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需要在学习通中打开- 取消
- 立即打开
3.1.3 图书馆图书分类与图书馆目录
(一)图书分类
1.图书分类法介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编制和使用的分类法不少于30种,其中最有影响力和使用最广泛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技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下面我们将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在第三版之前名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中图法》于1971年开始编制,1975年出版第一版,1980年出版第二版,经过修改之后,于1990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第三版,目前最新的版本是1999年由北京图书馆出馆广泛采用,亦成为中国的国家标准分类法。
《中国法》是按一定的观点,以学科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结合图书资料的内容和特点,概括文献内容特征及某些外部特征的概念,进行逻辑划分和系统排列,分门别类组织成了5大部门和22个基本大类。
5大部类的序列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A)
哲学、宗教(B)
社会科学(C~K)
自然科学(N~X)
综合性图书(Z)
在5个基本部类下依学科区分出第一级类目,即基本大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全部类目,基本大类是整部分类法的纲目。基本大类的划分考虑了学科划分和人们的习惯认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部类的内容最多,发展很快,因此在社会科学部类下展开9个基本大类,自然科学部类下展开10个基本大类,以满足文献分类和文献检索的需要。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政治、经济、文化是三个重要的组织部分,独立列为三个基本大类。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将法律与政治并列归于同一类组。根据军事科学的特殊需要,军事科学单独列类。文化、科学、教育、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随都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但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在文化发展史上早已形成独立的知识领域,因而将文学、艺术、语言文学单独列为基本大类。将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概括为一个基本大类组。对于历史和地理,因为都是从时空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社会环境的密切相关的科学,将它们作为一个类组。
自然科学部分基本大类的确立,是根据人们在长期认识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并被科学界所公认的知识范畴进行的。根据自然法则和自然科学学科属性,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理论到应用的次序,展开为10个大类。此外,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部类之首,均分别列出“社会科学总论”和“自然科学总论”类,这是根据文献的特点,依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编制原则设置的总论性类目,以结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完整体系。
《中图法》的5个部类和22个基本大类的分类体系结构序列见第二章。
2.图书分类的作用
图书分类就是根据图书内容的学科属性及其他特征,按照本馆确定使用的分类法,对图书馆藏书予以揭示所进行的加工整理,使之有序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性质相同的文献聚集在一起,将性质相近的文献联系在一起,将性质不同的文献分开。图书分类包括分类和归类两个概念。
所谓分类,就是根据每种图书的内容性质和其他特征,把不同的书加以区分,相同的放在一起,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它是运用概念缩小法,建立起从前往后的由大到小、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特殊、由总论到专论的文献分类体系。
所谓归类,就是根据书的内容性质和其他特征,将其归入到相同或相近的一组文献中去。
分类和归类是有密切联系的,因为将大量文献分门别类地组成一个体系和将每一种文献归到既定的相关门类当中去,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图书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①组织分类排架;
②编制分类目录;
③便于图书馆业务统计;
④便于图书的科学管理。
(二)图书馆目录
1.图书馆目录
图书馆目录是揭示、识别和检索馆藏文献的工具。
所谓揭示文献,包括记录和报道文献。记录文献是指通过各种款目准确地将文献的内容和形式特征描述下来,向读者提供有关各种文献的目录学知识,帮助读者了解馆藏文献的内容;报道文献是指根据读者的需要,从一定编制目的出发,围绕某一问题,向读者宣传、报道有关文献。
所谓识别文献,就是通过各种款目的著录内容和结构形式向读者提供鉴别、确认文献的依据。
所谓检索馆藏文献,就是通过款目的集中、排列,向读者提供从题名(书名)、责任者(作者)、主题、分类等索取文献的途径。
2.图书馆目录的职能和作用
