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简易射击原理
一、发射与后坐
(一)发射
1.发射的定义
火药气体压力将弹头从膛内推送出去的现象叫发射。
2.发射的过程
击针撞击子弹底火,使起爆药发火,火焰通过导火孔引燃发射药,产生大量火药气体,在膛内形成很大的压力(半自动步枪最大膛压为2810千克/平方厘米),迫使弹头脱离弹壳,沿膛线旋转加速前进,直至推出枪口。
(二)后坐
1.后坐的定义
发射时,武器向后运动的现象叫后坐。
发射药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压力同时向各个方向挤压。由于膛壁所阻,气体压力只能向前推动弹头运动,向后抵压弹壳底部和枪机,使枪响后运动,形成后坐。
2.后坐对命中的影响
由于弹头在膛内运动时间极短(约千分之一秒),并且半自动步枪比弹头重400倍以上。经过实验证明,弹头在脱离枪口以前,枪的后坐距离只有1毫米多,而且基本上是正直向后运动的。因此,后坐对单发射(连发首发)射击命中影响极小。
二、弹道及其实用意义
(一)弹道
弹头脱离枪口,在空气中飞行的路线叫弹道。弹头在飞行中,一面受地心引力的作用,逐渐下降;一面受空气的阻力作用,越飞越慢,弹道形成了一条不均等的弧线,升弧较长较直,降弧较短较弯曲。
(二)弹道要素(图7-5)
火身口水平面——通过起点的水平面。
射线——发射前火身轴线的延长线。
射角——射线与火身口水平面所夹的角。
发射线——发射瞬间火身轴线的延长线。
发射角——发射线与火身口水平面所夹的角。
升弧——由起点到弹道最高点的弹道。
降弧——由弹道最高点到落点的弹道。
弹道高——弹道上任何一点到火身口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最大弹道高——弹道最高点到火身口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射程——起点到落点的水平距离。
图7-5 弹道的形成和弹道要素
(三)直射及其实用意义
1.直射
瞄准线上的弹道高在整个标尺距离内不超过目标高的发射,叫直射。这段距离叫直射距离(图7-6)。
图7-6 直射和直射距离
直射距离的大小是根据目标高低与弹道的低伸程度决定的。目标越高,弹道越低伸,直射距离就越大;目标越低,弹道越弯曲,直射距离就越小。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对人头目标的直射距离为200米,对人胸目标为300米,对半身目标为400米。
2.直射的实用意义
战斗中,对在直射距离内的目标可以不变更标尺分划,瞄准目标下沿射击,以增大射速,提高射击效果。运用直射的原理组织侧射、斜射和夜间标定射击,能获得良好效果。
三、选定表尺分划和瞄准点
(一)瞄准具的作用
弹头在飞行中由于受地心引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逐渐下降和越飞越慢。为了命中目标,必须将枪口抬高。使火身轴线与射线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即射角。射角的大小,是根据射弹在不同距离上的降落量来确定的。距离越远,降落量越大,射击时所赋予的射角就应越大;距离越近,降落量越小,射击时所赋予的射角就应越小。瞄准具就是根据该原理设计的。射击时,射手是通过缺口上沿中央和准星尖的平正关系来对目标进行瞄准的。在各种枪的标尺钣上都刻有不同的表尺(距离)分划,射手只要按照目标的距离装定相应的表尺分划,正确瞄准射击,就能命中目标(图7-7、图7-8)。
图7-7 用枪管瞄向目标射击的弹道图
图7-8 用瞄准具瞄准射击的弹道
(二)瞄准要素(图7-9)
瞄准基线——缺口上沿中央到准星尖的直线。
瞄准线——视线通过缺口上沿中央和准星尖到瞄准点的直线。
瞄准点——瞄准线所指向的一点。
瞄准角——射线与瞄准线的夹角。
弹道高——弹道上任意一点到瞄准线的垂直距离。
图7-9 瞄准要素
(三)选定表尺分划和瞄准点的方法
射击时,射手应根据目标的距离、大小和武器的弹道高,正确地选定表尺分划和瞄准点。其方法:
1.目标距离几百米,装定表尺几,瞄目标中央。各距离上弹道高,见弹道高表。
2.目标距离不是百米整数时,通常选定大于实距离的表尺分划,适当降低瞄准点射击。
也可选定小于实距离的表尺分划,适当提高瞄准点射击。
3.目标在300米距离内,通常装定表尺“3”或常用表尺,小目标瞄下沿,大目标瞄中央。
半自动步枪弹道高表(厘米)
(四)观察弹着修正偏差
射击时,射手应观察由于测量距离误差和外界条件的影响产生射弹偏差,分析、判断产生偏差的真正原因,依据射弹激起的尘土、曳光迹和目标的变化状况进行修正。修正时,通常是偏差多少就修正多少,向弹着偏差相反的方向修正。
四、阳光对射击的影响与修正
在阳光下瞄准时,缺口部分产生虚光,形成三层缺口(图7-10),虚光部分、真实缺口、黑实部分。如不注意辨别真假缺口就容易使射弹产生偏差。用虚光瞄准,射弹就偏向阳光照来的方向;用黑实部分瞄准,就偏向阳光照来的相反方向。因此,射手应多在不同方向的阳光照射下练习瞄准。积累经验,排除误差。
图7-10 阳光照射产生的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