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新要求
一、树立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国防观念
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制胜。农业时代以冷兵器和体能制胜,工业时代以机械化兵器和技能制胜,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和智能制胜。机械化战争中军队的机动能力空前提高,火力空前增强,战争的规模也空前扩大,新的制胜因素为钢铁产量、火炮口径、飞机、舰艇和坦克的数量及操作这些钢铁兵器的勇士们的技能。20世纪后半叶起,由计算机、通信卫星和全球网络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战争方式的彻底改观。1991年的海湾战争,从机械化战争的标准看,伊军与美军的装备差距不是很大,但瞬间一边倒的结局让全世界看到了信息优势所带来的全新的战争制胜要素。此后十多年进行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则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要树立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国防观念。
新的制胜因素的出现,必然给国防建设提出一系列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为:一是制胜优势的转型,制信息权成为超越制空权、制海权的新的制高点。二是信息技术优势导致战场全维领域的透明,夜战、电子战、侦察与反侦察成为贯穿战争始终的载体。三是“非线性”、“非对称”、“前后方界限消失”、“战略战术概念模糊”等新概念扑面而来,战争双方的武器装备出现“代差”甚至“隔代差”,“超视距作战”、“远程精确打击”、“网络中心战”等全新战法导致战争样式的改变。四是信息化推动军事组织结构不断创新,指挥机构趋向简捷,陆海空三军的区分趋向模糊。五是人的智能得到极大扩展,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人类可充分利用的智能空间。纵观百年世纪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机械制胜还是信息制胜,说到底都是物化了的人的综合素质的较量。没有高素质的军人,既打不赢机械化战争,更打不赢信息化战争。所以,面对信息化战争的到来,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防观念,首先必须树立综合素质的人才观念。
二、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作战能力
打赢信息化战争,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但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一)着力铸造“撒手锏”,为打赢战争创造物质基础
“撒手锏”,比喻在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置敌于死地的武器。
从总体上讲,我们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系统方面与主要作战对手存在较大的“技术差”,目前有不少方面还比较落后。但我们也不必自卑,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在较短时期内在某些领域完全有能力铸造自己的“撒手锏”。
1.下大力发展情报预警系统
随着武器信息化和军队整体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军事系统和作战行动对情报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从目前情况看,我军情报侦察的手段相对比较落后,侦察的手段比较单一,必须大力加强发展这方面的手段和装备。首先要建立战略早期预警防空系统,力争对敌人的突然袭击行动能够早期发觉、预有准备。还要重点发展战场监视系统,包括无人驾驶侦察机、战场侦察雷达、战场电视监视系统以及各种性能先进的夜视器材和电子侦察设备,以提高战场的透明度。
2.有重点地发展精确打击武器
高精度、突防能力强的中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撒手锏”。在这方面,我们已有一定的实力,但设计及生产能力不强,需要继续加强,务必使我们在对空、对地、对海等领域的精确打击上有令敌人生畏的“撒手锏”。此外,反导导弹系统是对抗精确打击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和科技力量的投入,形成自己的反精确打击防御体系,以免被动挨打。
3.进一步加强一体化C4ISR系统建设
C4ISR系统不仅是信息作战的“力量倍增器”,而且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当前,在继续加强和完善战略级C4ISR系统建设的同时,应重视战术级C4ISR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在提高通信能力和情报获取能力上争取有所突破。
4.在提高电子战能力上下功夫
电子战是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信息对抗,已成为信息战的主要作战样式,是夺取信息优势的主要内容。我军的电子对抗装备应在提高性能、扩展频谱上下功夫,电子战飞机要能执行雷达对抗、通信对抗和发射反辐射导弹等任务,并且有战场毁伤评估能力。此外,各类作战平台要装备综合电子对抗系统和自卫干扰系统,以适应未来信息作战的复杂电磁环境。还要注重研制计算机病毒武器和防计算机病毒的措施,提高计算机空间的对抗能力。
5.注重发展新概念武器
随着新概念武器陆续登上战争舞台并得到广泛应用,我军也要注重对新概念武器的开发和研制。如动能武器、高能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还有非致命武器如激光致盲武器、次声波武器、光学弹药、失能剂、材料摧毁剂等等,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全面去发展,但在某一领域开发研制一两件有威慑的新概念武器还是有可能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只要有一定的经费和科技力量的投入,组织攻关,在某些方面是能够见到成效的。
(二)造就信息化战争的降魔精兵
培养能够适应信息作战要求和从事信息作战的人才,是信息化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作战是具有高科技知识的人才较量,我军必须把培养人才作为作战准备的基础工程,作为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任务。
在信息时代,军事对抗双方人员的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与时俱进。要抓住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军事斗争准备等历史机遇,创新人才培养总体设计,稳步推进现代化教学科研工程。
毛泽东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无论信息化武器如何发展,其威力如何巨大,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这一真理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在人和武器相结合的统一体中,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武器则处于从属地位。信息化武器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能力的延伸,丝毫也没有降低人的因素的作用。相反,武器装备越是信息化,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高,人的因素也就越重要。
适应信息作战需要,不仅要普遍提高全体军人的素质,而且要下大力培养关键人才。信息作战需要的关键人才,主要包括中、高级指挥人才,信息网络管理指挥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中、高级尤其是高级指挥员,必须是具备扎实信息知识和高技术谋略意识,善于驾驭信息技术组织指挥信息作战的复合型人才;信息网络管理指挥人才,是信息网络系统的具体组织者、指挥者,他们应当是既通晓软件技术、熟悉信息技术装备和信息网络,又精通信息作战特点和战法,有较强组织指挥能力的技、指合一型人才;高层次信息科技人才,是信息作战各类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者、管理者,他们必须通晓信息作战特点、战法与技术保障的要求,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信息侦察、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作战,使己方信息技术手段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制
