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美国列克星敦研究所军事专家洛伦·汤普森在2003年初伊拉克战争开战前曾预言,“这不会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战争”,“这场战争将以一种崭新的作战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融合了10年来最新的科技成果,作战部队将具备更加灵活的特点。”从伊拉克战争等局部战争,可以清楚地看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一、信息成为战争的主导要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战争从物理空间向信息空间扩展,信息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战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已成为信息化战争中的主导要素。

(一)信息成为衡量军队作战能力的首要因素

在信息化战争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以有效地实施“信息威慑”、“信息攻击”和“信息防护”等行动,从而实现“信息垄断”,获得巨大的军事优势。海湾战争爆发之前,人们还认为,双方实力差距不大,战争的结局难以预料。因为伊拉克一线参战兵力有54万人,坦克4 280辆,装甲战车2 800辆,火炮3 200门;多国部队主要参战兵力为52.7万人,坦克2 200辆,装甲战车2 800辆。表面上看,双方实力差距不大。然而,战争却是以多国部队的绝对优势迅速赢得胜利,其原因就是信息优势掌握在多国部队手中,而12年后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这种信息优势则更加显著。

(二)信息成为提高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关键

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武器装备乃至整个军事系统的战斗效能,使武器装备的性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武器装备不再是一种仅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单纯的机械体,而是以物质、能量为基础,以信息为核心,具有信息力的智能体。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也就意味着信息已经成为武器装备乃至整个军队发挥作战效能的关键。

(三)信息对抗贯穿甚至超越战争全过程

在最近几场局部战争开战之前,电子信息对抗就取代了火力准备,打响了战争中“无声的第一枪”,而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起决定性的一仗便是贝卡谷地上空6分钟的电子战。

(四)信息扩展了战场空间和作战领域

目前信息空间主要有三类:最基本的是电磁频谱空间,在其间工作的有通信系统、雷达系统、光电系统、电子战系统、武器控制系统以及声呐系统等。第二种是计算机网络空间。海湾战争时,美军的网络系统就包含了4至5万台电脑,伊拉克战争中其数量更大。第三种是心理空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以“斩首行动”开战,“心理攻势”持续不断,对伊拉克军队的士气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在伊拉克战争开战前,美英联军从全球多方向调集高达26万的精锐部队,形成大兵压境、以石击卵之势。“斩首行动”之后仅仅10多个小时,美军就发起了代号为“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进攻,上千枚的精确制导炸弹和“战斧式”巡航导弹,对伊拉克实施了连续、立体全方位震慑战。在陆上海上也以强大的攻击给伊拉克民众造成了极大的震慑。

(五)争夺制信息权成为新的制高点

制信息权是指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战场认识系统、通联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等,在能够有效地阻止敌方了解、掌握己方主要情况的同时,实时准确地掌握敌方情况,夺取战场信息的获取权、使用权和控制权。制信息权是信息化战场争夺的“第一制高点”,它主导和支配着制空权、制陆权、制海权、制天权等主动权的争夺。掌握“制信息权”,可驱散己方“战争迷雾”,加重敌方“战争迷雾”;可提高己方指挥效率,充分把握和利用战机;可提高己方武器射击命中率,大大强化作战效益。

在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化战场的整体较量中,任何单一空间战场的主动权都不能完全左右整个战场局势,都必须依靠作战体系这个大系统进行整体协调和运作。因此,制信息权作为主导和沟通陆、海、空、天、电战场的上一层位的战场主动权,具有制空、制地、制海、制天、制电的系统功能。传统的制空权、制陆权、制海权等战场主动权的单一争夺,将完全融入制信息权的整体争夺中。美国军事理论家曾指出,制信息权的最简单、最准确的定义是,在了解敌方的一切情况的同时,阻止敌方了解己方的情况,制信息权将成为影响战争进程和战争结局的主要因素。在信息化战争中,大多数参战人员,尤其是指挥员在大多数情况下所处理的将不再是物质和能量,而是信息。优势之旅,一旦失去了“制信息权”,将成为“瞎子、聋子和靶子”,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劣势之军如果掌握了信息优势,就有可能夺取战场主动权。因此,未来战争中争夺“制信息权”的斗争将异常尖锐、激烈,并将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

二、战争行动在多维战场空间全面展开

信息化战争与机械化战争相比,其战场空间已由地面、海洋和空中向外层空间、网络空间及心理空间等领域扩展,使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呈现出多维化的特征。

(一)传统物理战场空间呈现更加扩大和透明的态势

信息化战争正呈现作战空间扩大化和兵力密度缩小化的趋势,全新的立体多维和高度透明的战场环境已经出现。表5-2显示的正是这种变化。

表5-2 古今战场空间变化表

img3

相对传统立体战而言,信息化战争中的立体战出现了飞跃,战场分布从外层空间、高空、中空、低空、超低空、地面、海面直至地下、水下,从近距离、中距离直至远距离,形成了陆、海、空、天紧密结合的有形立体作战。同时,战场兵力密度也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在未来的数字化战场上,兵力密度将更小。

