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意象的翻译
翻译是信息的传输,文化意象翻译就是文化信息的传输。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际的转换活动,应该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递信息并真实地再现原文的文化氛围与民族特色。如果译者能采用恰当的方式,文化意象的翻译不仅不会成为障碍,反而会成为翻译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传达文化意象,一是译者的职责,即译者不应满足于传达原文文化意象的一般意义,而应把尽最大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也视为自己的一种职责。二是对读者的信任,即译者应该相信读者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接触到的外来文化日益增多,已经有能力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意象。下面简要介绍翻译中文化意象处理的原则与策略。
一、文化意象翻译的基本原则
在处理跨文化的文化意象的翻译的时候,应首先确定一个基本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原来的文化意象的文化特征,尽可能不用归化译法。换句话说,就是在翻译文化意象时应“求同存异”(许崇信,2000:83),尽可能用本民族有的相同、类似的意象来译别的民族文化意象,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文化意象来译,也要保留原有的文化意象,不少学者持有类似的观点。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我们都一直兼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翻译工作人员通常采用归化的方法,最典型的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为“一举两得”和“一箭双雕”;armed to teeth译为“全副武装”。但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翻译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更多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意象。今天我们都把上面所提到的谚语翻译为“一石二鸟”和“武装到牙齿”。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现在多采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
(一)归化法(adaptation)
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这是翻译中可能而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
例如西方戏剧里长着翅膀的天使会使我们联想起中国舞风飘带的飞天,英语成语pass/cross the Rubicon(越过卢比孔河)与中文成语“破釜沉舟”有惊人的类似。中西文化和语言中还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典妙句,它们与上述属于套用的译法不同,两者在内容和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典型地反映了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通性。如:“to be on the thin ice”(如履薄冰),“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晴天霹雳),“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中文里同样有许多成语和习语与英语的表达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可以通过归化的方法译成英语,如中文“旁敲侧击”接近英语短语“beating around the bush”。
采用“归化”手法的时候,要注意勿把浓厚的民族色彩强加到译文中去。例如:Lord Wilson told him not to worry, “Don’t 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 ”。有人把引号部分译成“不要杞人忧天”,用上了中国的历史典故,使话语与说话者的国籍不相符合,倒不如译成“船到桥头自然直”,来得清晰自然,没有不相符的民族文化烙印。又如,“The tailor makes the man.”这句英语俗语若译成汉语“人靠衣裳,佛靠金装”则“归化”得太过,因为佛教这一信仰在西方并不普及,若采用“归化”法,则原文传递的文化信息就变味了。我们不妨找一个东西方都有的喻体用一句“人靠衣裳马靠鞍”来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习语的意思。
(二)异化法(alienation)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间一直并将继续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归化译法所竭力追求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等转换实际上成为不可能,同时也就为异化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归化的译法,固然降低了读者阅读的难度,但是,它是以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并以牺牲大量附载信息为代价的。翻译是信息的传输过程,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影响译文的准确表达并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译者就应尽量地保留原文的意象。“中国的文学翻译读者希望读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译作,而不是经过译者刻意归化的中国味十足的译作。”(许均,1996:88)“异族的文化”、“原汁原味”主要指原来的文化意象的文化特色。读者读了没有原汁原味的作品,就像来中国享受美食的美国人吃到的却是汉堡包和炸鸡腿,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异化法的好处是,目的语接受者可以又懂得一种新的文化意象,可以知道“dragon”(龙)还有祥和的一面,否则西方人永远认为“dragon”(龙)只是表示邪恶,而无其它意思。