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需要在学习通中打开- 取消
- 立即打开
第一节 战略环境概述
世界各国对国际战略环境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是制定和实施对外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前提,也是观察国际风云变化、判断国际战略形势的关键所在。
一、战略环境的基本要素
(一)战略
按照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战略学》一书的解释,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是战争指导者运用战争的力量和手段达成战争目的的一种艺术。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战略概念,其含义和内涵也不尽相同。汉语中的“战略”一词最早是以书名形式出现的。据考证,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的《战略》一书是最早以战略为书名的著作。而作为概念使用则第一次出现在《宋书》“授以兵经战略”中。英文中的“战略”为strategy。1770年,法国人梅齐乐在翻译毛里斯的著作《strategikon》一书时,根据其书名创造出strategy一词,并于1777年在自己所著的《战争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这即为“战略”一词现代军语的起源。
1972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确定了“国家战略”概念,明确把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区别开来。战略概念开始泛化,陆续出现了经济战略、文化战略、外交战略、国际战略等概念,国家安全战略也随之产生。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规定总统每年要向国会提交一份正式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安全战略作为一个概念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
一般认为,国家安全战略是一定的国家实现和维护自己安全状态的科学和艺术。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容包括战略目标、涉及的领域、战略手段等。从战略目标看,它已从赢得战争扩展到维护和平。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可细分为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环境安全,但军事安全是其他安全的基础。显然,维护国家安全的内涵比单纯以赢得战争胜利为目标丰富得多。从所涉及的领域看,国家安全问题不仅限于军事领域,而且包括国家生活中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所有方面。从战略手段看,国家安全战略既要运用军事手段,也要运用政治(外交)和经济手段来达到目标。
军事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属于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是战略指导者基于对军事斗争全局性客观规律的认识,全面计划、部署、指导平时和战时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运用,以保证有效地达成既定的政治目的。它通常由战略任务、战略方针、战略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决定不同时期各国军事战略内容和特点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战略思想,即国家(集团)对待军事斗争特别是战争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态度,指导军事斗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原则,这是它的理论基础;二是战略环境,包括世界战略格局、国际战略形势,尤其是周边安全和国内稳定的基本状况,这是它的客观依据;三是军事力量,主要是国家(集团)军事力量的性质、职能、规模、作战能力等,这是它的物质条件。
军事战略具有四个特性:
1.全局性。指导国家整个军事斗争的全局,带有照顾各方面、各部分和各阶段的性质。军事战略统筹军事斗争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分。
2.对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军事斗争全局的整体运筹上,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它既包括对军事力量建设的全面筹划,也包括对军事力量使用的全面筹划;既包括战争时期对战争全局的整体运筹,也包括和平时期对各种军事斗争方式的整体运筹。
3.谋略性。任何军事战略都体现着一定的谋略思想。高敌一筹的谋略往往能产生单纯的物质力量所难以达到的结果,或成为物质力量的“倍增器”,使物质力量发挥出超常的功效。
4.相对稳定性。军事战略处于军事领域的最高层次,指导范围宽,影响重大而深远,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依据和准则,必须是相对稳定的。
(二)战略环境
战略环境,是指制定某一战略所必须依据并制约该战略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构成要素比较多,主要有:
1.时代特征。从战略高度分析时代,就是要找出时代的主题、时代的潮流,决定和推动时代发展的主要力量等,时代特征是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2.国际格局。正确认识世界上大国或主要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筑的格局,揭示和把握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各国判断国际战略环境的重要参数,是制定、实施和调整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分析国际格局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本国在其中的地位,是霸权国、大国,还是一般国家,甚至是弱国。
3.国际秩序和国际机制。国际秩序和国际机制对于国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具有重大影响。分析国际秩序和国际机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有关国家之间的关系,确定国际形势的状态,特别是要确定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否有国际机制的控制,要明确国家与国际体系和国际机制之间的关系,是处于机制之外,还是为机制所控制。
4.地缘关系。对地缘关系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确定本国的地缘特点。首先是确定本国与主要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再就是确定本国与其他临近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这些国家是同盟国家、友好国家、中立国家,还是敌对国家。
二、当前国际战略环境的主要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变化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新的安全威胁因素不断出现。
(一)大国关系总体趋向稳定
冷战时期,大国关系阵线分明,敌、我、友,清清楚楚,结盟现象很普遍。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经历深刻调整,摆脱了冷战羁绊的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急速前进,市场经济迅速普及,全球问题不断激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日益深化,世界的整体性发展和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在主权的民族国家仍旧是国际社会基石的情况下,国家生存环境的这种急速变化,必然会对国家的思维和行为产生重大后果。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自1993年以来,大国关系出现了升温的特点:一是它的基础只能是日益扩大的共同国家利益,这是大国在全球、区域层次上国家利益的交叉和汇合点;二是它的本质要求是非敌性,无论是相互之间,还是对其他国家,都互不敌对,即不针对第三国、不结盟、不对抗;三是它的目标是在战略高度上建立平等、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关系新模式。在大国伙伴关系中,一种互不对抗的模式为各方所接受,协调与合作是主导倾向,斗争通常在关系破裂前止步,一般不会失控,军事力量在大国关系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这是一种总体上和发展趋势上保持协调、合作与稳定的大国关系架构;四是大国伙伴关系具有两面性,合作与制约、协调与竞争、朋友与对手,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同时,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相互借重的趋势日益加强。
