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

14.2 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该理论沿用比较优势原理,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比较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根据威尔斯的小技术规模理论,即使对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

(2)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拉奥提出,他从技术变动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行为进行解释,证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化经营的可能性。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技术变动过程中主动性的技术创新给其带来了竞争优势,对成熟技术或生产工艺的应用和改进,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定优势,进而开展跨国经营。

(3)技术累积理论。该理论由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于1990年提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引进技术以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高竞争力和综合优势来实现的。该理论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迹。

(4)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该理论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延伸与发展,将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为标准分为四个阶段,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决定该国直接投资的地位和状态。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是随着其竞争优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对外投资,缘于它们自身不断增长的所有权优势。该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从动态上解释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海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5)不均衡理论。不均衡理论由美国学者穆恩和罗伊提出并逐渐完善,该理论认为,存在资产相对不平衡(如缺乏技术优势、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等)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市场寻求补偿性资产,从而使其资产组合达到平衡,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因此,资源和要素方面的不均衡,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特别是向发达国家进行投资。对外投资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增强竞争实力,在竞争中实现赶超的有效途径。

(6)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该理论由日本学者小泽辉智提出,他认为保持经济竞争力是发展中国家从纯吸收外资变为向海外投资的基本动机。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以及由要素禀赋变化引发的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是发展中国家由直接投资输入国向输出国转变的主要原因。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的选择原则和实现步骤,即以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为基础,以出口为条件,进一步丰富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