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shed the crocodile tears”译成“猫哭老鼠假慈悲”,那我们现在的汉语里就不会有“鳄鱼的眼泪”的表达法,现在,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都知道并且会用“鳄鱼的眼泪”这种说法。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有些翻译家在译介外国文学时,把外国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地点等全部中国化了,它带给人们的异质文化信息也就大大折扣了。异化的译法则不同,它能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形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不仅为后者带来了全新的成分,而且,这种成分的大量涌入,促使后者内部发生各种聚合和裂变反应,从而最终导致它的根本性蜕变。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因此得到大大推进。例如,我们的中文词汇“浮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菩萨”(菩萨心肠)、“金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等都是印度佛教文化直译过来的,也即采用了“异化”这一方法。直译的广泛运用,不但能使某种语言中的某些词句成为另一种文化和语言中的有机成分,还能使它们成为广泛使用的国际性成语,如人们所熟知的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tower of ivory(象牙塔)、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等。我国也有许多语言文化现象融进了讲英语的国家,也给该国语言文化带来了生气,注人了新血液。如中国人常说“丢脸”和“船小好掉头”,分别被直译为“to lose face”和“A small boat turns easily.”。另外还有大量音译词:如“Qi Gong”(气功)、“Pu Tong Hua”(普通话)、“Jiao Zi”(饺子)、“Her beauty would make the fish sink, the wild goose fall down and the moon hide herself, an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等在西方语言中已普通应用。
有时候,如果译者没有领会汉语的原文,或执意要采用异化的方法,反而有可能损伤原意。如:有译者把《红楼梦》译成“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这样,在英美和欧洲读者的头脑中,“红楼梦”的意思是“一个人睡在一间红颜色的房间里”。很明显,这不是中文书名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
刘宓庆(1998)先生曾指出:“文化翻译的理论研究之所以特别重要,还由于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差异很大,忽视这种差异,必然有损于文化的双向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渗透在语言里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运用适当的方法翻译文化意象是非常必要的。
(一)直译
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源语的词句转化成译文的词句。它是在不违背目的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目的语中完全保留源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
例1 芦笛岩是桂林最精彩的岩洞。
译文:Reed Flute Cave is the most magnificent of all in Guilin.
对“芦笛岩”的翻译,若按音译或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Ludiyan或Ludi Cave,读者便只能了解这是一个地名,而无从知道它的特色,无法想象它的美丽。而直译为“Reed Flute Cave”是十分合适的。“芦笛岩”因洞口过去生长着用以做笛的芦草而得名,而来此旅游的多是异国他乡、充满猎奇心理的游客,当他们看到“Reed Flute”自然会联想起美妙的田园风光,而这田园风光蕴含在一个Cave中,怎么能不让人好奇心大增呢?
例2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Shakespeare, Sonnet18)
译文:我该不该把你比作夏天?(铁冰 译)
这是莎士比亚那首著名的《十四行诗》开头的一句。在诗中,他将他所爱的人比作夏日。之所以有这种比喻,是因为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夏天是一年中最怡人的季节。而在中国,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基于此,有人认为原诗中summer无法译成汉语。不过,我们认为完全可以将其直译成“夏天”。中国读者读完全诗后,必然会意识到英国的夏季决非中国夏季可比,进而从诗中体会到典型海洋性气候的英国夏季的美丽怡人。理解毕竟离不开上下文,在这种情况下,非但不致于导致误会,反而会加深读者对英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也在介绍异域文化。
又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说了句“阿弥陀佛”,有的译本将其译为“Oh, my God!”,这样的翻译实际上忽视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为了使外国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源语文化,可以采用音译的方法译为“amituofo”。
例3 They were only crying crocodile’s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had really liked him.
译文:在老头子的葬礼上,他们只不过挤出了几滴鳄鱼的眼泪,因为老人生前,没人真的喜欢他。
例4 When the host gave some pictures to them, they didn’t realize that they were receiving a modern Trojan horse, microphones and radio transmitters were hidden in the pictures.