(二)战场向电磁空间渗透

电磁战场被称作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在信息化战争中,电子目标星罗棋布,各种电磁波纵横交错,形成密集的电磁频谱网,确保了立体战场的指挥控制。近二十年来的局部战争表明,战争一旦爆发,两军对抗往往先从无形的电磁空间里展开。如海湾战争实施空袭前几小时,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就开始了对伊军实施强烈的电磁干扰和压制,可谓兵马未动,电子战先行。多国部队部署和使用了上百架电子战飞机和大量进攻性电子器材,对伊军展开了强大的电子攻击战,使伊军指挥系统瘫痪,有250部制导雷达、炮瞄雷达、目标引导雷达等被摧毁。而美军对伊军的这种电磁斗争,直到海湾战争结束后也没有停止过,一直延续到伊拉克战争之后的今天。这表明电磁空间的斗争已经不局限于战场上,而是渗透到整个和平时期。

(三)出现全新的网络战场空间

网络空间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网络空间的出现,使地理上的距离概念和国家之间的地理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也给信息化战争带来了新的作战空间,并出现了网络空间战这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在网络空间里,通过计算机病毒、芯片攻击和网络“黑客”入侵等手段,可以进行信息网络攻击,达到瘫痪敌方指挥控制系统、削弱甚至使敌方整个部队丧失战斗力的目的。科索沃战争中,无形的“黑客”曾使美国白宫的网络服务器瘫痪数小时;北约空袭开始后,总部的网站每天都收到来自攻击者的数以万计的电子邮件,严重阻塞了网络线路;巴尔干地区的一台电脑每天向北约总部发出2 000封电子邮件,其中包含各种大大小小的电脑病毒。

(四)心理空间较量更加激烈

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空间已经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一个重要的作战空间。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向阿边境快速部署了空军第193特种作战联队和陆军第4心理战大队等专门的心理战部队,采取各种手段开展强大的心理攻势。伊拉克战争中,战前美军心理战专家专门分析了伊拉克甚至阿拉伯世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点,将各军兵种所属的多支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战部队,部署到伊拉克周边地区,对伊军民实施广泛的心理战行动。还专门设立了“倒萨广播电台”,并以各种手段向伊境内散发“倒萨”宣传品,极力宣扬美军的强大武力,企图以强大的心理攻势瓦解伊军民的抵抗信心和士气。与此同时,伊拉克也竭尽所能地进行了反心理战,主动与联合国配合进行核查,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进行全民动员,激励士气,号召全国军民抵抗侵略;针对联军担心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大肆宣扬要与美军进行巷战,使巴格达成为美军的坟墓等等,从心理上对美军士兵施压。

此外,美国在对伊战争中还实施了广泛的媒体心理战,即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提供的便利条件,向全世界宣传己方思想和价值观念,展开心理攻势,以争取最大限度的心理优势。伊拉克战争开战前,美军组织了大批记者上前线,据统计,从2月24日始,美国防部共批准了671名记者“随军采访”,其中有近500名是美国记者,其他则是别国的记者。国际上大部分的前线消息均来自美国有线新闻网,并受到美国当局的严格控制。此外,还通过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直接宣传,对敌方发动谣言攻势,进行挑拨离间、拉拢收买。针对伊军将领,美军的情报部队先搞到了他们的手机号码,然后雇佣会讲阿拉伯语的情报人员直接通过电话对他们进行诱降和策反。针对伊军士兵,美军则公开作战意图和计划,宣传打击目标和武器威力,企图使伊拉克士兵投降。针对伊拉克民众,美军则向伊投撒多种内容的双语传单达2 900万份,鼓动伊军民远走他乡,逃避战火。

三、信息化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整体对抗

军事活动具有系统性,各个不同的部分总是相互依赖地联系在一起,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军事活动都无法发挥出最佳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对抗是一种系统性的对抗。触动这个整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将立即引起整个系统的某种部位乃至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与过去战争的军事系统相比较,信息技术是在其间发挥核心作用的高技术作战体系对抗,是可操作的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对抗。

(一)作战系统运用的整体性趋势

信息化战争中,在高度发达的战场信息传递与交换系统的基础上,获取战场信息、分析处理决策、下达行动指令这三个作战系统运行的基本环节,被连接成一个整体,遥感侦察系统不间断地对战场形势进行监控,并把所获得的信息,以数据的方式实时地提供给指挥员;军事指挥员借助计算机决策辅助系统,高效准确地对战场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快速做出能直接被武器系统识别的精确数据指令;这种指令又通过战场信息网络,快速而实时地传达到部队或相应的武器系统,引导部队和武器系统协调一致地行动,而行动的后果为遥感侦察系统所掌握,并引起新一轮的循环。

