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具体修辞手法对比与翻译

英汉具体修辞手法对比与翻译

人们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并充分发挥其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必须学习和讲究修辞。英语和汉语的修辞手法大多相同或近似,因此,对二者进行一些研究,作一些对比是有益的。下面就几种常见的英汉修辞进行对比,并试图提出翻译技巧,为翻译初学者提供一些参考性思路。

一、明喻(Simile)

据剑桥高级学习词典表述,“Simile refers to (the use of) an expression comparing one thing with another, always including the words ‘as’ or ‘like’”,换言之,明喻是指通过比喻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① 本体,② 喻体,③ 喻词。常见的英文明喻句型有:

img6

具体例子,例如:

1. Beauty, sweet love, is like the morning dew.

 美丽、甜蜜的爱,犹如清晨的露珠。

2.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玫瑰。

3. 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

 我的心像一只歌唱的鸟。

4. Rise, like lions after slumber,

 In unvanguishable number

 Shake your chains to earth like dew,

 Which in sleep had fallen on you—

 You are many—they are few.

 (Shelly)

 (All of you , awakened slaves, rise to arms, break the chains,

 Which had fallen on you in your sleep , and be confident of your victory,

 for you are invincible in number. )

 像睡醒的雄狮一样站起来吧,

 你们的人数多得不可征服;

 抖掉你们身上的锁链,

 像抖掉沉睡时落在身上的霜露;

 你们是多数,他们是少数。

(雪莱)

相对应地,汉语中也有许多比喻词,如:“像、好像、仿佛、宛如、恰似、如同、一般、一样”等。

例如:

1. 过去的事,一切都如同梦幻一般消失。

2. 她展眉而笑,宛如轻风拂起湖面的涟漪。

3. 新雨之后,苍翠如灌的山岗,云气弥漫,仿佛罩着轻纱的少妇,显得那么忧郁,沉默。

4. 她们从小跟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可见,英汉明喻修辞基本一致,可概括成下述公式:

A+比喻词+B

在翻译的时候,大部分可以采取直译的手法。然而,正如一切事物均有例外,并非所有的明喻可以直接照搬源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些意象所传递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中,直译是远远走不通的,需要转换意象,力求归化,达到达意传神的效果。例如在“他壮实的像头牛。”这个句子中,译者不能将其直译成“He is as strong as a cow.”。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尽管“牛”这个意象,在中国是“健壮”的象征,但是英语中一直没有这样的表达习惯,而相反,“马”,在西方人眼中,是强壮的代名词。因而,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译者应该充分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基于此之上,转换意象,完成翻译“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

同样,汉译英也要考虑文化因素。比如:as hungry as a hunter 不宜译成“饿得像狩猎者一样”,而应译成“非常饿”,以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再比如as bold as brass,“脸皮像黄铜一样”,这样翻译尽管是一一对应,信息齐全,但是读起来别扭,始终不是正宗的中文表达。相反“脸皮厚如城墙”则更符合中文表达风格。

因而,明喻的翻译始终离不开对中西文化的熟知。在意象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能直译便直译,尊重原文;然而在某些文化蕴涵出现分歧的地方,在理解文本意思的情况下,尊重目标语的表达习惯,采用目标读者熟知的意象,以达到生动鲜明的表达效果。

二、暗喻(Metaphor)

暗喻(metaphor),剑桥高级学习定义为“an expression which describes a person or object in a literary way by referring to something that is considered to possess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o the person or object you are trying to describe:

‘The mind is an ocean’ and ‘the city is a jungle’ are both metaphors. Metaphor and simile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figures of speech in everyday language.

也就是说,暗喻是明喻进一步的比喻,是一种隐藏的比喻,不使用比喻词,不表露比喻的痕迹,本体与喻体同时出现,本体隐藏在喻体内。如“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她是一个铁石心肠的女人。),“我是妈妈的掌上明珠。”(I’m the apple of my mother’s eye.)

可见,在暗喻这种修辞手法中,比喻是靠句子整体意象来传递,而非比喻词。试比较:

He is as stubborn as a mute.

