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的内涵与理解

文化意象的内涵与理解

一、“意象”(image)的定义

什么是意象?根据辞海的解释,意象是表象的一种,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与象是契合为一,意始终不脱离感性对象而存在,象存则意可依托,象变则意变,象亡则意无所依附。(朱志荣,2005:80)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强调意象就是“在一刹那同时呈现一个知性和感性的复合体”。(张铁夫,1997)中国古典文论中强调,意象是艺术作品中主体心意与客体物象的交融合一的艺术表象。刘勰认为意象乃“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意象就其种类而言有视觉意象(visual image)、听觉意象(auditory image)、嗅觉意象(olfactory image)、触觉意象(tactile image)、味觉意象(gustatory image)、动觉意象(kinaesthetic image)和抽象意象(abstract image)等。(秦秀白,1986)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中国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有时,诗句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二、何为“文化意象”(culture-loaded images)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语言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映像,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文化因素深深蕴藏在各民族的语言当中。因为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生产劳动、文化传统等互不相同,所以各自形成了具有独特意蕴的文化意象。(周凤鸣,2003:59)

(一)“文化意象”的界定

跨文化翻译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意象(culture-loaded images)的翻译。对于文化意象,有几种定义。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作品和文人的书面作品)里,它们慢慢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谢天振,1999:180)

“文学作品中有着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意象是用具体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体会和经验。”(李应洪,2001)“形象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物象,它是一种感性经验,是可以由一种或多种感官感知的具体物体。第二部分是寓言,它通常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这是形象运用的功能。”(候维瑞,1998:137)

……

总体来说,文化意象是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文化意象首先应有个具体的形象,它带有了超越它本身的文化含义;再者,这种文化含义应是某种文化所特有的。

(二)“文化意象”的形成与特征

由于不同的自然、历史、习俗、价值观念以及传统等,意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饱含着丰富的内涵文化信息。文化意象蕴含的浓厚的文化色彩通常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前者是指目标语没有与原语文本相对应的语言形式,后者是指与原语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尽管翻译时困难重重,人类是有共性的,语言也是有共性的,这就构成了语言可译性的基础;不同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的大融合则构成了文化可译性的基础。总的来说,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策略,文化意象的可译性还是大于不可译性的。

(三)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文化意象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谢天振把它归纳为:“植物;飞禽或走兽;一句成语、谚语、一则典故或某个形容性词语中的形象或喻体;数字”。(谢天振,1999:181)

例如汉语中的梅花、竹子、兰花、菊花、杨柳、荷花等,欧美民族语言里的橡树、百合花、玫瑰花、郁金香、橄榄等植物;汉语中的乌鸦、喜鹊、龙、麒麟,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猫头鹰、狮、熊、蟋蟀等实有的或传说中的飞禽或走兽;各民族语言中的某些成语、谚语、典故或形容性词语中的一些形象或喻体等,如汉语中的“画蛇添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给车装第五个轮子”(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等,这里的“蛇足”、“诸葛亮”、“第五个轮子”、“罗马”,其实都已取得了特定的含义,成为特定民族语言中的一个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甚至还可以是某个数字,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三”、“八”,欧美民族语言中的“七”、“十三”,等等。汉语中的“三”已不光意味着“3”,另含有“众多”的意思,如“三思而行”;“八”因为与“发”谐音而取得了“发达”、“发财”的意思;而英、俄语中的“七”也有“众多”的意思,如形容幅度大,说at seven-league strides,提醒人三思而行,俄语中说“量七次,剪一次”、“十三”在西方语言中则被视作不吉祥,等等。

三、文化意象的表达

文化因素中内容最丰富也最难处理的恐怕就是文化意象的翻译。历史发展状况及生存环境的差异的不同造成了文化差异,使得不同民族会用不同的词汇和形象表达相似的现象,有时候对于相同的形象,不同民族会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联想。

(一)不同词汇表达的相似意象

英汉语中完全对应的情况很少,绝大多数英汉语中的文化意象只是部分对应,或者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相似的意象,即存在部分文化重叠的现象,这种例子有很多。

如汉语中说赶鸭子上架,英语中说“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另外,英语中的“fishing in the air”与中文的“海底捞月”等同,“afraid of one’s shadows”与“杯弓蛇影”同义,“black sheep”和“害群之马”相似,“Love me, love my dog.”与“爱屋及乌”类似。又例如英语用“paint (gild) the lily”、汉语用“画蛇添足”形容“多此一举,徒劳无益”。因为“lily”(百合花)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是“清白”与“贞洁”的,象征高贵美丽,为百合花涂粉抹彩,当然是多此一举。二者在表达“多此一举”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所含文化内涵迥异。像这种形式不同但喻义相同或相似的成语中包含的文化意象采用并行的翻译方法,以追求等同的效果。

(二)同一词汇表达的相似意象

人类的实践及在实践中的感悟具有共通的地方,中英两个民族也一样,因此,在中英语中有一些运用同一词汇表达的相似意象。

例如,汉语里的“一石二鸟”,“趁热打铁”与英语中几乎是对应的关系,英语表达分别为“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又如表示假慈悲的“鳄鱼的眼泪”,英语中为“crocodile’s tears”;呼喊“狼来了”,发假情报,在英语中为“cry wolf”表示,“浑水摸鱼”英语中为“fish in troubled waters”;表示人死了“上西天”,英语中为“go west”;表示棘手的事情,不断使人烦恼的根源是汉语里的“肉中刺”,英语表达为“a thorn in the flesh”;形容一个人外表温顺、内心狡猾的汉语表达为“披着羊皮的狼”,英语表达也相同“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汉语中用“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在英语中用“drop in the ocean”;汉语中说的酸葡萄,英语中即“sour grapes”。