信息化作战系统运行的这种整体性,所发挥出来的威力是巨大的,它使传统作战系统很难与之相比较、相对抗。然而,信息化作战系统的整体性特点,要求对系统的运用也是整体的。传统的根据战争发展逐次投入力量,凭借某一军种、兵种或某一特殊武器的作用,去赢得战场主动权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二)作战系统对抗的同质性趋势

如果说同时代武器装备质量和数量上的差距,还可以用谋略来弥补,那么作战系统和作战方式上的“时代差”,则是谋略所难以弥补的。信息化的作战系统,只能以信息化的作战系统与之对抗。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军使用的信息化装备越来越多,而对手(伊军、南军和塔利班)只有机械化装备甚至更原始的武器;对手对战场情况模模糊糊,而美军对战场情况单向透明。这种作战系统和作战方式上的时代差,注定了对手的失败。这说明,只有拥有与对手同时代的作战系统,才有赢得胜利的基础条件。

(三)打击瘫痪对方作战系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在作战中,最令人担心的是指挥瘫痪,部队失控。因此,瘫痪战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今天的信息化使瘫痪战就变得十分容易了。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在敌我对抗的条件下,适时、适地、适敌地建立起有效的作战系统是十分困难的。有效的作战系统虽然有1+1>2的功能,但同样有100-1<99的脆弱性,只要其中的某一环节、某一程序发生问题,则可能使整个系统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全部功能,使部队处于瘫痪状态。利用精确制导武器的远程打击和电子战破坏,能对敌人的指挥、通讯和侦察系统实施强大的火力瘫痪和电磁攻势,使对方的雷达迷盲,通讯中断,指挥失灵,武器失控,为歼灭战创造条件。从伊拉克战争等局部战争看,首先以电子进攻拉开战争序幕,然后利用电子进攻效果,以空中火力和导弹对敌指挥、侦察、通讯枢纽和后方补给系统进行精确打击,进而瘫痪对方,已成为普遍的作战样式。

四、非线式、非接触作战成为重要作战样式之一

所谓非线式作战,就是在全维、不规则的战场上充分发挥“信息―火力”综合优势对敌作战重心实施全纵深同时攻击的作战方式或作战行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敌对双方不再停留在一条稳定的战线上,没有对峙线和接触线,反映这种战场的地图“可能是标有红蓝两色的圆圈,而不是通常代表敌我双方兵力的红蓝两色线条”。二是进攻的一方对敌实施全纵深同时攻击,战场没有明显的前后方,线式梯次战场结构不复存在。三是没有作战任务的分界线,即进攻者只有大略的区域性目标区分,而没有战斗分界线,防御者只有依据各自作战手段大体区分作战任务,没有正面和反面、前线和后方等防区分界线。四是战场流动性大、范围大,兵力密度小,结构不规则,加上实施广泛的机动战(包括机动防御),战场形态无边际线。

非接触作战,是指敌对双方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使用信息系统和远程作战武器实施防区外打击的作战行动样式。有的称之为“远战”、“超视距作战”,有的称之为“纵深打击”或“后方打击”。主要表现为:一是超越地平线打击,作战双方不能通视;二是从敌方传感器探测距离以外打击;三是从敌方直瞄火力以外实施打击。其优点是:充分发挥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威力;易于隐蔽作战企图,达成战争的突然性;提高生存能力,减少伤亡;实施全纵深同时攻击,增大作战效能;减少战争的政治风险,增强战争的可控性。“非接触”并非“绝对不接触”,而是力求单方面远距离接触,创造“我可以接触到敌人,而敌人却无法接触到我”的“非对称”优势,以实现“我以火力有效打击对方,而对方却不能有效还击”的制敌境地。

伊拉克战争等局部战争表明,信息化战争是接触作战与非接触作战的结合,美军的胜利更多的是依赖于非接触作战,进行远距离的精确打击。然而,在美军占领伊拉克后,美军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接触作战中。由于接触作战的存在,美军并没有做到它所宣传的零死亡战争境地。在美军2003年5月1日宣布伊拉克主要地面战斗行动已经结束时,美军共有138人死亡,受伤近400名,英军死亡30多名。而到2009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六周年时,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死亡的人数已经达到了4 257人。

五、太空构成新的战略制高点

(一)战场向外层空间延伸

近期战争实践表明,太空正日益成为重要的作战空间,对战争进程和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有资料统计,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动用卫星70余颗,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也多达50余颗,为空中、海上和地面突击系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援和保障。太空已经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一场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的竞争已经开始。