He is a mute.

第一句以比喻词“as...as”来连接,是明喻,第二句直接是用be动词,将人物与意象等同,属于暗喻。

暗喻表达可以是名词,如:

1.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乃成功之母。

可以是宾语:

2. He still has a ray of hope.

 他仍抱有一丝希望.

可以是谓语:

3. His mind swept easily over the world.

 他对世上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

可以是定语:

4. A heavy purse makes a light heart.

 有钱一身轻。

因而,不管是明喻还是暗喻,这种修辞手法都引起了审美主体——读者的联想、思索和体味,从而获得美感。

暗喻的翻译原则基本与明喻一致,可采用:

(一)保留差异,等值再现

Our state to be disjoint and out of frame.

我们的国家突然脱了节,错了位。

frame(结构、框架)在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常用来指社会的秩序,不懂原文的人虽对这个形象不熟悉,但也能理解其喻义:一个政通人和的国家就如同一个很好的框架,而当政体有了恶变岂不就好象这个框架错了位、脱了节?

这种译法可谓“形神兼备”,可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风貌,还可以借此丰富本民族语,体验一下异族情调的“美”。

(二)代换比喻,去异求同

Mr. Smith may serve as a good secretary, for he is as close as an oyster.

史密斯先生可以当个好秘书,因为他守口如瓶。

“as close as an oyster”这种表达方法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很难引起相同的联想和感情,因而,将喻体转换,改为“瓶”,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翻译方法,从审美角度看,并未损害译入语的接受美学功能,反而产生了相同的审美效果。

(三)放弃比喻,动态对等

The ship plows the sea.

船在乘风破浪地前进。

此处翻译放弃了“plow”的比喻手法,而将其译成“乘风破浪”。原因在于原比喻的差异既不能保留,又没有合适的代换。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舍弃了比喻,但是原文的美学价值还是被很好地保留下来。这就依靠良好的中英文功能以弥补缺失,从而获得审美效果上动态的对等。

三、借代(Metonymy)

借代是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借代可以是:

(一)以部分代替整体

1. On the stage, we can see a sea of faces.

在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片人海。

2.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3. 一群蓝眼睛推开门,走了进来。

A group of blue eyes opened the door and entered the room.

(二)以整体代替部分

1. In the match England has won.

在这场比赛中,英国队赢了。

(三)以种类代替属类

1. He sets a good table.

他摆了一桌好菜。

2. She is a good girl at her needle.

她针线活很好。

(四)以属类类代替种

1. It is a pity that there is more ignorance than knowledge in our country.

在我国有知识的人太少,没有知识的人多,这是一件遗憾的事。

(五)以物质代替所制成的东西

1. He was bound in irons for three months.

他被戴上脚镣关了三个月。

(六)以个别代替种类

1. Shanghai is the Paris of the East.

上海是东方巴黎。

总之,借代即用某个特别、具体的特征来代替某一事物,某一部分。它是英汉两种语言共享的一种修辞手法。在翻译的时候,可根据具体情况或直译或意译法。

(1)直译法

直译法主要是针对那些与目标语“不谋而合”的借代或不至于影响理解的源语借代。

例如:

① The Patriot successfully cracked the Scud.

爱国者(导弹)成功地拦截了飞毛腿(导弹)。

② All of his purchases of recent years had to be liquidated at a great sacrifice both to his health and his pocketbook.

近年来他所购买的全部东西都不得不用来清偿债务。这对他的健康和钱包都是损失。

③ The whole village rejoiced over the victory.

全村(人)都为这一胜利而欢欣鼓舞。

(2)意译法

主要针对那些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同等借代或直译不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借代。例如:

① He drained the bitter cup of life to the bottom.

他饮尽了生活的苦酒。

② It seems to me I have won my wager and recovered my glove.

看来我已赌赢,有可能参加拳击比赛了。

③ He has never earned an honest penny in his life.

他一生中从未用正当手段赚过钱。

④ He chose a gun instead of a cap and a gown.

