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

第三节 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

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虽然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但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的冲击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

一、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安全的思路

国防虽然由疆域和力量构成,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贯穿于疆域和力量之中,疆域要素中包含有信息疆域,力量要素中包含有信息力量,从而使保护信息安全成为捍卫国防安全的重要内容。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领域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比如:美国是一个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信息系统关系到国计民生。美国的国防、军事系统依靠网络信息系统来运作。美国国防部信息系统规模十分庞大,包括210多万台计算机、10万个局域网、100个广域网、200个指挥控制中心和16个计算机中心,连接着国防部200万个用户和200万个非国防部用户。美国政府、国家安全机关、军队高级官员对信息领域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视。高级军事指挥官把网络战争当做国家安全最可能受到挑战的问题来考虑,担心受到攻击后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据统计,1992~1995年间美国国防部计算机系统受到外来袭击的情况:1992年53次,1993年115次,1994年225次,1995年559次,据38000次模拟袭击表明,袭击的成功率为65%,而被发现的概率仅4%,对已经发现的袭击能及时通报的只有约27%,能做出积极防御反应的还不到1%。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说:“网络空间是个人人都可进出的自由流动区。”克劳斯说:“不论你加多少道锁,总会有人找到一个办法进去。”为此,美国非常重视信息领域的安全,花大力和经费加强信息领域的安全。这说明,在以信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条件下,信息安全已成为国防安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由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影响国防安全的因素更加复杂和解决国防安全的矛盾斗争难度增大,同时也使维护国防安全、进行国防斗争的手段增多,为人们维护国防安全拓展思路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社会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变化,维护国防安全正确的思路:一是利用综合因素、综合力量来维护国防安全。现代的国防安全观不同于以前,现代的国防观是一种综合安全观。现代国防安全包括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在当今社会的国防安全中,虽然军事安全仍是国防安全的基石,但经济安全地位上升,信息安全已成为国防安全的重心。在当代,利用信息手段维护国防安全已成为国家是否安全的关注焦点。在维护国家安全斗争的手段上,现在不仅仅只从军事斗争的手段上考虑问题,而是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斗争手段综合为一体,共同为维护国防安全发挥作用。在建立国防安全的保障体制上,也是采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资源以及国家各行各业的综合因素来建立大安全保障系统。因此,信息化条件下维护国防安全,不仅要搞好以军队建设为主体的硬件建设,还要搞好以维护信息安全为主的软件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军队本身,更要依托全社会的力量,全方位地维护国防安全。二是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争取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争端问题。当大多数人还在大谈国际主义、阶级利益的时候,邓小平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要以关心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论和处理问题。当世界两极体制对峙,战火不断的情况下,邓小平就指出:“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这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关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重要思想,也是加强国防安全、解决国际间矛盾斗争的根本性的大思路。尽管加强国防安全中有国防力量、国防防空、国防动员等许许多多工作要做,但在信息化条件下解决国防安全的思路是至关重要的。按照这个思路工作,既可以不动干戈地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又可以减少国家为准备使用武力解决矛盾的大量经费开支,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

二、确立信息化思想新观念

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在器物层和观念层同时演进,既要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更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实现思想观念的先期转型。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发展。发展观念滞后,即使信息化装备的比例提高,也难以发挥先进科技应有的效能。我们要打赢信息化战争,就要不断激发军事理论创新的强烈意识,确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观念。

纵观军事斗争的发展历史,每一次战争形态的变化,往往首先表现并取决于观念上的进步。信息化战争的出现,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的,首当其冲的也是要进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目前,我军作战力量机械化尚未完成,又面临着信息化战争这个崭新的课题,如果我们仍然以传统的战争观念去思考信息化战争,如果我们还沉浸在以往革命战争中的辉煌历史而止步不前,将新事物拒之门外,我们将失去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强劲的信息革命的飓风,我们必须从工业时代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按照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实现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火力中心”观念,把国防建设的中心转移到信息上来,把提高我国的信息国防能力作为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要抓住信息化浪潮给我们提供的及其宝贵的发展机遇,瞄准世界强国,高标准地进行我国的信息国防建设,使我国在下一轮的军事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再次,要具有创新的观念和勇气,敢于大胆想象,善于科学创新,准确把握信息化战争的方向,加快我国信息化国防建设的发展速度。

2005年10月8日,胡锦涛主席深刻指出:我国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2005年10月11日,胡锦涛主席明确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命题,阐述了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要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三个创新,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原始创新是基础,是根本性突破。集成创新是突破,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特色,是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点。这三个创新,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对推进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胡锦涛主席还提出了“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密切相关,与军事理论创新密切相关。