在信息化战争中,战场监控、信息传输、导航定位、精确制导等,主要是依赖外层空间的卫星来支持,这已经被近几场局部战争所证明。

目前,美俄等军事大国大力发展军用航天航空技术和空间战武器系统,加强太空战场建设,推动太空军事力量向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方向发展。据军事专家预测,未来的非接触战争将很可能以航天系统为核心,组建能够在空天领域有效遂行任务的战略性全球侦察——打击作战系统,以引导陆、海、空军各种作战平台实施远距离精确打击,运用天基武器系统对地面、海上、空中目标直接实施打击,还可以利用反卫星武器和空间作战飞行器来干扰、破坏、摧毁敌方天基系统,争夺制天权,限制敌方在太空的行动自由。

(二)外层空间成为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关键

信息化战争是以天基为中心的陆、海、空、天、电一体的联合作战,在这高度一体的联合作战中,任何一个领域只要战端一开,最先启动的都将是太空支援作战系统。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情报70%~90%是由太空侦察系统获得的;俄太空部队侦察到,每当美军要发起新一轮攻击时,都要事先向作战地区上空调集10~20颗军事卫星。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了夺取信息优势,在600~800千米的外层空间,部署了多达116颗各类卫星。科索沃战争之后,美俄军队的作战理论开始发生转折性变化,强调未来作战的主战场将集中在空中或空间。而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再次证明,取得未来战争中战略主动地位的首要目标是依靠空间力量夺取制天权。

因此,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战争初期双方将首先在太空展开空间攻防战,干扰甚至损毁对方部署在太空的侦察(监视)、预警、通信、导航卫星系统,力求阻断其指挥、控制、通信、导航和侦察等信息网络的天基链路,使其指挥系统陷于瘫痪或混乱,各种武器系统就可能因失去空间系统的支持而处于低效能或失效状态。

(三)空间力量催生新的作战样式

空间力量突破了以往战场上的时空禁区,把战场推向全时空和超立体化,极大地提高了武器装备效能,改变了作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催生了“远程精确打击”等崭新的作战样式。“远程精确打击”作战实际上就是以太空作战系统为主体,运用各种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对敌方国家的重要目标实施高密度精确突击的样式。空间力量对远程精确打击的保障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卫星军事环境监测系统获取地球重力分布、地磁场分布、地球表面形状等方面的信息,作为远程精确打击武器进行制导和定位的基准;二是卫星军事侦察与定位系统快速发现目标并提供高精度的目标指示;三是卫星军事导航系统提供全天候、全天时和各种地形条件下的高精度导航信息;四是卫星军事侦察系统对远程打击效果的评估。可见,空间力量对提高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导弹、巡航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精度与毁伤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战争消耗日趋庞大

孙子曰:“举师十万,日费千金。”这反映出战争自古就是一个消耗巨大的活动。在伊拉克战争进行到21天时,仅联军一方的战争经费就高达210亿美元,平均每天10亿美元。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一方的战争消耗高达610亿美元。交战双方投入了4 000多架飞机、1.7万余辆战车、400艘舰船以及5 400门火炮。为支援作战,美军动员了800架飞机进行后勤运输,空运物资54万吨,有400艘船运输作战物资340余万吨,在陆地上有500多辆汽车进行后勤运输。平均每天有4 200吨物资运抵海湾,一个月的运输量超过了朝鲜战争时一年的运输量。美单兵的日耗量为200余公斤,相当于越战时的4倍、二战时的20倍。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用于这场战争的费用平均每个美国家庭要承担1万美元以上,总数将超过1万亿美元。由此可见,信息化战争的消耗日趋庞大。要想保证作战物资的筹措与及时供给,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后勤支援力量和手段,还要加强同政府机构与工业部门的联系与协作,提高文职人员与地方人员在后勤保障中的作用,获得相关产业的援助与服务。

造成信息化战争消耗巨大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武器装备研制、采购、维修费用高,特别是武器装备的信息技术所占用的经费一般达到武器装备生产成本的50%以上,使武器装备的价格成倍增长;第二,人员的培训费用增加;第三,武器装备的使用消耗空前巨大。如弹药消耗量,长达3年的朝鲜战争美军共投弹68万吨;10多年的越南战争美军共投弹750万吨;42天的海湾战争投弹就达50万吨,弹药日耗量为朝鲜战争的10倍、越南战争的4倍。油耗量也非常惊人,航母编队每隔4~5天就得补充一般燃料6~9万吨、航空燃料3~8万吨。多国部队在空袭行动中,仅喷气燃料每日消耗量就达40万桶。物资的消耗增幅更大。20世纪50年代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人均日消耗物资29千克,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增加了近一倍;6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人均日消耗117千克;90年代海湾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人均日消耗200多千克,航母编队人均日消耗1 100~1 380千克。据不完全统计,海湾战争中美军共消耗各类物资1.7万余种、3 000多万吨,几乎等于1 200多万苏军在4年卫国战争中消耗6 600万吨物资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