译文:东道主在向他们赠送画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接受一具现代的特洛伊木马;那画框里暗藏着麦克风和无线电发报机。
例3和例4中译文里的crocodile’s tears和Trojan horse选了直译,因为这两个词虽然是舶来品,但其含义已经为中国大众所熟知,故翻译时应保留原来的文化意象和文化底蕴。
(二)直译补充法
对于具有民族文化特殊性的意象,也可以在译文里对该意象略加词语补充,尽可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上的脱节,同时又能在译语中保留源语的文化意象。例如:sesame street一词,从字面上可译为“芝麻街”,但其文化内涵却又是指美国每天一小时的儿童教育电视连续节目,以用木偶影片、短剧、游戏、卡通画等形式来教育3~7岁儿童数数、识字、了解家庭、介绍学校情况等为内容的电视片,美国人叫它“电视保姆”,大人有事,可以让孩子们看这类节目。所以,如果只翻译成“芝麻街”是不够的,应在译文中加上一定解释性的文字来说明这一文化意象:“芝麻街儿童电视连续节目”。
由于文化的差异,汉语词语的文化意象在译成英语时也同样可能会丧失。如“年夜饭”指农历除夕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的饭,象征着团圆。如仅译作“the meal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则未能体现出“团圆”这一文化意象,可以用直译补充法译为“family reunion meal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翻译本身就是跨文化的传播,不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仅仅关注文字本身,不能算是真正地完成了翻译的任务。直接在译文中嵌进解释性文字的直译补充法,能让读者领略到“一马平川”的阅读乐趣,同时原文独特的文化意象能带给译文读者一点特定信息的提示。而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原文中本民族熟知的一切也会被外民族所熟悉了解。
例5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Sunshine in the east and raindrops in the west. It isn’t warm, but warm yet, I dare say.
此例这两句诗描述了初春游春的情景。在翻译诗的点睛之笔“晴”时,要注意到诗人是涉及到了“晴”和“情”两个概念。“晴”指代的是初春气温的升高与气候的宜人,而“情”代表的是诗人对春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译者选用“warm”这个词恰恰符合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
例6 The crafty enemy was ready to launch a new attack while holding out the olive branch.
译文:狡猾的敌人,一边伸出橄榄枝,表示愿意讲和,一边在准备发动新的进攻。
此例中的olive branch的翻译采用了直译补充,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翻译中补充了“表示愿意讲和”,这样翻译表现出敌人的狡猾。
显然,直译补充法不是万能的。如果碰到简单的话语不能说明白时,我们就要求助直译加注法。
(三)直译加注法
将具有民族文化的特殊意象直接翻译,并在译文中补上伴随的文化意象,从而使源语文化意象得以保留。同时,采用直译加注法也可以向读者介绍源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读者能在阅读的同时获得“原汁原味”的信息。
例7 “腊月二十三封箱,把“祖师爷”请到前台去,后台冷冷清清,演员们就更苦了……”(《新凤霞回忆录》)
译文:On the twenty-third of the twelfth month, when theaters closed and the patron saint of actors was invited to the front stage, leaving the backstage deserted, actors were even worse off... (translated by Gladys Yang)
为了帮助英美读者理解“祖师爷”的文化背景知识,传递其文化意象,译者在这里加注:“This was said to be the Tang emperor Minghuang, who founded the Pear Garden Company of actors. An altar for him was kept backstage, but moved to the front stage when the theatre closed.”
例8 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记梦》李清照)
译文:The Silver River fades, sails on sails dance on high.
许渊冲先生将“星河”翻译为“the Silver River”,并加注“The Chinese name for the Milky Way.”许先生根据语境,把词中的“舟”“鹭”“帆”所显示给读者的意象,与“河”联系起来了。因此整首词的文化语境也表示了这一点,加上注解的做法,是考虑了译文读者的接受语境。
例9 鸳鸯道:“当中二五是杂七。”薛姨妈道:“织女牛郎会七夕。”(《红楼梦》第四十回)
译文:Yuan-yang said, “In the middle of two and five makes seven.” Aunt Hsueh responded, “The Weaving Maid and Cowherd meet in heaven.”(杨宪益夫妇 译)
加注为:Names of constellations in Chinese astronomy. According to Chinese folklore, the Weaving Maid and Cowherd were lovers.
