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第五节 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胡锦涛同志自2004年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以来,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着眼时代特点,立足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局,依据国际国内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和新世纪新阶段国防与军队的客观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含义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新世纪新阶段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军事指导理论,是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事领域的展开和延伸,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军事理论。

(一)它是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指南

世纪之初,国际战略环境正发生着冷战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要安全、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世界总体和平与局部战争、总体缓和与局部紧张、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相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发展和对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安全环境在总体上得到改善,但也存在着各种现实的挑战和潜在的危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面临诸多新的课题。如何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稳定等重大的战略利益?如何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正是对这些问题所做的理论概括。

(二)它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的指导方针

以科学发展观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胡锦涛对我们党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理论所作的新概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党的思想认识路线和工作指导路线的继承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从国际国内大局出发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以科学的思路、模式和方法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与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从而确保我军在日益激烈的世界军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军事理论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江泽民到胡锦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21世纪初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将它与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不断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军事理论。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历史使命、优良传统、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军事斗争准备、思想政治建设、后勤建设、装备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指导理论的最新成果。

二、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倡导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把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胡锦涛同志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把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忠诚于党”是我军核心价值观的“魂”,明确的是我军官兵与党的关系准则;“热爱人民”是我军核心价值观的“根”,明确的是我军官兵与人民的关系准则;“报效国家”,是我军核心价值观的“本”,明确的是我军官兵与国家的关系准则;“献身使命”,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明确的是我军官兵在使命任务面前的行为准则;“崇尚荣誉”,明确的是我军官兵在荣誉面前的道德准则。这五句话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军优良传统、时代发展要求、官兵价值追求的统一。与此同时,要把握好培育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建设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其他教育活动,如搞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等,都对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产生着作用和影响。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来进行,又使各项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集中。

(二)提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明确人民军队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2004年胡锦涛从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出发,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军队历史使命,即“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核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历来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紧密相关。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肩负神圣使命,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履行核心使命的根本保证。我军必须把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为党执政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确保我军能够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

“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谓战略机遇期,是指某个时间段出现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契机、条件和环境,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的影响。战略机遇期来之不易,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更不容易。历史上,我国既有丧失机遇而落伍的沉痛教训,也有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关键是要有一个稳定可靠的安全环境,我们要运用军事实力所产生的威慑作用,遏制或延缓战争的爆发,必要时以果敢的军事行动控制危机,以战止战。当前影响和危害战略机遇期的因素仍不少,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军队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尽可能把风险估计得高一些,切实担负起我军的历史使命,时刻做好应对战争、突发事件和各种危机的准备。

“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国家利益包括生存利益、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军队的神圣职责,是军人的崇高准则。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安全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安全逐渐超出传统的领土、领海和领空范围,不断向海洋、太空和电磁空间扩展和延伸,同时,安全利益中出现了多元化的非传统威胁,这就要求军队必须拓展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必须具有维护国家利益的各种能力:不仅要维护国家生存利益,还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不仅要维护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还要维护海洋、太空和电磁空间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理应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职责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除了运用经济、政治、外交等和平方式外,还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一支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和我国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增强我军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的协调发展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具体表现为坚持“五个统筹”:

1.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面临的两大战略任务。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指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从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走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推动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道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建设一支能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军事斗争准备,是指为了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而在相对和平时期进行的组织、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准备。两者在本质上都统一于信息化,都是为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但落脚点和侧重点不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当前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着眼于长远的、潜在的和未来的国家安全需要。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要以准备来促进变革,以变革来带动准备。既要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需要推进军事变革,又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纳入军事变革的全局之中,确保既能迅速形成我军高技术乃至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精锐力量,又能有效带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全面推进。

2.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要努力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胡锦涛同志则立足于军事变革发展的现实要求,提出随着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要立足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实际,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型;要按照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从实战需要从难从严训练,不断提高军事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美国等发达国家军队走的是一条机械化成熟之后再发展信息化的路子。而我军面临的形势是,国家工业化和军队机械化的路程还没走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以及由此催生的信息化战争,已向我们发出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跃过机械化直接搞信息化不可能,等机械化搞好后再搞信息化必然进一步拉大“时代差”。因此,只能走复合式发展道路,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统筹两化建设,就是要以机械化为基础,在提高机械化建设水平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水平。

3.统筹诸军兵种作战能力建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军的作战力量存在着结构不够合理、关系不够顺畅、军兵种比数不够合理等问题,与信息化战争需求不相适应,制约我军战斗力的全面提升,影响我军整体的发挥。而精干充足的诸军兵种作战力量,既是国家强大的象征,也是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保持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我国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新世纪新阶段正如胡锦涛所强调的,必须下功夫解决军队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加强体制建设,提高整体效能,使军队建设在系统筹划、协调发展中前进。统筹诸军兵种作战能力建设,首先要贯彻实施正确的军兵种发展战略。如改变以陆军为主的大陆军思想,把军队建设的重点转向大力发展海、空军和第二炮兵,真正确立陆、海、空、天、电多维一体的战场空间观念。其次要围绕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需要实现重点突破,改变目前各军兵种纵向独立发展的轨迹,逐步向各军兵种相互渗透,朝着横向一体化、信息数字化的建设模式和三军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再次是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向有利于转型的方向流动,实现国防和军事资源的有效配置。

4.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作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过程,既注重当前建设,做好眼前工作,又要着眼未来,谋求长远发展。当前建设主要是指国防和军队建设应对近期可能面临的军事冲突或战争威胁而进行的以军事斗争准备为主的建设活动;长远发展则是指为实现国防和军队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建设活动,是通过完成阶段性任务来实现的。无论是当前建设还是长远发展,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总体利益,而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又正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立足当前、解决急需,着眼长远、全面规划,建立健全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远中近目标体系,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践指导上,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以当前建设促进长远发展,以长远发展的具体目标牵引当前建设,最终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5.统筹主要战略方向与其他战略方向。主要战略方向是指对国家安全和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是敌我双方矛盾斗争的焦点,是作战力量集中使用的重点和战略指导的关键点。战略方向判断的正确与否,各战略方向关系如何处理,直接关系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大局,关乎国家的整体利益。统筹好主要战略方向和其他战略方向的关系,对于保证我国的国家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主要战略方向和其他战略方向,必须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多手准备,有备无患。要立足全局抓主要战略方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有限的国家资源和国防投入向主要战略方向聚集,使其快速发展,成为强大的一极,不能“撒胡椒面”,搞一线平推。同时,要发挥主要战略方向在建设和发展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其他战略方向同步协调发展,以保证主要战略方向的侧翼安全,解除后顾之忧。

“本世纪头20年,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机,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机。我们应该也有可能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搞得更好”。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正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现实要求,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军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指明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思路,为谋划和指导军队建设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标准。

思考题:

1.什么是军事思想?如何理解其特点?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其各自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如何阐述战争基本理论的?

5.如何理解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五句话”总要求?

6.胡锦涛关于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