他选择了当兵,而没有选择上大学。

⑤ The cat laughed and talked loudly.

这个包藏祸心的女人大声说笑着。

四、拟人(Personification)

所谓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作有生命的事物来描写,赋予它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

“Oxford is always different,” he said to me once. “Always I see her in a new mood of beauty from these hills.”

(“牛津总是千变万化。”他有一次对我说,“从这边小山看去,我总是发现她每次都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美的情调。”)

How soon hath Time, the subtle thief of youth, stolen on his wing my three and twentieth year!                               (Milton, “sonner”)

(时间啊,这窃取青春的巧贼,竟这样迅速地用双翅带走了我的二十三岁!)

在汉语中,拟人法用得也很多。例如:

珠峰哟,你雄伟,你峻峭,

珠峰哟,你幸福,你自豪。(《珠峰石》)

拟人可以是:

(一)把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

1. The thirsty soil drank in the rain.

干渴的土壤吸吮雨水。

2. 隔墙有耳

Wall has ears.

(二)把动物当作人来描写

1. The lamb nodded as I came home.

回家时,小羊向我点头示意。

2. 野兔嘲笑乌龟,因为他的行动很缓慢。

A hare laughed at a tortoise because he moved very slowly.

(三)把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

1. Truth never grows old.

真理长青不老。

2. Pride goes before a fall.

骄傲必败。

(四)把人当作动物描写

1. He is a bookworm.

他是个书呆子。

2. 他是个披着羊皮的狼。

He i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可见,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拟人手法都是常见的修辞格。在翻译的时候通常采用直译法,即按照字面意义进行翻译。这样一来,既保留了文章的意义,又使修辞手法得到保留,可谓意形结合。但是,很多的时候直译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到达意义上的对等,需要做些转换。转换源于两种语言拟人表达的不同。

按照邵志洪、邵惟韺(2007)对于拟人手法的分类方法,英汉拟人修辞均包含两种:词汇化拟人(lexicalized personification)和修辞性拟人(rhetorical personification)。

词汇化拟人指一些约定俗成进入辞书的用法,例如“the arms (of a chair)”、“the legs (of a table)”、“the head (of a party)”。因而是约定俗成的,通俗易懂的。在汉语中,就有大量词汇化拟人表达法的存在,例如:山头、山顶、山巅、山腰、山脚;兄弟厂、姊妹作、子母弹、母校、母语、子公司等,一般是名词拟人。而在英语中,拟人最常见于英语动词系统,以head为例,head既有同中文中类似的用法,表示“头”,亦可以作为动词,取其引申意义。具体如下所示:

1. His name heads the list.

他是名单上的第一名(头)。

2. head off a quarrel

阻止一场争吵(头掉下,引申为阻止,结束)

3. head for Tianjin

朝天津驶去(头伸往,引申为朝向)

4. The cabbages are heading up nicely.

长势很好(头直立,往上,引申为势头好)

5. head down peach trees in the first year their growth

桃树生长第一年时截去树梢(头落下,引申为截去)

不难发现,英语多动词拟人,中文多名词化拟人;汉语多复合词,英语多单纯词。英语动词的拟人表达在汉语中基本无法对应,汉语对应的表达通常不用拟人。因而,在翻译此类表达的时候,以“达意”为主,将“形似”置于次要的位置,甚至牺牲“形”的要求。

修辞性拟人指将拟人作为修辞格使用,属于修辞手法,多见于文学作品之中。修辞性翻译虽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颇为常见,但是鉴于英汉语法有别:英语语法显性,汉语隐性;句式不同:英语属于“主语突出型”语言,汉语属于“话题突出型”语言;以及英汉语言心理迥异:汉语注重主体性描述,英语兼顾主体性与客体性描述,倾向于客体性描述;在做英汉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转换,注意不同之处,选择合适表达,以得“意”而不忘“形”。特别是做好以下两个转换:

① 显隐转换

He is the head of the team.

(他是队长。)

在这句话中,“head”本是拟人词汇,但是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直接采用“队长”替代“头”,将隐性的拟人表述转化成显性的意思传递。

② 主语转换

His good temper often brought him many friends.

