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邓小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总设计师。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当代中国军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1)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理论作为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全党的指导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在军事领域的展开与延伸,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坚持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贯彻和运用。邓小平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开拓精神和无产阶级军事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针对军事战线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和我军特色的思想、方针和原则,构成了新时期指导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又适应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客观需要,以大胆创新的精神和务实求真的态度,运用马列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方针和原则,揭示了新时期武装力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基本规律,为创立和形成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正确的指导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
(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一直是我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军事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已对每一个国家提出了挑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在进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正是基于这些新的历史特征,适应新的历史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发展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伴随着我国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酝酿奠基阶段
从1975年初邓小平复出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党和国家拨乱反正,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百废待兴的时期,也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酝酿奠基阶段。
主要标志:一是“军队要整顿”,通过整顿,使军队的各项工作重新回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使军队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党性强、作风正、团结好的人手中,同时整掉军队存在的“肿、散、骄、奢、惰”。二是提出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一方面部队本身要提倡苦学苦练,掌握现代化战争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办学解决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的问题。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问题。主要著作有:《军队要整顿》、《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全面成熟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原则,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已经成熟。
主要标志:一是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在1980年就主张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改为“积极防御”,从而使我国的军事战略指导更加符合当时军事斗争准备的客观实际。二是发表了题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军在新时期的地位作用,规定了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总方针、总目标和总任务,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三是在1985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从长期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移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发展升华阶段
从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以后,直到邓小平逝世是我国改革开放、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时期,也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主要标志:一是深入辩证地论述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问题,明确指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并结合国际形势的发展,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的国策。二是完善了解决两种社会制度矛盾的“一国两制”的构想,认为这也可以用于解决国际上的历史问题。三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997年中央军委印发的《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概括为十一个方面: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军队要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历史责任、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中心是解决现代化的问题、提高军队建设的正规化水平、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军队和国防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事业。这些内容系统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和国防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反映了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它们有着自身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现代战争理论
邓小平现代战争理论是他对战争问题的系统的理性认识,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世界大战可以推迟或避免。邓小平继承了马恩列斯及毛泽东对此问题的观点,通过对当代世界战略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分析,作出了世界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避免的论断。他指出,“八十年代无论对于国际国内,都是十分重要的年代。国际上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问题,但是,可以说是非常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当然,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现在国际形势趋向缓和……我们可以有至少三十年,或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等等。
2.我国面临的全面战争的威胁程度有较大减轻。在关注国际格局变化的同时,邓小平同样高度重视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早在1980年他就指出,我们有信心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并把寻求和创造一个有利于“四化”建设的和平环境,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落脚点。据此,我国的外交政策由“一条线”政策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3.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尽管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尽管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战争的威胁始终存在,局部战争和各种武装冲突经常发生,因此邓小平多次提出对战争的危险性要有足够认识,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而我国的周边安全仍面临着现实威胁,如霸权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对我国安全的影响日趋严重,一些国家同我国还存在着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端,中国统一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4.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认真考察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之后,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战争的根源所在:“霸权主义是一种对外政策,是世界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根源”,“当今世界不安宁来源于霸权主义的争夺”。这一论断深刻反映了当代政治、经济、军事诸因素综合作用下战争威胁和发展的内在机制。这说明了现代战争的爆发既有社会制度或阶级属性的原因,也与各国奉行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
5.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遏制战争。邓小平在继承马列主义战争消灭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制止战争的理论。当代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出路是增强和平力量,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反霸是制止战争的首要措施;对于国际上的领土资源争端,应从尊重现实出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几乎都按他的既定方针进行;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纠纷问题,应用和平协商的方式,合情合理地予以解决;在处理国家关系上,求同存异,一切向前看,同时发挥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一国两制”是解决处于分裂状态国家统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军事战略理论
