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认清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这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根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起来的。
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等特点,因而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长期的。1980年4月,他又进一步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4)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就向全党提出研究国情的任务,并酝酿给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以准确的历史定位。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引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和1982年党的十二大,都已明确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或初级发展阶段的概念,但没有展开分析。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再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并且明确指出:“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个重要论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再次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石。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理论根据,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还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首先,从社会性质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已经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确立。事实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历史证明,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次,从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是互相联系、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前提,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才能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真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对我国国情进行再认识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回答了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问题,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理论贡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正确认识这一国情,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为我们在实践中避免各种失误和挫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