(他为人和善,因而朋友很多。)

《黄帝内经》的作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知识。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Emperor’s Canon of Interior Medicine summarized the then current medical knowledge.)

在第一句中,英文原句中的主语是“his temper”,主语为物,但是在翻译成中文后,主语摇身一变,成了人称,即人为主语。这主要考虑到中英文表达习惯上的不同。同样,在第二句中,原文中人为主语,而译文英语则以被动态表达,以物为主。由于英语是以综合型为主向分析型过渡的语言,有较丰富的形态和语法手段,所以英语中有很多倒置现象。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语序相对固定,很少有语序倒置现象,主谓倒装句也多出现于口语。因此,将英语倒装句译成汉语时,一般采取正常语序(“主+状+谓+宾”的结构),有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加入一些象声词或副词(只,才,都,只要……就等等),增加句子的动感,例如:

1. Long liv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2. Up went the rocket into the space in an instant.

顷刻间,“嗖”的一声,火箭飞向太空。(加入象声词)

3. So fast did she walk that none of us was her equal.

她走路非常快,谁都赶不上她。

4.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succeed.

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5. Never in my life have I heard of such a strange thing!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离奇的事情!

五、反语(Irony)

反语就是说反话,或是正话反说,或是反话正说。既可用恭维的言语暗含挖苦与讽刺,也可用抨击的语言示意保驾与解救。反语多数表示讽刺、嘲弄的意思,反语用得好,常比正面陈词更有力量。

英语中的反语就是说反话。例如:

What a noble illustration of the tender laws of his favored country!—They let the paupers go to sleep!

(他们竟允许穷人睡觉!——这是多么“高尚”的例证!多么“仁慈”的法律!多么“可爱”的国家!)

With shingle-shavings enough around to show what broke them down; a sow and a litter of pigs loafing along the sidewalk, doing a good business in watermelon rinds and seeds.

(周围满堆的削木瓦的刨花足以说明是什么活把他们累倒了;一只母猪带一窝猪崽儿在人行道上消磨时光,贪婪地啃食着西瓜皮和瓜子,做尽了好事。)

而在中文中,反语既可以是正话反说,如: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I was such a smart aleck that I frowned upon the way father was haggling and was on the verge of chipping in a few words...oh, when I come to think of it, I can see how smarty I was in those days! )

还可以是反话正说,表示人物之间的亲切感情。如: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Disappointed and rather upset, each woman was secretly laying the blame on her heartless brute of a husband.)

反语的翻译,最重要的一步在于理解。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读全文,结合语境,理解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准确达意。

六、双关(Pun)

双关,是一个词语或句子兼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字面意思,一种是言外之意。这种一箭双雕的词句,字面意思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根据各种英语词典对双关的定义可以推断,英语双关的范畴不仅包括借助一个显性铰链激活两层或多层不同意义的双关,而且包括借助两个或多个显性铰链传递两层或多层不同意义的双关。国内学者认为,汉语双关的范畴主要包括借助一个显性铰链激活两层不同意义的双关,但也有少数汉语双关是借助一个显性铰链激活多层不同意义或者借助两个显性铰链传递两层不同意义。

(一)英语双关

英语双关,就是种修辞手法,表面上说的是这件事,实际上是指另一件事。它可以是同音异义(homonym),如:

An ambassador is an honest man who lies abroad for the good of his country.

(大使为了本国的利益在国外多么忠诚地说谎!)

句中lie有两个意思,既可以理解为“住在”,又可以理解为“说谎”。

也可以是同音异形异义词(homophone),如:

On the first day of this week he became very weak.

(这个星期他身体变得虚弱了。)

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and on Monday they prey on you.

(星期日他们为你祈祷,星期一他们抢劫你。)

还可以是同形异音异义词(homograph),如:

Finding tears on her coat, she burst into tears.

(发觉外衣破了,她放声大哭起来。)

(二)汉语双关

汉语双关语主要利用词语的多义或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可分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类。

语义双关,是借用多义词来表达的,表面说的和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是两回事。例如:

周繁漪: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          (曹禺《雷雨》)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 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day is fine.)

