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信息化战争概述
信息化战争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主要战争形态。它是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以大量装备和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在信息化网络化战场上展开的,以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目标,以信息对抗和智能对抗为主要对抗手段,附带杀伤破坏力减低到最低限度的多军兵种参与的一体化战争。
一、信息化战争的内涵
信息化战争是以远程核威慑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为威慑手段,以信息为基础,以获取信息优势为先决的天(空间)、空、地、海、信息一体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是战争的一种发展过程,是当前战争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在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内涵:
(一)时代性的特征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作战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说的信息化战争,目前还只能称之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有关战争的理论、指导思想、作战指挥、战争特点等,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信息时代的特征。目前,信息技术正极大地改变着人类战争的形态、样式及其观念。半个世纪以前还令人难以置信的“百发百中”如今已基本成为现实。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摧毁一个重要目标大约需要投掷9 000枚炸弹,科索沃战争时期仅需要2~5枚。
(二)信息化的作战能力
所谓信息化作战能力,是指部队利用信息化装备进行预警探测、指挥控制、精确打击和信息对抗的作战能力。它是把信息能力与杀伤力、机动力、防护力、保障力相结合的综合作战能力。一般认为,交战双方至少有一方具备了信息化作战能力才能称之为信息化战争,如美军所打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三)信息化的武器装备
要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装备,各作战单元形成网络化、一体化的整体,从而构成完整的作战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推进了武器装备的信息化进程,使传统武器装备向精确化、智能化、远程化、隐身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辅助决策、指挥控制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
(四)多维化的作战空间
信息化战争的作战空间不仅包括地面、海上(水下)、空中、太空等广阔的有形战场空间,也包括信息、电磁波、心理等无形空间。特别是在信息空间、认知空间和心理空间进行的作战都占到相当比例。
(五)精确控制的主导作用
信息精确控制在作战中表现为火力和机动力的物质和能量。信息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作战能量,同时也是各种作战力量的黏合剂和倍增器,是作战制胜的主导力量。在信息化精确打击和防护日渐盛行的战场上,利用更现代的信息采集方式和精兵利器进行精确摧毁和防护,将是未来战场的常见形式。
(六)制信息权的全程争夺
所谓制信息权,就是控制战场信息的主导权,它是获取战场行动的主动权和自由权,也是运用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的各种手段打败敌人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这种制信息权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链环上掌握优势。三大基本链环,即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和利用。只有获取了信息,才能耳聪目明;只有顺畅的信息传递,才能指挥自如;只有及时正确的信息处理和利用,才能运筹帷幄,争取时间,组织力量,压制、打击和消灭敌人。谁能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制信息权,赢得战争的胜利。
二、信息化战争的演变
人类战争在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和高技术战争几个阶段之后,正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推动战争形态转变的主要动因有4个,即科学技术、社会变革、军事变革及战争实践,而其中最为活跃、最为关键的是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战争形态的演变所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从冷兵器战争到热兵器战争,人类度过了漫长的数千年之久,从热兵器战争到机械化战争经历了两、三百年,从机械化战争到核战争乃至高技术战争减少到几十年,而从高技术战争到今天的信息化战争则仅仅过去了二、三十年(表5-1)。
表5-1 战争形态演变表
武器装备的发展和运用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因而战争形态的演变与发展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目前一些学者认为,信息化战争的前身——高技术战争就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形成再到成熟的阶段,而高技术战争的成熟就意味着一种新的战争形态的萌芽,也就是信息化战争开始粉墨登场。
代表高技术战争萌芽的是越南战争,其标志是陆、海、空立体作战得到了发展,第一次将全新机理的“百舌鸟”、“响尾蛇”等气浪弹、激光制导、电视制导炸弹用于战场,电子干扰飞机第一次投入实战。代表高技术战争的初期发展与基本形成阶段的是第四次中东战争、马岛战争和第五次中东战争。第二代制导武器的投入使用,大量卫星的直接参战,激烈的电子干扰与反干扰,“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军先进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和“大西洋运送者”号大型货船,并炸毁了“考文垂”号导弹驱逐舰、“热心”号护卫舰等舰船构成了新的战争景观。
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进行的海湾战争则标志着高技术战争的发展成熟。在这场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了57颗各类卫星,150多架侦察、预警飞机,30架无人驾驶飞机,7 500多部高频电台,1 200多部甚高频电台,7 000多部特高频电台;建成了118个地面机动卫星通信终端,12个商业卫星终端,使卫星通信的总容量达到68兆比特/秒;在战区内有3 000台计算机与美国国内计算机联网;作战高峰期,每天保持70多万次电话呼叫,传递15.2万次电文;每天管理3.5万多个频率。海湾战争中的通信系统建设被称为“军事史上一次最大的通信系统专项工程”。这场战争显示出了部分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信息化战争开始萌芽。开战前后,美军多种先进电子战器材进行的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斗争贯穿于战争的始终,成为夺取战争主动权(制信息权)的基本作战手段之一;多种新型夜视器材的运用,使夜战有了新的含义;C3I系统的运用则使战区战役指挥与后方战略指挥、战场各作战集团的战术指挥形成了战场信息高速公路,确保了快速、准确的信息传递与处理。同时C3I系统也开始向着C4ISR系统发展。