四、文化意象的错位与失落

文化意象在各个民族的语言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寓意,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由于文化意象本身的复杂性、特殊性,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陷阱,以至于出现信息传递的错误,造成文化意象的错位和失落。

(一)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 of culture-loaded image)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其间的互译性越差,翻译就越难接近其理想效果”。王佐良先生谈到翻译困难时说,除了对原文的了解外,他(译者)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对相同的物象可能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仅仅找对应词做到字面意义的对等,就很可能导致文化意象的错位。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可能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错位的原因在于人的认知模式并不是世界通用的,只有将一个词一个事物放到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它的意义。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认知事物的所有背景经验。对于月亮一词的意象,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主要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狗总是受到鄙视、诅咒的对象,一般与狗有关的词语都带有贬义。例如,“狗胆包天”,“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然而,在西方传统文化里,狗的地位要高的的多,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例如,当某人碰到好运时会说“I am a lucky dog.”(我是一个幸运儿);当某人感到自己上了年纪学不会新东西时会说“I am too old dog to learn new tricks.”(我这条狗太老了学不会新玩意了);当某人感到累时会说:“dog tired”(像狗一样累坏了);当说道人人都有得意的时候会说“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一条狗都有出头的一天)。这里都是以狗喻人,毫无贬义。

文化意象的错位常常使译者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照顾了内容,失去了意象,照顾了意象,又损害了内容。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Milky Way”的汉译和“银河”或“天河”的英译。

在汉文学作品中,“银河”常会使人联想到汉民族牛郎织女的神话爱情故事,“银河”在中国人的想象中是一条水深浪急,无法逾越的天堑。可是,在希腊神话中“Milky Way”既指天后Hera在给Heracles喂奶时滴下的乳汁凝成的一条路,又可指人间通往宙斯宫殿的一条乳白色大道。由此可见,汉民族中银河的特征是有水的“天河”,而英语中的“Milky Way”则是陆地上乳白色的“道路”。如果不注意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翻译中就会导致文化意象的错位。

例1 A broad and ample road, whose dust is gold and pavement stars, as stars to these appears seen in the galaxy—that Milky Way , thick, nightly , as a circling zone, ...

(Milton: Paradise Lost)

译文:一条广大富丽的路,尘土是黄金,铺的是星星,像所见的,天河中的繁星,就是你每夜所见的,腰带般的银河,……

在原文中,弥尔顿将亚当去见神的路生动地比喻成有尘土、有铺路石的“Milky Way”,显然是指“通往宙斯宫殿的乳白大道”。但在译文中,译者把喻体译为“银河”,比喻恐有失当:河上尘土如金,路石如星,岂不让人疑惑?由于忽视了英语中的“Milky Way”和汉语中的“银河”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有径庭之处,而在翻译中产生了文化意象的错位。

(二)文化意象的失落(loss of culture-loaded image)

翻译的过程中文化意象的失落有诸多原因,如译者为取悦目的语读者,将源语中为目的语读者所不了解的文化意象替换成他们所熟悉的意象,或者在不改变源语整体含义的前提下,干脆删去不译。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这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源语生动的文化意象的失落,使其失去其民族性、直观性的特点。

文化意象的失落表现在两个方面:西方译入语中无对应文化意象而导致意象失落;中西习语或成语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下面几个例子均体现了文化意象的非完全对应而产生的歧义甚至意义歪曲。

例2 欲去牵郎衣,郎今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孟郊《古别离》)

译文:You wish to go, and yet your robe I hold. /Where are you going—tell me, dear today? 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s your heart away.

“临邛”指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英语中无此意象对应。译诗传达出原作基本信息,但对“临邛”的文化信息传递有偏差:原文是恳请丈夫不要步司马相如的后尘,表达了女主人公希望丈夫离别后不要在外另觅新欢、弃家不归的愿望,用意含蓄,但译语则明确指向那个要偷走她丈夫心的“第三者”,不符合原文,也不符合女主人公的身份。

例3 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 (Milton: Paradise Lost)

译文1:宁为鸡口,勿为牛后。

译文2:宁愿在地狱里为王,也不肯在天堂里为臣。

译文1套用汉语谚语,有失源语韵味,因为原作宗教色彩极浓。

译文2译作“宁愿在地狱里为王,也不肯在天堂里为臣。”这样既揭示了原文的深层意义,又保留了原文的宗教文化意象,同时为汉语修辞开拓了新的境界。

例4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译文1: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译文2:Even a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bread.

译文3:Even a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汉语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映的是中国南方以大米为主食的饮食文化。

译文1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但是从文化意象的角度看,它是不对等的。

译文2则会让外国读者误以为我们也是与他们一样吃的是面包,而汉民族重要的饮食文化意象却失落了。

译文3是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在翻译《红楼梦》时对这一句习语的翻译就是“Even a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这样的翻译不仅是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向他们介绍闪烁中国文化色彩的语言,以及富有汉民族特点的饮食文化。

例5 The two gigantic negroes that now laid hold of Tom, with fiendish exultation in their faces, might have formed no unapt personification of powers of darkness.

(H·B·Stow Uncle Tom’ s Cabin

译文:这时,那两个高大的黑人把汤姆一把抓住,脸上流露出魔鬼般的喜悦神色(那模样活像是阎罗王再世)。

“阎罗王”本是佛教也是中国冥界的主管,译者将其放在译文里,好像基督教与佛教共用一个魔鬼,其实基督教的魔鬼是撒旦,这两个魔王是不可混淆的。这种文化意象的歪曲势必在读者中产生误导作用。

总之,文化意象的非完全对应造成了翻译障碍,但文化意象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内涵,所以翻译时应尽量地保持文化意象的原汁原味,最大程度再现源语文化,否则对文化意象的民族差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错位和失落,产生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