2005年10月25日,胡锦涛主席会见国防大学第四次党代会代表时,深刻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密切跟踪世界军事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努力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胡锦涛主席的这些论述,对于强化军事创新,提高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信息时代,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财富。信息时代的客观形势迫使我们更新观念。当前,一场全球性的信息技术对抗已经全面展开。在这种对抗中,军事行动的主动权将依赖于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优势。信息时代对作战理论、武器装备、指挥体系带来的严峻挑战,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科学性,还几乎是强制性地改变着军事观念。当我们面对由预警飞机、全球定位系统、侦察卫星、车载无线电系统等一系列高科技孕育出的数字化战场和信息战时,当我们面对一支数字化军队时,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对阵搏杀的观念,开拓视野,用信息和数据库等新观念去思考信息化战争和21世纪的军队,探索信息和信息源对军事斗争的深刻影响,大胆改革,客观地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例如,要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驾驭数字化军队需要一大批懂得高技术知识、能胜任现代化指挥的优秀人才;要更新运用战法的观念,信息时代将创造出全新的数字化战场,只有运用适应数字化战场要求的新战法,才能掌握信息化战场的主动权。

三、加快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的建设

对于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的建设,我军的以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三化”建设为核心的一系列军队建设思想,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等仍然是我们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打赢信息化战争军队建设所必须遵循的。

然而当今的社会发展、新技术革命必将影响军队建设思想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机械化部队将为数字化部队取代,军队编制体制必将引起深刻变革,促使军队的构建更加趋向灵活、高效、合理。根据目前新军事革命露出的端倪,军队建设将会发生许多新变化。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来看,我军建设应着力关注以下问题。

(一)精简机构,调整编制体制,加强军队质量建设

把军队搞精干,全面提高战斗力,是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重要任务。军队是要打仗的,不讲战斗力不行,军队就是要提高战斗力。讲真正的战斗力,要讲全面提高部队素质。质量高低是影响战争胜败的关键,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会耽误大事。中国还穷,养兵不能太多;中国又是一个大国,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养兵太少也会影响国家安全。因此,军队的数量与规模要控制在国家安全和国力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没有适当的力量不行,但这个力量要顶用,要精,要把技术搞上去,把质量搞上去。中国军队也要精兵,要把军队搞精干。一是要压缩员额,精简那些对军队战斗力没有多大作用的人员、部队;二是要精简机关、机构,调整利于生成战斗力的灵便精干的指挥机构;三是要着重于全面提高官兵素质,真正做到人少效率高、战斗力强。

把军队质量搞上去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调整部队结构,组建快速反应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要应付局部危机和冲突。对付局部战争,就要利用高新武器装备,组建精干的快速反应部队。美国和西欧主要国家新的部队调整思想,组建应急快速反应部队是重点,中心是使军队更好地完成新形势下的任务。因此,军队建设朝着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率和快速反应的方向发展,将成为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军队建设的一种趋势。我军也应顺应这种潮流,根据中国国情和军队所担负的任务,加快部队内部结构调整,加强应急部队建设,适当减少其他部队及精建预备役部队。

(二)积极研制和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

积极研制和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打赢局部战争的关键。西方国家认为战争的胜利主要取决于先进技术,技术优势是赖以抵消对手兵力并减少自身伤亡的重要因素。保持技术优势,发展高技术装备,在军事领域发挥高科技的作用,一直是西方国家追求的目标。美国和西欧各国大力发展新兴“技术群”,从电子、空间、聚能、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型材料等技术领域选准主突方向,攻下难关,占领优势。他们认为争夺军事技术优势是战斗力的前提。西方国家大力应用新兴技术于军事领域,重点建设监视、捕获、跟踪、火控、精确制导、C4ISR等系统,研制和发展高技术的常规武器装备,完善武器装备的成龙配套,以形成最大的战斗力。美军认为训练有素的人员、强大的战术空中力量、先进的通信系统、天基侦察系统和其他先进的武器装备是美国在未来战争中赢得胜利的重要手段。我们虽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认为技术、武器装备决定战争的胜负,但也必须看到夺取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胜利,武器装备的作用越来越大了,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了。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我军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性条件。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局。世界现在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到处惹事,中国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连自卫力量都没有,日子就不好过,要受人家欺负。像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离开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就不足以成为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就不足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足以振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必须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国防投入比例,相应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

(三)强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重视军事训练是提高军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战能力所需。在军事技术装备日新月异,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强化军事训练是使军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重要举措。邓小平强调在新时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他指出,进行现代化战争,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天上、地下、陆上、水下,包括通信联络,都要懂得。在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主要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那是最过硬的学习;在和平时期,就要从教育训练着手来提高干部战士的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一方针具体化,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方面是部队本身要提倡苦学苦练。另一方面是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教育训练问题。

在现代条件下,各国都极端注重军事训练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军强调军事训练“对战斗力和战备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是新式武器发挥最大威力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战备水平和推进军队现代化的关键。美军把军队高强度的训练作为建军方针的重要内容。德国也认为,军事训练是武装力量平时最重要的任务。西方各国军队都强调按照现代战争的要求训练部队,大多把训练区分为院校训练、部队训练、预备役训练、军外训练若干体系,既独立又衔接,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着重提高部队的初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持续作战能力,以及使用化学武器报复的能力。并强调精神教育和军人品德教育,强化心理训练和体能训练。全面提高官兵的体力、心理承受力,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西方国家军事训练的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确保全面合格

