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意象的比较

英汉文化意象的比较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会不断地出现在语言中,并逐渐形成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文化含义。对于客观世界中的同一种事物,不同的民族会赋予其不同的文化意象,而语言起着文化载体的作用,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涵。语言既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汉英文化中的文化意象的差异说明东西方国家对各类事物的认识、重视有所不同,也反映了东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思维特点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分析和比较这些方面的不同,不但会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而且会加深我们对不同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把握语言现象无疑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这是语言学习的目的所在。

一、形成英汉文化意象差异的原因

不同民族的不同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赋予文化意象不同的文化内涵。英汉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地域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不同的“文化土壤”培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意象,同时这些意象又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信息。

英汉两个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英汉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历史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文化意象的不同。

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和生态氛围的英汉民族形成了差异显著的文化特征。例如,英国的气候与环境非常适合畜牧业尤其是牧羊业的发展,羊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牲畜自然在英语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象;英伦岛国四面环水,鱼是其主要的水产类食物,鱼在英语中也被赋予了较多的文化意象,如在The old man is a cold fish中,鱼的文化意象象征“冷漠的人”。

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的差异也导致了人们在认识理解事物上的偏差。英汉两个民族对客观世界感知的角度不一样,其认知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客观世界中的同一事物在他们的心中会因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差异而引出不同的文化意象。

二、英汉文化意象比较

(一)植物类英汉文化意象比较

自然界中绚丽多彩的花草树木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自《诗经》与《楚辞》开拓了花卉入诗的先河,引花入诗、以花喻人、借花言志在我国便成为一种极普遍的文化现象,汉语中的许多植物也因而具有了极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西方大多数国家受西方古典神话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对植物的情结同样悠久而强烈。

东西方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的差异,赋予植物的象征意义异大于同,对植物习性的观察和所产生的联想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趣和民族特性。

由于人脑的生理机制和思维能力是相同的,再加上共同的认识规律的影响,东西方民族赋予一些花草树木的象征意义基本相同。

在东西方文化中,月桂(laurel)都象征着胜利和荣耀。福建地区古越人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古希腊人也用月桂树枝编成冠冕,授予竞赛的优胜者,称为桂冠。英语中用rest on one’s laurels指安于成就、不思进取,win one’s laurels指赢得荣誉等(谢任人,1987:104),汉语中“蟾宫折桂”喻指科举及第,“丹桂”是月亮的代称,桂树喻指“长寿”。(常敬宁,1995)

桃子(peach)在英语中指“美人”又指“极好的事物”。peachy除“桃红色的”之意外,还有“极好的”之意,如:Everything looks just peachy.(看来一切好得不能再好了。)在汉语中,“桃”表示长寿,“桃李”喻指“人才、弟子”,也喻指女子的“美貌、美色”,如曹植《杂诗》曰“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诗经》中“华如桃李”等句,这与英语的peachy 极其相似。

此外,在中西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中,西方中一些花木的意象为东方所接受。如:玫瑰象征爱与美、幸福与美好,橄榄枝象征和平,均已被中国文化认同。

由于观察的角度和侧重点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一样,东西方国家对同样的植物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可分为三类:

第一,在一种文化中某种花木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性。如:在中国松、竹、梅、兰、菊花和牡丹等的象征意义最为丰富。松、竹、梅被誉为 “岁寒三友”,象征顽强和高洁。梅、兰、竹、菊因高洁的品质而被称为“四君子”。花中魁首牡丹国色天香,是富贵荣华的象征。中国人对这些花木有着一种特别微妙的褒扬和情感气氛,而西方人对此却难以领略。

此外,汉语的谐音也赋予了一些植物独特的象征意义。如:因杏与“幸”谐音,杏便象征幸福。水仙的字面含义为“水中的仙人”,由于它正好在春节前后开花又称作“年花”,成为来年走运的一个标志。枫叶不仅能呈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而且因为“枫”与“封”谐音,故有“受封”的意思。由于汉英文字在发音上的差异,若不懂中国文化,西方人很难理解这些花木所蕴涵的文化意味。