或一词两义的构造的修辞手段。

另外汉语中还有许多用谐音表示的歇后语,如: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可见,双关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意义内涵丰富多彩。有些双关语是中西共享的,可以找到对应的表达。如:

1. “...Pale green does not suit you, especially green around the gills.”

“……淡青色和你不相配,特别是脸色发青。”

green around the gills是一个习语,意为(吓得)脸色发青。此处green的双关意思正好可用汉语的双关语表达,且英语习语对应汉语的四字成语,堪称巧合。

而对于英汉两种语言来说,这种对应的双关语表达毕竟是少数,更多情况下,双关语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译者只能部分翻译出双关语所承载的玄妙意义,并不能完全地复制原文双关语的全部含义,或在译文中表现原文的双关语修辞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去强调“忠实”原则,那么翻译就无从谈起。因而译者应该将视线放在达意之上。这样一来,就打开了双关语翻译的思路。

在对待文学作品翻译上,译者可以通过增加注释来加以说明,如:

在对待影视作品翻译上,加注显然失效,但是译者大可采用重写或改变的方法以保留双关语形成的幽默风格。如:

Principal: Does any of you know martial art?

One teacher: I know Martial Schwartz.

译文一:校长:你们有谁懂得武术?

    某教师:我认识马歇尔·施瓦茨。

译文二:校长:你们有谁懂得武术?

    某教师:我懂得点巫术。

第一个译本,采用直译方法,尽管译出了基本信息,但是幽默效果全无;相反,第二个译本,虽然与原文在字词的平面上有小偏差,但是保留了原文幽默的基调。

再如:

“What flowers does everybody have?”

“Tulips.” (Tulips=two lips)

“人人都有的花是什么花?”

直译:“郁金香。”(郁金香的英文与双唇的发音相似。)

改译:“泪花。”(马红军译)

“What part of the fish weighs the most?”

“The scales.”

“鱼身上哪部分最重?”

直译:“鱼鳞。”(scale既可解释“鱼鳞”,也作“秤”解。)

改译:“鱼舌头(石头)。”

可见,在双关语的翻译上,重要的是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和文本完整,而不一定要保留原文双关语的形式和双关意思,不一定要在完全相同的文本位置上制造双关语,甚至可以改动上下文,以维持原文的效果,我们就可以想出各种处理双关语的办法,更灵活地翻译双关语,大大增加双关语的可译性。

七、委婉语(Euphemism)(1)

委婉,即用一种不明说而能使人感到愉快或避免尴尬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直白表达方式。

委婉的好处在于把话说得曲而不晦。既不改变基本思想,又避免刺激和伤人。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均可以找到不少委婉语的例子,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对“死亡”的表达上。

关于“死”的英文表达

be no more           不在了

depart             去世了

join the majority        会见祖先去了

go to glory           升天了

go to one’s account      逝去

go to one’s last home     回老家去

go to a better world      去安乐世界

kick the bucket         翘辫子

go the way of all flesh     逝世

go to his long rest       永远安息

go off             去世

lay down one’s life      牺牲

breathe his last        最后一口气

...               ……

同样,汉语中亦有不少表示“死”的委婉语,如:

过世、过去了、过了、去了、走了、返乡、回去、长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苏州卖鸭蛋、老了、归西、落叶归根、辞世、与世长辞、辞去人世、百年之后、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成为故物、呜呼哀哉、已故、作古、大去、仙逝、安眠、安息、往生(佛家语,指到另一个世界生活)、驾鹤西归、碧落黄泉、圆寂(寺庙僧人归西的说法)。 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殇、早夭 逝世、去世、长逝、溘然长逝

……

同样作为文化负载的修辞手法,委婉语的翻译的优劣在于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更确切地说取决于译者对有关文化的了解与否。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之上,对于直译能准确传达原文多种意义的,就直译,如果不能译出原文多种意义,特别是不能准确译出隐含意义的就采用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