海湾战争8年后爆发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让人们看到信息化战争的粉墨登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启用了更多的信息战武器装备,为美军夺取战场制信息权创造了绝对的信息和整体优势。如在信息获取方面,使用KH-12光学成像卫星、“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等约70颗卫星,组成空间成像侦察系统,综合利用可见光、红外与微波成像能力、无线电信号监测,可对伊保持几乎每两小时一次的严密监视。“国防支援计划”(DSP)卫星在“联合战术地面站”等地面系统的配合下,为美军提供完备的战场态势感知和信息获取能力。在信息攻击方面,大量使用了EA-6B电子战飞机、E-2C“鹰眼”、E-3“望楼”预警机、EC-130H“罗盘呼叫”通信干扰飞机、RC-135及U-2侦察机、E-8C“联合星”系统飞机、EC-130E心理战飞机及RQ-1A/B“捕食者”及RQ-4“全球鹰”无人侦察机,以及电磁脉冲炸弹和地面“预言家”信号情报与电子战系统装备。这些信息战兵器,开创了一个新的作战领域,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另外一个数据也显示出信息化战争已经出现,这就是战争中信息控制武器,即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量占投弹总量的比例呈指数增长趋势,短短的12年就从1991年海湾战争时的8%,增长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的68%。2003年3月27日,在伊拉克战争进行之时,美军“小鹰”号航母上的F/A-18、F-14舰载机向伊拉克西南的共和国卫队投放了23枚炸弹,只有3枚为普通炸弹,信息控制炸弹占到了87%。
三、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将呈现出一体化、高速精准化、实时化、无形微型化、智能化和新概念化的发展趋势。
(一)一体化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战体系一体化。信息化战争中,凡是妨碍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整合利用的各种壁垒,将被统统打破,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将合二为一,侦察预警、指挥控制和机动、打击、防护、保障六大系统融为一体,作战能力将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二是作战行动一体化。各军兵种的运用完全依据不断变化的战场情况,任务随时调整,能量实时聚合,情况判断、决心处置、部队行动的循环周期越来越快,作战效果成倍提高。
(二)高速精确化
最突出的代表,是GIG(全球信息栅格)和GCCS(全球指挥控制系统),还有大量种类繁多的战术互联网络。未来的GIG带宽将扩展1 000倍。GCCS是美军C4ISR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美国国防信息基础设施(DII)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任何时间、全球任何地区调动联合部队,并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信息能力。未来的第四代通信技术(4G)和像衣服一样的穿戴式计算机,能把整个全球信息系统与装备了“电子心脏”的士兵更紧密地融合起来,使现有的联合作战生存能力和打击能力提高20倍以上。未来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可实现零偏差,攻击距离达到上万公里,飞行速度达到8~10倍音速甚至更高(美国“快鹰”导弹飞行速度预计为12倍音速),抗干扰能力和全天候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性能更加完善,打击效能更加出色。
(三)实时化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空袭作战从发现目标到实施攻击需要3天,对临时发现的目标很难及时调整空袭计划。科索沃战争中,这一周期缩短到2小时,相当一部分空袭任务可以在飞机升空后重新调整。阿富汗战争,这一周期缩短到19分钟,攻击实时性大大提高。伊拉克战争中,这一周期已被控制在10分钟以内。未来,集侦察、定位打击功能于一体的攻击平台,反应周期的时间几乎为零。
(四)无形微型化
“杀人于无形”,孙子所说的“微乎微乎,至于无形”将由幻想变为现实,肉眼看不见的武器、战场和作战样式,将在微观世界和隐形世界大行其道,使战争变得更加诡异和深不可测。比如隐形通信,不易被敌方截获和探测,还能自动消除电磁干扰;隐形人体,除了隐形作战服和隐形机器人外,还将研制激光弯曲光线折射装置,这种激光弯曲光线能够穿透固态物体,使人体透明,成为肉眼看不见的“幽灵”。无处不在的电子战,将直接摧毁敌方的特定目标,使排山倒海的作战能力向看不见、摸不着的打击能力转变。同时,微小型武器装备将充斥未来战场。如体积只有0.005cm3的微型发动机,蚂蚁大小甚至1微米以下的机器人,灰尘一样的侦察传感器等,即将变为现实。科学家预言,未来纳米技术的应用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工业,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纳米电子学将用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可以把现在的巨型计算机浓缩成很轻很小的机器,装入上衣口袋,这些都将改变未来战场的面貌。
(五)智能化
庞大的智能化武器家族,可以提供杀伤性和非杀伤性、软杀伤和硬杀伤等多样化的作战手段,为优化组合战法打开一片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将来可能会出现机器人战、智能导弹战、智能指挥控制战、智能网络战、智能无人机战、智能坦克战、智能地雷战等等,给信息化战争舞台增添新的场景和活力。如智能化坦克较传统坦克的战场反应速度和行军准确率提高96%,攻击力提高80%,防护力提高100%,射击命中率和效率提高100%。而将生物神经芯片植入人的大脑或头盔等装置,将可以直接读取神经元信息,并操纵各类控制系统。
(六)新概念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概念武器,包括射束武器、电磁武器、等离子武器、心理武器、信息武器、地球物理武器、次声武器、辐射武器、湮没武器,还有新机理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例如非致命杀伤武器——胶状或网状物质、巨声或剧烈异味、强侵蚀性化学物质、思维控制武器、失能武器等将层出不穷,走上战场。
信息化战争的上述6种发展趋势,其发展将有快有慢,有的能够完全实现,有的未必能够所愿,但它们迟早会改变我们今天研究和面对的初级阶段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将进入成熟与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