直译补充法的运用在英译汉中同样也有不少例证。
例10 O heart, lose not thy nature; let nit ever. The soul of Nero enter this firm bosom.(Shakespeare: Hamlet)
译文:心啊!不要失去你的天性之情,永远不要让尼禄的灵魂潜入我这坚定的胸怀。(朱生豪 译《哈姆莱特》)
“Nero”是何许人?为什么莎士比亚在此用这个词?如何转换它的文化意象?为了使目的语读者了解西方的文化,译者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的同时,用脚注形式对其加以诠释,即“尼禄,曾谋杀其母”。这一注释诠释了该典故的由来,使读者理解了其文化意象,又借助原文语境,理解了莎士比亚在此利用“Nero”一词的文化内涵来刻画哈姆莱特恨其母负情忘义,却又不愿弑之的矛盾心理。
(四)意译
意译是着眼于原文意义的翻译(诠译)。虽然我们提倡尽量保留原文的民族文化特色,但当某些文化意象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必要突出在译文中显现,甚至当如果直译出来后反而会损失原作信息传递或造成行文滞重的,我们就必须采用意译的方式,保留住其文化意义即可。
例11 Taken into custody by Scotland Yard, she was hustled off under a raincoat to a maximum-security prison in London where she was kept under constant guard.
译文:被伦敦警察局拘留后,她穿着雨衣,被强行关进一处戒备森严的监狱,在那里有看守日夜把守。
此句中的Scotland Yard就不可以译为“苏格兰广场”,而只能译为“伦敦警察局”,一则是因为译为“广场”文句不通,二来是因为Scotland Yard 作为“伦敦警察局”的代名词并不为多数中国读者所熟悉,如果直译会令人不知所云,直译补充或直译加注也都不妥,所以必须用意译的方式译出其文化内涵,使之意义明了。
例12 ……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红楼梦》第1回第15页)
译文:...Scholars are not superstitious about lucky or unlucky day but like to act according to reason, so he had no time to say goodbye in person.”(A Dream of Red Mansions, P15, Chapter 1)
原文中的“黄道黑道”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专有名词,“黄道”指日,“黑道”指月。后来占星迷信者将每日的干支阴阳分为“黄道”和“黑道”,黄道主吉,黑道主凶。如果将这两个术语直译,非得加上很长的注释不可,而如此繁琐的注释对于译文读者理解原文并无多大益处。所以杨氏夫妇将其意译为lucky or unlucky是颇为高明的,因为这样处理并不损害原文的精神,同时方便了读者的理解。(胡文仲,1998)
例13 得病以前,我受父母的宠爱,在家中横行霸道,一旦隔离,拘禁在花园山坡上的一幢小房子里,我顿感打入冷宫,十分郁郁不得志起来。(TEM 8,2003)
译文:Before I fell ill, my parents doted on me a lot. I could have my way at home. Once I was isolated and confined in a chamber on the hillside of the garden, I suddenly felt I was neglected and became very depressed.
此例中,“冷宫”用了意译,此处没有用运用直译法或者直译加注、补充,因为原文是散文,若补充或者加注会打断读者的思绪;而且此处只是一个比喻用法,用加注补充法显得小题大做了。
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意象很显然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采用何种方法处理文化意象至关重要。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必须建立在译语读者理解的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目的语文本信于源语文本,才能使得作品真正成为促进民族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文化全球化:文化意象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数字革命带来的新型电子通讯方式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纪元,人们互相促进发展丰富多采的文化,在共同的全球性问题上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世界文化走向全球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1998)的文化全球化是人类不同文化群体互相包容吸收,互相理解认同的过程,同时也给翻译跨越文化意象障碍造成极大的方便。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发展的趋势是趋同或兼容的,而且只要文化的存在,这种趋势就会持续下去,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渗透,指一种异域文化意象一旦进入译语语境中,被译语读者所接受,其异域民族文化特质就不再为原语文化所独有,而成为译语文化的一个共享的文化符号。
Andre Lefevere说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凡是陌生的,不同的,或‘别人的’都应归化到译入语和译入语文化中去,以使译入语读者能马上理解。”(Whatever is strange, different, or “other” has to be naturalize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so that it is immediately understandable.)长期以来,在这种翻译观的指导下,我们一直比较重视内容的问题,而轻视形式的意义。在翻译中,往往只强调用读者熟悉的形象去调动读者的联想,用过分民族化的词语去翻译国外相应的东西。其结果,译文民族化了,同时也把人家民族的东西给阉割了。实际上,翻译过程说是一个文化移植的过程而不如说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在对文化意象的翻译中,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更要做一个文化传播的使者。现在面对文化全球化,我们是否应该换个视角,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不是将外来文化归化。文化全球化并不是以某一种文化统一天下,每一种文化都应该能包容天下,而不是包打天下。基于这一点,“异化”翻译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它既可以保存源语文化的独特性,又可以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外来的文化,从而增进不同的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从另一方面而言,译者,作为信息的传递者,追求的首先应该是信息的真实性,他必须忠实于原语的人文氛围、精神风貌,并有责任把原语中不同的文化信息真实地呈现给译文读者,对原语中那些陌生的民族文化特征和不同的民族情怀,尽可能地用恰当的方法将原语的文化内涵介绍、移植到译文中去。