(1)图书馆目录的职能。图书馆目录系指揭示本馆藏书的目录,图书馆目录的基本职能就是揭示馆藏文献的内容和外部形式特征,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回答本馆是否藏有某一特定题名的文献以及藏有这一文献的哪些版本;
②回答本馆是否藏有某一特定责任者的文献以及藏有这一责任者的哪些文献;
③回答本馆是否藏有某一特定主题的特定文献以及藏有这一主题的哪些文献;
④回答本馆是否藏有某一特定知识门类的文献以及藏有这些知识门类的哪些文献。
(2)图书馆目录的作用。图书馆目录的上述职能也可以说是揭示馆藏文献的传统职能,是图书馆馆藏的缩影,它在图书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体说来,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图书馆目录具有全面记录与揭示馆藏文献的作用;
②图书馆目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工具;
③图书馆目录是图书馆开发各项业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④图书馆目录是文献信息交流和文献资源共享的工具。
3.图书馆目录的种类
经常到图书馆的读者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读者对图书资料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因学习需要查阅某一知识门类的图书资料;有时候,因老师或同学推荐,想借阅某本特定名称的图书;有时候,为了研究一位作者,希望了解他的部分或全部著作;有时候,因科研需要,急需某一课题的图书等。对于那些善于利用图书馆,熟悉图书馆目录的读者来说,这并非难事,因为他们知道,图书馆根据读者查找图书资料的基本规律编制有不同用途的目录。这些目录各有特点、互相补充。在一般情况下,尽管读者的需要各有不同,都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目录查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资料。所以,作为一个读者,只有十分熟悉图书馆目录的设置情况,详尽地了解各类型目录的性质、特点,才能掌握利用图书馆藏书的主动权。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目录种类可做如下划分。
(1)按不同检索途径分为题名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分类目录。
①题名目录。题名目录(或称书名目录)是根据文献题名的字顺组织而成的目录。它是按照图书或文献的题名来揭示图书馆的文献内容,回答读者从图书或文献题名查询文献的各种问题。例如,图书馆有无一定题名的文献;已入藏的某种特定题名文献的主要特征如何;有无某种文献的某种版本或者几种版本,其各自的特点如何等。
②责任者目录。责任者目录(或称著者目录)是按照责任者(包括个人或机关团体)的姓名或名称的字顺组织而成的目录。它以著作人名称来揭示图书馆的文献,满足读者从责任者方面查找文献的多种要求。例如,图书馆有无一定责任者的著作,某一责任者的著作,哪些是创作,哪些是译著;外国责任者的著作又有何种译本;某机关团体编辑、批准、颁布了哪些著作、决议、文件等。
责任者目录是图书馆目录的一种重要目录。从科技文献检索的角度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同一著者发表的文献,在内容上都围绕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在某一责任者的目标下往往集中了内容相关的文献,具体满足族性检索的意义。
③分类目录。分类目录是按照文献内容的学科体系,根据图书馆采用的分类法组织而成的目录。它依照知识门类的系统来揭示图书馆的文献内容,即将馆藏文献依照知识门类加以系统化,从而显示出某一知识门类包括一些方面、什么问题以及关于这方面和问题有些什么文献,回答读者从一定知识门类方面查找文献的问题。
④主题目录。主题目录是按照文献研究对象主题的字顺组织而成的目录。它从内容的题材方面揭示图书馆文献中所包含的各种主题反映关于某个主题都有一些什么文献,回答读者从内容的题材方面查询文献的问题。在主题目录里,还可以显示出某一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一种文献一共涉及了几个主题,从而引导读者进一步查找有关文献。
(2)按目录的物质载体分为卡片式目录、书本式目录、活页式目录、张贴式目录、缩小目录、机读目录。
(3)按目录的功能分为通报性目录、参考性目录、推荐性目录。
(4)按目录使用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公务目录和读者目录。
公务目录是供馆员在业务工作中使用的目录。它反映图书馆的全部馆藏文献,一般不向读者开放,但在专业馆和小型馆,它可代替供特殊读者使用的参考目录和内部目录。经常设置的公务目录有馆藏文献总目录、采访部门的预定目录和典藏部门的排架目录等。公务目录是图书馆进行藏书补充、分类编目、典藏保管等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读者目录是供读者在借阅文献时所用的目录。它是图书馆目录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揭示、检索馆藏的主要作用。根据图书馆的具体任务和不同的读者对象,读者目录又可分为供一般读者需要的公开目录和满足特殊需要的参考目录及内部目录。其中,公开目录又是读者目录的核心。
(5)按揭示藏书的范围划分为总目录、部门目录和特藏目录。总目录是揭示本馆全部藏书或某种文字全部藏书的目录;部门目录是揭示图书馆某一部门藏书的目录;特藏目录是指那些在整个藏书中有特殊价值而单独保管的文献目录。
(6)按文献语种划分中文文献目录、西文文献目录。中文文献目录收录汉语文献;西文文献目录收录外国语文献,如英文目录、法文目录、德文目录等。
上述类型的目录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图书馆的目录体系。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已经了解多种目录,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图书馆目录的实际情况,按目录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