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第四节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伴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兴起和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而形成的科学理论。1989年11月他在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后,创造性地坚持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科学地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一、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军事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形成的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思想体系。

(一)它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在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和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解决好人民军队“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安全保障,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真思考和必须面对的,只有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导下,紧密结合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我军建设的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不断总结新经验,不断得出新结论。

(二)它是“三个代表”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把以江泽民为主要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作为“三个代表”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三)它是当代中国军事领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江泽民主持军队工作期间,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它们在军事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军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教育训练、后勤保障、战场准备,到国防体制、国防工业、国防教育,以及军队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来加强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一个新的历史课题,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正是对这一系列问题所给出的明确答案,他反复告诫全军必须认清形势,做好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从而实现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充分准备。

(四)它是我们党和军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扬了党内的光荣传统,开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构建其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他一方面非常重视发挥党中央的集体领导作用,如一系列重大决策都是在他的主持下经过集体讨论决定的,另一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军军事理论和国防建设理论研究的空前繁荣,如群众参与的广泛性、研究内容的多样性、进入决策的影响性等都为形成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理论基础。

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江泽民在带领我们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战争与和平理论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战争与和平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当代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指明了人类战争正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的当代战争形态的基本趋势,明确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基本途径,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和平与安全学说,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

1.在深刻揭示战争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要“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同国家的经济实力相适应。只有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国家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更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军队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在对战争根源的认识方面,江泽民反复强调:“天下仍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称霸的斗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我们从来不去主动挑起战争,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我们始终致力于保卫和平,反对一切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2002年,江泽民在从理论上揭示出当今世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发生的不可避免性之后提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他还对新军事变革和未来战争作了深刻的揭示:“新军事革命,实质上是一场军事信息化革命。高技术战争,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正在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可以预见,信息化战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

3.关于战争与和平相互关系的规律的认识,关系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发展方向。1995年中央军委作出了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决策,即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转变;在军队建设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江泽民同志还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强调树立共同安全和普遍安全的思想,“营造共同安全是防止冲突和战争的前提”。在解决国家间和平与安全的问题上,他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从而使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得到保障。

(二)军队建设理论

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要“把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提出了科技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现军队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方针原则。

1.强调军队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同时,他多次重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军队要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针对国际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尤其是对我军的渗透活动,江泽民指出“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提出军队建设的“五句话”总要求,即“使全军部队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努力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面向二十一世纪,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历史任务”,为此,要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努力更新武器装备,积极稳妥地推进军队体制编制的改革。在人才建设方面,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精”字。精,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

3.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是实现军队建设总目标,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的必由之路。通过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使我军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推进军队的各项改革和建设,实现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全面提高我军的实战能力,实现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使我军成为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现代化军队。

(三)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理论

人民战争理论是我党指导战争始终坚持的根本路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使人民战争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探索新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理论。

1.高技术局部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人

在对世纪之交几场高技术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进行深刻分析后,江泽民同志指出“先进的武器毕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是不能忽视的”,但“我们不是唯武器论者,相信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高素质的人力是战争重要的物质条件,要培养一大批适应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求,适应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的合格指挥人才,同时,要积极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则“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

2.加强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理论研究

研究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战略思想和作战方法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必须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坚持和创造性地发展人民战争的思想”。比如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敢于突破以往的条条框框,用创新的观念研究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积极探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和新战法,“努力探寻现代条件下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法,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

(四)国防建设理论

国防建设事关国家的兴衰、荣辱和存亡,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1.正确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1995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作了题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的经济建设的大局。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强国防必须首先发展经济,这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要及时把一部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形成与经济实力相协调和与国防建设需要相符合的不断壮大的军事实力,从而有力地保证国家的安全,因此,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2.科学技术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关键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化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内的应用不仅是世界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把发展国防科技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军队贯彻“科技强军”战略,都是适应时代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江泽民多次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科学技术,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赢得时间,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首先在一些重点领域尽快进入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

3.探索一条符合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之路

国防现代化建设不但要遵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指导方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也要面向世界,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水平,不断探寻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之路。在当今世界,任何一支军队,如果关起门来搞建设,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我军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向世界,跟上世界军事变革和发展的潮流,积极借鉴各国军队特别是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是在国防科技领域,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二是要抓住有利时机,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提高我国的武器装备水平。国防现代化建设还需坚持全民动员的指导方针。各级党组织、政府和人民群众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族的国防观念;要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制。

处于世纪之交的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在军事领域提出了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和步骤,做出了一系列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重要论述,科学地揭示了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现代战争向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高技术战争演变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这些理论不仅直接地指导着实践,而且已被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指针和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