军队人才的培养事关军队建设,能否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大局。江泽民指出,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这一变革的重要保证。必须下大气力抓好人才战略工程,重点抓好中高级指挥军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我们要大兴学习之风,在全军部队形成一个学习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最根本、最突出、最紧迫的就是人才的培养。我军指挥人才培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大力强化军事指挥人才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军事指挥人才的关键性素质。它决定军事指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内在动力。政治素质越高,军事指挥人才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献身和工作的内在动力就越强。人民解放军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即军队是党的军队、国家的军队、人民的军队。这个性质决定了首先着力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军事人才。我们的军事指挥人才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必须清醒地明白:军队始终是党领导的,党要管军队。军队要听党的话,任何时候都不能打自己的旗帜,不能搞小圈子。要坚持党领导军队的各项制度,尤其是通过中央军委来实现党的绝对领导,讲政治纪律,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少数必须服从多数,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全党必须服从中央。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把军队建设得更好,为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捍卫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捍卫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完成和平统一祖国大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注重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的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

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的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是由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需要而决定的。江泽民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军事领域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知识将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敌对双方的较量将更突出地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和样式。未来战争将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战争,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种类多、性能复杂、技术含量高,一体化联合作战在“五维”空间进行,硬软打击兼施,新的作战方式方法层出不穷。这些变化,使军事指挥人才需要复合的新知识结构。现代条件下虽然对军事指挥人才“专”的要求更高了,但这种“专”是在军事人才具有广泛知识基础上的“专”,培养军事指挥人才现在朝着综合性、复合性的方向发展,要培养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做到红与专的统一。必须在全军上下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必须解放思想,破除陈规陋习,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开拓出一条新路来,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3.着力培养具有高超驾驭能力的军事指挥人才

现代指挥作战不同于以往。邓小平说:“现在当个连长,同过去的连长可不一样了。过去的连长,驳壳枪一举,就是‘冲啊’!现在连长的知识要求比过去多得多,更不用说连以上的干部了。打起仗来,给你配几辆坦克,配一个炮兵连,还要进行对空联络,你怎么指挥啊?这就要求提高干部的指挥水平。”现在打仗,我们的军官没有现代化战争的知识不行,部队各级干部要努力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和其他许多必要的政治文化科技知识,要使自己成为善于驾驭现代战争的能手。要成为这种军事指挥人才,就要加大培养军事指挥人才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判断力、良好的认知力、自主的创新力、高超的驾驭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变化,才能驾驭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

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关键是选好干部。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培养和选拔军事指挥人才。要选用那些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不信邪的人;那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总之,必须是真正的共产党员。选拔干部,要坚持公道正派,要注意群众公论,要搞“五湖四海”,反对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在选人的问题上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问题。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把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同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紧密结合起来,用制度解决选人、用人、管人问题。只有按正确的思想、作风和方法,选准了干部,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新一代的军事指挥人才,才能使军事指挥人才成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有用之材。

四、夯实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后备力量

后备力量是国防和军队力量的基础和来源,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安全和赢得未来战争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后备力量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我军的跨越式发展,后备力量建设的机遇和挑战更为严峻。

加快后备力量建设势在必行。在信息化条件下后备力量建设不同于冷热兵器时代、机械化战争时代。在信息化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新军事革命的成果,将信息化带来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方式方法融入、嵌入后备力量的建设之中,加快后备力量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编制科学、规模适度、科技密集、素质优良、指挥灵便、可靠管用、具备快速动员、遂行各种保障能力和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新型后备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动员的需要。

搞好常备军与后备力量的结合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必由之路。我国虽然并不是战争迫在眉睫,但维护国家权益、实现祖国统一任务艰巨。因此,我们要按照实行“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要求,既要大力加强常备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又要高度重视后备力量建设。在后备力量建设上,应遵循质量为主、合理够用的原则,加大质量建设的力度,压缩数量规模,加强高新技术军兵种的后备力量建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需要。

完善后备力量动员体制是发挥国防潜力的关键。战事未起,动员先行,这是战争进行的基本程序。快速、高效地实行战争动员,将战争潜力迅速转变为战争实力,是赢得战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江泽民指出,国防动员建设这些年有很大进展,但也还要在体制和机制上认真解决好战争潜力的动员问题,提高快速动员能力。总之,我们要尽快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能够充分发挥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效能和国家战争潜力的现代作战体系。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节奏快、持续时间短、作战空间多维,后备力量动员复杂,需要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只有将信息化条件下的科技型的、“一体化”的后备力量由“粗放型”向“精确型”快速、灵活地动员、投入到战场,才能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有力的保障。

思考题

1.为什么把科索沃战争看成是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的开端?

2.参加信息化战争作战行动的武装力量主要包括哪些?

3.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有哪些?

4.信息化战争有哪些主要特征?

5.信息化条件下维护国防安全的思路是什么?

6.信息化条件下,我军建设应着力关注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