西方人所重视的是rose(玫瑰)、lily(百合)、tulip(郁金香)、violet(紫罗兰)、oak(栎树)、palm(棕榈)、olive(橄榄)等。在英语中,这些花木具有特定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文化色彩最浓。栎树象征勇敢顽强,“a heart of oak”比喻刚强勇敢的人,“Oak may bend but will not break.”比喻像栎树一样坚韧顽强。棕榈象征着胜利,“carry off the palm”的意思是获胜、得奖,“in sb.’s palm days”即在某人的全盛时期,“yield the palm to sb.”是向某人认输。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栎树和郁金香等西方人珍爱的花木在中国不多,对英美文化缺乏了解的中国人不可能了解它们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信息。

这类植物名词英语中还有:wild oats (野燕麦)指“放荡的青年”或“放荡不羁”;plum (李子)表示“佳品、令人垂涎的东西”;yew(紫杉)象征志哀和不朽,英国等地的墓地上常植此树;四叶苜蓿(four-leaf clover)能带来好运等等。以上这些植物词语的文化意象在汉语中均不具特殊象征意义。

第二,不同文化对同样的花木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可能不完全对等,其文化意象的象征意义可能部分重合,部分错位。如:百合喻“纯洁”。英汉语义重合。但是,英文中lily还象征“美貌”,如lilies and roses(花容月貌),as fair as a lily(美如百合)。在汉语中百合却无法引起此种联想。

第三,有些花木在两种文化中人们联想的特征不同。例如,汉语中的红豆与英文中的red bean(红豆)字面意义相同,其文化意象表示的意义却大相径庭。汉语中的红豆又名相思豆,象征着爱情和思念,如王维诗《相思》及《红楼梦》中“红豆词”,“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花春柳满画楼”等,均以红豆比喻别离情人相思之泪。但在英文中,红豆(red bean)却使人会想起《圣经》中Essau为了一碗红豆汤(red bean stew)而出卖长子权的故事,成语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some red bean stew表示“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出卖原则,见利忘义”。因此,我们翻译时把“红豆”译为love bean或loved berries,以免引起外国人的误解。

又如,荷花(lotus)在中英文中的文化意象也存在很大差异。“芙蓉、莲”都是荷(lotus)的别称,荷花被誉为“花之君子”。象征“清雅、不同流合污”。又因“莲”与“恋”谐音,故常象征爱情,喻成双配对,如象征恩爱夫妻的“并蒂莲”。“芙蓉”或“出水芙蓉”喻指女子清纯可人,如李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英语中lotus却不含汉语中的意义,lotus的指示意义是“落拓枣树”或“落拓枣”。据希腊神话记载人食lotus后就会做极乐的梦,忘却尘世的烦恼和痛苦,所以lotusland指“安逸乡”,“安逸”,如lotus-eater指“安逸度日的人”,“浑浑噩噩的人”。(庄和诚,1994)

(二)动物类英汉文化意象比较

在动物的王国里,各个动物都具有不同的的形态和特征,因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和象征。英汉人民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原因,对于动物代表的文化意象也会有不同的理解,阐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处世哲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意象就是英汉文化内涵体现的方式之一。这些动物文化意象的运用使语言喻义简练、准确,表达形象生动、鲜明而寓意深长,从而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英汉民族对一些动物的共识使得某些动物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相似的文化意象,英汉语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例如,羔羊(lamb)在英语中有温顺驯良的内涵,含有“无辜”的意象,如as gentle as a lamb(温顺得像羔羊),the lamb of God(上帝的羔羊);在汉语中羔羊也有“温顺听话的人、无辜受害的人”的意象,如“可怜的小羊羔”、“迷途的羔羊”及“替罪羊”等。又如狼(wolf)在英汉文化中都有“奸诈、凶狠、阴险、残忍”等文化意象。英语中源自《圣经》的“a 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和汉语中“披着羊皮的狼”不谋而合,均指表面友善但实际凶残的伪君子。英汉语中,具有相似文化意象的动物词还有很多,例如“愚蠢、固执”的驴(ass),“人人喊打”的老鼠(mouse),“阴险毒辣”的蛇(serpent),“人云亦云”的鹦鹉(parrot)等。