国防动员建设是国家军事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防强弱,不单要看其军事实力,还应看其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能力,即国防动员的能力。如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动员参战的后备役人员达25万之众,与参战的现役部队人数相比约为1∶1。在信息化战争登上战争舞台之际,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实行精兵政策,大幅削减现役部队员额,同时强化高技术兵种和快反部队以及军事航天、信息作战等新型力量建设。现役部队的精干化,无形中提高了对国防动员的要求,凸显了国防动员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制信息权在战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战争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与国之间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人才间的较量。尤其是在网络战中,非军人和非军事机构同样可以参与战争,民间的信息技术、设施和人才都可以动员起来,或直接参战,或为作战服务。科索沃战争期间,正是来自雷声、波音等公司的工程师与美国空军一道,仅用了4天时间就迅速开发出针对南联盟特定防空与干扰系统的技术,大幅度改进了美军飞机的电子对抗能力,使B-1B战机能在高威胁区进行正常投弹飞行。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努力加强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和信息动员机制,将有限的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通过国防动员准备,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使分散在民间的科技和信息力量能够在战时有效地生成和转化为信息战斗力、信息突击力,以满足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四、进一步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到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正在进入一个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发展时期。当前,在积极推进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把推进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来抓
伊拉克战争再次说明,现代战争谁拥有制信息权,谁就将掌握战争主动,最终赢得战争胜利。我军信息作战能力与世界军事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劣势的状况,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在军事斗争准备日益紧迫的情况下,有效地动员地方信息资源参战支前,充分发挥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信息作战优势,弥补我军信息作战能力之不足,越来越凸显出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信息提升战斗力的观念,紧紧抓住国家深化改革,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地方的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推进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促进其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搞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搞好顶层设计,事关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未来信息化战争如何打,国防后备力量如何配合现役部队开展信息作战等问题来筹划,明确思路。一是要有前瞻性。要树立超前意识、领先意识和创新意识,利用最前沿的理论成果、最先进的信息系统、最优秀的人才资源,在缩短建设周期上求跨越,在综合集成建设上见成效,在创新开拓中谋发展。二是要有系统性。各级各单位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根据任务分工组织实施,避免出现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现象。三是要有规范性。国家必须建立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统一的领导体制、建设标准和法规制度等政策规定,切实依法抓建,确保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快速、有序、健康地发展。
(三)突出建设重点,尽快建立一支强大的信息作战后备力量
推进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通过民兵组织把地方广泛的信息资源和众多的信息科技人员整合起来,发挥好作用,建立一支强大的信息作战后备力量。一是要建立适应任务需要和信息人才分布特点的组织体系。我们要根据信息作战后备力量战时担负的主要任务和参战的主要形式,制定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力量编成、编组种类和任务区分。要根据地方信息技术、人才、装备的分布特点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因地制宜,分类建设。二是要建立适应打赢要求和信息作战后备力量专业特点的训练体系,加强民兵信息战分队的科学施训。三是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作战后备力量装备保障体系。对信息作战后备力量的装备保障,要坚持“军地兼容、合理配置、多方保障”的原则,打破只在地方对口单位预编的形式。要采取军队配发专用装备、省市政府采购补充、编组单位预编抽编等办法来解决。
(四)从国情军情出发,建立完善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的领导保障机制
一是要建立军地统一的领导体制。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军队为补充的信息动员组织机构,在本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二是要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对地方信息力量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规定,依法动员和组织地方信息技术力量参加民兵组织和参战支前,对参与人员要建立奖励机制,特别是对战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予重奖;三是要科学制定动员预案。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要把地方信息资源的储备情况作为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组织一次调查摸底和登记统计,建立信息动员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应急动员预案。
(五)多策并举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转型
一是应着眼“双赢”推进国防后备力量的信息化建设。要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上下功夫,谋求经济利益和国防利益实现“双赢”。二是应抓住人才建设这个根本不放松。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要加大对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防止人才流失。三是充分利用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成果。要搞好军地协作,建立和完善军地联合攻关、合力转型的保障机制,构建国防后备力量信息系统与国民经济动员系统互相通联的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地方,特别是高校在信息、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为推进后备力量建设转型创造有利条件。四是建用并举,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促进战斗力增长。可以充分利用基础网络平台的作用,发挥网络平台的效能,以用促建,建用并举,改进指挥训练手段,提升训练层次,促进战斗力增长。
思考题:
1.什么是信息化战争?如何认识信息化战争?
2.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