邓小平军事战略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对战争与和平新形势的判断,紧密结合我国军事斗争的实际而逐步形成的。
1.处理军事战略问题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由于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根本性的军事政策,因此,它的最高准则必须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谈到:“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这一思想是新时期邓小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基本立足点和根本原则。
2.必须继承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的战略思想原则,充实了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使其得到了继续发展:一是继承和发展了寓攻于防、攻防结合的基本精神;二是继承和发展了重视战争准备的基本精神;三是继承和发展了坚持后发制人的基本精神,坚持后发制人,就必须着眼于“制人”,做到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坚决达到预期的斗争目的;四是继承和发展了持久作战的基本精神,既要准备坚持长期斗争,又能够在需要与可能的条件下迅速夺取胜利。
3.积极防御仍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要坚持的战略方针。在相对和平条件下,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主要表现为坚持提高警惕,常备不懈,加强对军事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指导,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这一思想既是革命战争年代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新时期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趋势,为满足新时期我国军事斗争的需要决定的。
4.新时期军事战略的出发点是打赢现代局部战争。邓小平在对80年代以后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却是难以完全预料的,不能掉以轻心,要做好局部性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为此,不仅要着眼于打赢战争,同时要努力遏制战争的爆发,把两者关系处理好。对局部战争的战略指导上,主张坚持局部与全局的高度统一,实施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军事斗争为政治斗争服务,实施灵活的战略指导,同时,根据现代战争的客观需要,努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5.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仍是积极防御战略理论的重要内容。尽管人民战争思想是在革命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但它所强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没有因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过时,不过现代条件下要将人民战争思想继续发展,“现在的人民战争与过去不同,装备不同,手段也不同……条件不同,人民战争的表现形式也不同”,要把人民战争思想贯彻到直接的战争准备和持久的国防建设中去。
(三)军队建设理论
邓小平军队建设理论是对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方针原则、根本途径和具体措施的科学概述和系统总结,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纲领和指南。
1.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1981年邓小平在华北某地检阅演习部队时提出:“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因此,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军队建设的“三化”目标,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对我国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军队的“三化”建设当中,革命化是根本,现代化是中心,正规化是革命化、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2.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指导原则。邓小平在对我军几十年建设经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形势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出发,确定了新时期我军建设的一系列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党要管军队,因为军队始终是党领导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色的根本所在。二是坚持在改革中前进。深化军队改革,必须做到解放思想,破除“左”的思想障碍,要做到胆子大些,步子要稳,要做到着眼于提高战斗力,并自觉地服从大局。三是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质量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军队战斗力的首要条件,衡量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主要看质量。四是艰苦奋斗,勤俭建军。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五是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告诫全党全军要警惕丢掉优良传统的危险性,他要求全党全军特别是高级干部对此要高度重视,一定要把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起来。
3.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基本途径。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一是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武器装备发展之路;二是改革部队的编制体制,把军队搞精干。1980年、1982年、1985年我军连续进行了三次精简整编,在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三是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提倡勤学苦练,提倡以干部训练为重点,提倡合成训练,教育训练还要注重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四是重视我国现代军事科学的发展,坚持正确的军事科研方向,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坚持以军事战略为依据,深入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四)国防建设理论
国防建设是主权国家为维护安全利益,增强防卫能力而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活动。1985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实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从而使新时期的国防建设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1.国防的根本任务是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确定国防的根本任务是进行国防建设的前提,而“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关于国防建设的论述表明,国防必须以捍卫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是最基本的国家利益,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是国防的根本任务。
2.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资源有限,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国防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而决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既要服从又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国防建设只有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现代化水平。当然,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言,“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
3.全面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建设具体表现为:一是坚持“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把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三部分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武装力量建设。二是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促进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的发展。邓小平强调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是国防现代化的关键,国防科技工业必须从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三是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加强军事法制建设,制订、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军事法规制度和条令条例,并做到依法办事。四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和观念。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它不仅揭示了我国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而且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军事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根本依据,是新时期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