有些动物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指示意义相同,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其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和喻义,因此,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象。例如,喜鹊(magpie)在英语文化中有“散布谣言、报凶不报喜”的内涵,因此,英语民族赋予它“恶兆”的文化意象,正如诗人John Clare所言“Magpie that chatted, no omen so black.” (鹊噪是最坏的兆头);而在汉语文化中,喜鹊却是喜庆的象征。另外,喜鹊在汉民族文化传说中还是成人之美的瑞鸟,提及喜鹊常常有“鹊桥相会”等具有汉民族文化特点的积极意象。又如,海燕在英语文化中形容人时的文化意象是一个“预示灾难、暴力即将出现的人或幸灾乐祸的人”;而在汉语中,海燕的形象则是“一只孤零的在海上冒着风雨顽强飞翔的小鸟”,因此,它被赋予了“不畏艰险的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的文化意象。(丹金,2006)

英语中狮子(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an ass in the lion’s skin(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为虎添翼、猛虎下山等。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精耕细作,牛的作用很大。甚至世纪之交的今天,在普通农户家里一头牛的作用仍不亚于一个劳动力。自古以来不少名家也以牛自喻。鲁迅先生曾经说:“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此外鲁迅先生的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简直是妇儒皆知。由于中国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生活中跟“牛”是分不开的。在汉语中有力大如牛一词(as strong as a horse)。像这样对“牛”充满文化内涵的喻用在英语中是十分有限的。英语bull的词汇有bullshit(胡说八道);a bull in china shop(粗鲁的人);a cock and bull story(无稽之谈);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不畏艰难)。英语中bull一词表达不了汉语“牛”一词的文化意义。

在西方神话中,phoenix(凤凰)与“复活”、“再生”有关。传说凤凰生存五六百年,筑一个香巢,唱一支挽歌,用翅膀扇火,将自己烧为灰烬,然后从灰烬中又诞生一只新的phoenix。在中国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是百鸟之王,故有“百鸟朝凤”之说。凤凰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又有“龙凤呈祥”之句。

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表示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它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强调骄傲的一面,英语中有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proud as a peacock等用法。

在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上它要倒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三)自然现象类英汉文化意象比较

月亮、东风、西风等自然现象类的词汇在英汉民族文化里有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月亮(Moon)在英汉民族中都与爱情有着千钟万缕的联系。英国戏剧家莎十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景里,有以月亮为景抒情的精彩片断。朱丽叶对着月亮吐露了她心中的秘密,舞台上的月亮,暗示她和罗密欧的爱情就像漆黑天空中的月亮,突然而短暂。在汉文化里,月亮是人们十分钟爱的意象,人们常把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喻为“花前月下”,把婚姻美满喻为“花好月圆”。据统计,《全唐诗》50 836首,就用了11 055个“月”字。今存李白诗1 166首,“月”字用了523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5次用“月”字。可见“月亮”是中国诗歌采用率极高的意象原型。“月亮”原型的相思与眷恋的寓意,浸透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特殊的情感气质,表达了人们对家园的凄怨缠绵的柔肠愁思,“月”意象交织着乡情和亲情极其深挚的中国人思乡情结。虽时代变迁,但我们耳边仍不时响起宋朝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它激发世人对“月”缺陷之美的沉思。

