压升高时,海马旁回钩可被挤入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脑干。

(3)小脑镰:位于枕鳞下部内面,小脑两半球之间。

(4)鞍膈:鞍膈覆于垂体窝上,其中央有一小孔供垂体柄通过。

2)硬脑膜窦sinuses of duramater:在某些部位,硬脑膜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窦内流通静脉血,脑的静脉、眼和迷路的静脉、硬脑膜和板障的静脉等均注入窦内。由于窦壁不含平滑肌,无收缩性,硬脑膜窦损伤时出血较多,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窦(图13-104)如下。

img379

图13-104 硬脑膜窦及其与头面部静脉的吻合

(1)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在大脑镰上缘内,沿上矢状窦沟后行,注入窦汇。

(2)下矢状窦inferior sagittal sinus:在大脑镰下缘内向后汇入直窦。

(3)直窦straight sinus:在大脑镰与小脑幕的结合处,接受下矢状窦和大脑大静脉,向后注入窦汇。

(4)窦汇confluence of sinuses:由上矢状窦和直窦等在枕内隆凸处汇合而成,向两侧延为横窦。

(5)横窦transverse sinus:左右成对,在小脑幕后缘内沿横窦沟向外侧行走,续于乙状窦。

(6)乙状窦sigmoid sinus:行于乙状窦沟内,至颈静脉孔处续于颈内静脉。

(7)海绵窦cavernous sinus:位于颅中窝蝶鞍的两侧,前方接受眼静脉,后方连于岩上、下窦。

(8)岩上、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前方连接海绵窦,向后分别注入横窦和颈内静脉。

硬脑膜窦内血液的流向如下:

img380

硬脑膜窦还借若干导静脉与颅外静脉相交通(图13-104),故头皮等处的颅外感染可蔓延至颅内。乙状窦与乳突小房仅隔一层薄骨板,乳突炎症可波及乙状窦而引起血栓形成。

海绵窦(图13-105)因窦腔有一些海绵状的结缔组织小梁而得名。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穿经。面部感染时,可经眼静脉波及海绵窦而累及上述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

img381

图13-105 海绵窦(冠状切面)

2.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 由于脑表面高低不平,脑的蛛网膜下隙在某些部位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subarachnoid cisterns(图13-107)。其中最大而且较重要的是小脑与延髓之间的小脑延髓池,第四脑室的脑脊液经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此池,继而流向蛛网膜下隙各处。临床上可经枕骨大孔作小脑延髓池穿刺。此外,在脑桥基底部周围有桥池,在两大脑脚之间有脚间池,视交叉前方有交叉池等。脑蛛网膜在硬脑膜窦附近,特别是上矢状窦两侧,形成一些绒毛状突起,突入窦内或窦外侧的隐窝内,称为蛛网膜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脑脊液最后通过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图13-106)。

3.软脑膜cerebral piamater 紧贴脑的表面,和脑实质不易分开。软膜表面富有血管,并随血管的分支延入脑内形成鞘状,蛛网膜下隙和脑脊液也随之延入脑实质(图13-106)。在侧脑室的中央部及下角的内侧壁,第三和第四脑室的顶壁,富含血管的软脑膜和室管膜直接贴合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在脉络组织的某些部位,血管反复分支,连同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img382

图13-106 脑、脑膜、脑血管的关系及蛛网膜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