孙致礼(2002)在《中国翻译》撰文认为:“异化”是翻译过程中信息求真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他说:在翻译中,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特别不宜归化,因为“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异化”不仅仅是为译文读者保留一种异国情调、让读者感受不同的民族情感,体会民族文化语言传统上的差异性。更重要意义在于它将一种民族语言的丰富文化内涵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是促进文化交流、扩展文化包容性、充实本土文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负增长”、“智力投资”、“智囊团”、“丁客家庭”、“克隆”等表达法已为汉语读者所理解、接受。“可口可乐”、“肯德基”等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打的”、“面的”、“的士”、“大巴”、“中巴”、“卡拉OK”,更是家喻户晓。许多富有表现力的外国词语已进入汉语如“武装到牙齿”、“穿梭外交”、“歇斯底里”、“条条大路通罗马等”。同时,英语也从汉语中吸收了许多词语,如to lose face(丢脸),paper tigers(纸老虎)、kow tow(叩头)、iron bowl(铁饭碗)、gong fu(功夫、武打)、Taiji Quan(太极拳)等等。甚至在英语中,Toufu的出现率要比beancurd高得多。
文化本无优劣之分,有的只是内涵上的不同和差异,虽然人类仍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但文化融合已使文化的共性日益凸现,文化所具有的吸纳包容能力使外来的新鲜事物易于被人们接受,语言间的相互“拿来”,既是由信息时代文化趋同的大势所定,也是由翻译的性质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吸收,而异化翻译作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有效途径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文化翻译应有的态度
文化意象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是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时至今天,译者的职责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传达原文文化意象的一般意义,而还应把尽最大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也视为自己的一种职责。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简单地按照归化的方式,把外国文化介绍给中国读者或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读者,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且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基础,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任意拿自己的东西去代替别人的东西,不仅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反而会阻碍文化交流。在这种条件下,就只能采取“存异”的翻译法,因为存异能促进相互交流与渗透,能将一种文化和语言中的内容和形式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之中。但“存异”并不等于保存“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是在如实地保存着不同的东西的同时,处理得读者能够理解“异”之所在及其含义。翻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消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
实战演练
一、翻译下列语句。
1. At that point the only imaginable outcome of a nuclear exchange was reciprocal devastation, city for city, Johnny for Ivan.
2. That’s a stale old yarn. (Charles Lee, Mr. Sampson)
3. Two is company, three is misery. (Dorothy Gilman, Mrs. Pollifax and the Second Thief)
4. The deserts and empty seas swung by him, and the mountains against the stars.
5. 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 (William 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二、翻译下列词组,注意运用恰当的方法翻译文化意象。
1. break a butterfly on wheel
2.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
3.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4. like a duck to water
5. penny-wise and pound foolish
6. 卧薪尝胆
7. 含玉而生——出身豪门,生于富贵
8. 画蛇添足
9. 红颜多薄命
10. 说曹操,曹操到。
三、试译下列选段。
1. If they could not see the Winter Palace with their own eyes, they could dream about it—as if in the gloaming they saw a breathtaking masterpiece of art as they had never known before—as if there above the horizo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was towering the silhouette of Asian civilization. (V·M·Hugo)
2.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鲁迅《社戏》)4,13,18,34,36,37,38,47,56,57,58,59,60,62,63,64,65,67,69,70,71,73,75,76,77,79,81,92,106, 142,1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