中国西部为高山,东面临大海,故素有“西风凛冽”与“东风送暖”之辞,汉语中的“东风”使人想起温暖和煦,草长莺飞,杂花生树。而“西风”则给人以砭人肌骨的感觉。如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英国的地理环境恰恰相反,西临大西洋,东面欧洲大陆,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温暖宜人,恰似中国的和煦东风。例如: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John Masefield)。东风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却正如中国的凛冽西风,因此我们会读到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以及biting east winds(Samuel Butler)这样的字句。这种由于不同环境、气候造成的文化意象的差异给翻译带来困难。美国加州大学教授Henry Hart在翻译《西厢记》时就遇到这样的难题:“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他将“东风”照字直译,但最后只好加上一条译注:The east wind is symbolic image of spring,with its urge to love and mating.(胡文仲,1998:440-441)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天”常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所谓“夏日炎炎”、“夏日之可畏”,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迥异。这同样是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致。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

(四)颜色类英汉文化意象比较

颜色词就是语言中用来描写各种颜色的词,如:“红”、“绿”、“黄”、“蓝”等。它们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领域,不仅具有物理的本质属性,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语言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董晓波,2002)英汉民族观察角度不同,对颜色的感受往往不尽相同,导致文化意象的差异。

如“红色”能使人联想到太阳和火。在汉语中“红色”象征“光明、温暖、喜庆、成功、欢乐、兴旺”。又因为红与鲜血的颜色相同,而革命事业常常是流血的斗争,所以红色又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其寓义从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所著Red Star over China可大略窥知。但西方人却从斗牛的文化传统中深感“红色”为不祥之兆(red for danger),因此斗牛士用来激怒牛的红布(red-rag/red-flag)被喻为“令人烦恼的事物”。在英语中红色多表示人物脾气暴躁。虽然英语中红色也象征革命,但Red(大写R)则指的是“极端激进的”,含有贬义。

汉民族似乎对蓝色颇有好感,蔚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海洋常常激发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无限的遐思。具有这种文化接受心理的人便想当然地把西方的流行名曲“Love Is Blue”误解为“爱情是蓝色的”,却不知此处的blue非但不能引发英美人的憧憬与遐思,反而会令人感到“忧郁、哀伤”。布鲁斯(Blues)是一种忧伤而缓慢的音乐形式,而in a blue mood则是“忧郁的心情”。

在中国古代的夏朝和清代,黑色曾是被高度尊敬的基础色。然而在现代汉语中,黑色的外延意义主要指晦暗不明亮,秘密的可耻的丑闻故事,或者违法的黑市。在西方文化中,黑色是被禁忌的颜色。西方人厌恶黑色,黑色象征死亡、坏运气和灾难。在英美国家,人们参加葬礼的时候会穿着黑色衣服来表达对于逝者的哀悼之意,比如:black mass安灵弥撒,to wear black for her father为她的父亲戴孝;黑色还象征愤怒,例如black in face气的脸发青,to look black at someone恶狠狠地盯着某人。

(五)数字类英汉文化意象比较

数字意象在不同的民族都有具体的体现。如汉语中“三”、“八”、“九”等,欧美民族语言中的“七”、“十三”。在汉语中“三”有众多的意思,如“三三两两”、“三思而行”;“八”与“发”谐音,因此有“发财、发达”之意。中国人对“九”也格外青睐,在汉语中“九”和“久”同音有“久久”的含义,寓意为天长地久。

在西方宗教和文化中常常用“七”来表示规范的道德行为或归纳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对语言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耿龙明,1998)。如七大美德、七宗罪、七重天、等。所以“七”有多重含义,如:to make progress at seven- league strides是指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在西方语言中“十三”则是不吉祥的象征。因此,在欧美国家,房屋往往没有13号,楼层也没有13楼,都是以13A和13B来表示。

因语言文化的密切关系,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形成了各具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应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体现出原作的文化意象。本节初步探讨了产生文化意象差异的原因,并对英汉语中的文化意象进行分类对比,这些作为背景知识是译者对文本成功翻译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