(二)新地区主义盛行
冷战结束后,地区主义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冷战结束终止了两大集团的分割和对抗,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对全球化汹涌的大潮,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新地区主义就是主权国家应对全球化的重要战略之一,即通过加强某一地区国家间的合作,以集体的力量应对全球化。
冷战后,地区主义新一轮的发展形成了以下特色:第一,“板块化”发展趋势。目前世界已形成四大“板块”,即欧洲、北美、东亚和南美,与其相对应的是地区组织或合作机制,即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10+3和南方共同市场,它们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此外,非洲联盟(非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阿拉伯联盟等也都具有发展潜力。第二,合作形式创新。以往的地区合作形式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南北合作,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形成的二十国集团的合作,却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而且这种合作产生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在地区层面上,更多体现的是在全球层面上,即塑造国际新格局和新体系。此外,还有新兴大国之间的“金砖四国”和“基础四国”(中国、南非、印度、巴西)等。二十国集团与“金砖四国”的合作形式完全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南北合作与南南合作,成为新形势下进行平等互利的地区合作的典范,对世界地区合作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第三,合作内涵扩大。这是指地区组织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从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单一的经济或安全合作功能已不足以解释新地区主义的发展。由于合作内涵的扩大,许多地区组织成为地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第四,开放性。一般来说,每个地区组织除有对内的互惠性外,还有对外的排斥性。但目前地区组织的开放性越来越大,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开放的地区主义”。“开放的地区主义”将使世界难以走向新的集团对抗,同时也使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另一方面,开放性在地区合作中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经济上呈现出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与世界多边贸易机制发展渐趋一致,在安全上体现为合作安全,即指地区内所有国家在安全事务上合作,使各国安全都得到保障。
(三)军事安全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
在综合国力竞争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国际军事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军事变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些大国调整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加大国防投入,加快军队转型,发展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战略核力量、军事航天、反导系统、全球及战场侦察监视成为强军重点。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谋求拥有先进武器装备,提升军力发展水平。各国更加重视以军事手段配合外交斗争,一些地区局部军备竞赛升温,国际军控和防扩散体制面临重大挑战。
(四)地区冲突已成为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冷战结束的巨大权力转移,虽然没有引发任何形式的全球冲突,却出人意料地引发了异常激烈的地区冲突,并使这种冲突形式一跃成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
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世界各地尚存在着180多个潜在的冲突热点。近年来全球范围武装冲突频繁发生的热点地区集中在中亚、外高加索、中东、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地区。这些热点如果处理不当或失去控制,就会由潜能变现实,由热点转化为直接破坏地区均势的军事冲突。例如,2008年8月发生的俄格武装冲突,2008年12月27日至2009年1月22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发生的激烈的加沙之战。
地区冲突作为冷战后发生可能性最大、频率最高的冲突形式,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在于,冷战的结束使那些被两极格局深深掩盖着的各种矛盾纷纷暴露出来,并激化为军事对抗,这些矛盾主要包括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当然,冷战后地区冲突的迭起,也有错综复杂的现实原因,有资源纷争、大国势力的介入等。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
国际政治有所谓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之分,高级政治对应的是传统安全问题,如军事结盟、地缘争夺、军备竞赛、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等。低级政治对应的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文化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际金融安全、毒品走私、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亚丁湾为代表的几个地区海盗活动猖獗等。冷战结束后,除传统安全问题仍然威胁着人类外,一度被压抑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凸现在世人面前。国际恐怖势力的日趋猖獗,是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突出表现。以9·11事件为标志,恐怖主义愈演愈烈,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大敌,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近年来,从中东到欧洲、南亚、东南亚,严重的恐怖事件不断发生,包括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事件、别斯兰人质事件、伦敦地铁爆炸案、沙姆沙伊赫爆炸事件、孟买恐怖袭击事件、美国2009年圣诞节炸机未遂事件、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事件等。在阿富汗战争持续了8年半后的今天,塔利班在阿富汗有卷土重来之势,据美国情报部门一份报告说,塔利班武装实际上已控制了阿富汗国土面积的70%,同时向巴基斯坦内地延伸。这些情况再次给国际社会敲响警钟,恐怖主义正处于新的活跃期,反恐形势依然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