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降E大调夜曲 Op.9 No.2
艺人:邓泰山
唱片公司:普罗之声
肖邦这三首夜曲,作于1830-1832年,出版于1833年,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献给玛丽·普莱耶尔夫人。
简介:
0P.9 三首夜曲,1832 年创作,1833 年,1 月出版,题献给卡米尔· 普莱耶尔夫人。
0P.9 是肖邦最初发表出版的夜曲,因这之前已经有了菲尔德的夜曲,所以肖邦夜曲的问世很自然的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尼克斯说:夜曲表现了如梦一般的甜蜜和欢乐,似夜一样的寂静和安祥。雷斯塔说:有仿效菲尔德的痕迹,似乎过多的加人了胡椒和香料。
op9 No.2 ,降E 大调,回旋曲式
此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为人们喜爱的一首,是经常被演奏倍受欢迎,最具典型而通俗的一首,也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此曲及前一首在创作形式 上都受是此到了菲尔德的影响,如果以作品的成就与曲最具魅力之处,曲调优美、感情纯真,像其后来创作的同类作品相比,此曲不算是优秀。有的评论家说,它不 过是极为平常并带有几分伤感情调的沙龙音乐。然而,是由于这首夜曲的极为平常的魅力,才把众多的一般喜爱者引进了肖邦夜曲的大门,继而又使那些爱好者,登 上了肖邦音乐的殿堂。这首夜曲旋律优美,纯朴如歌,经过几次的装饰以及速度、力度的变化在发展着,有人形容此曲如同花腔女高音般的甜蜜动人的歌声,不间断 的在歌唱着,直至华彩段,最后结束在幸福安祥之中。而左手几乎是以同样的节奏,类同的音型伴奏至曲终。
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夜曲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是最能体现肖邦诗人一面的题材。最初发表的三首夜曲就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夜曲的语源系从拉丁语NOX演变,在罗马时代,有“夜神”之意,其名称可能取自天主教会的“夜祷”。
夜曲是由爱尔兰人菲尔德(John Field, 1782-1837)首创,他所写得夜曲大多是牧歌式的,旋律平静朴实。肖邦提升了夜曲的形式和内涵,把各种情感都融入在了里面,李斯特曾经给予高度评价:“肖邦在所有《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提到肖邦,可能大多数音乐爱好者首先想到的是夜曲。而提到夜曲,也首先想到的是肖邦。
肖邦的音乐是世界性的,他的音乐是皆具通俗性,高雅性和内省性的。以前一些不懂肖邦音乐的人把肖邦形容为娘娘腔、缺乏男子气概、只会在自己屋里写作的作曲家。他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的对肖邦做出评价。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肖邦的音乐。我想,这个趋势在未来也不会有所改变。但作为一个演奏家来说,演奏肖邦的作品永远是最困难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我觉得这种困难可能会越来越大。你也许可以把一首李斯特的练习曲弹得很棒,很辉煌,让人找不到任何的瑕疵,但你可能却弹不好一首肖邦的夜曲。
这三首夜曲,作于1830-1832年,出版于1833年,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献给玛丽·普莱耶尔夫人。
肖邦39年短短的生命,是由无数晶莹耀眼的钢琴珠玉小品所镶缀起来的。他生在19世纪前半叶浪漫思想风起云涌的时代,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的色彩,音乐史一般都将他列入浪漫乐派之列。
夜曲的语源系从拉丁语NOX演变,在罗马时代,有“夜神”之意,其名称可能取自天主教会的“夜祷”。人们只要一提到肖邦夜曲,就会很自然地使人想到爱尔兰人菲尔德(John Field, 1782-1837)。因为菲尔德才是夜曲的始创者,是菲尔德率先将“夜曲”作为钢琴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他在1813年至1835间创作了18首供钢琴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征是低音部以波动的伴奏音形,衬托出右手所弹奏甜美的主题旋律。1814年,菲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成为肖邦创作夜曲的源头。虽然在史料记载上,肖邦在1833年之前并未亲遇菲尔德,但早在1818年肖邦便开始在华沙演奏菲尔德的作品。而到达巴黎之后,肖邦更经常用菲尔德的夜曲作为音乐会曲目或教授学生钢琴的教材。菲尔德一生作有21首夜曲,肖邦也作有21首夜曲,其中明显可见菲尔德的影响。但正如哈涅卡所说:“肖邦拓展和提高了菲尔德形式,溶进戏剧气息,热情,使之更庄丽。菲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态,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而是经过装饰,过于阴郁,具有东方气息。这不是经过温室飘溢出音乐学校的异国情调,也没有非诗性的爱尔兰人所栽培的野花的新鲜气味。”
肖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适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深刻情感。在体型上,肖邦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却成了夜曲的迷人气质。然而,当他的Op.9 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时,却遭到德国著名乐评家列尔斯塔的无情痛击,称肖邦的作品比之菲尔德的夜曲有欠自然,加入了过多的“香料和胡椒”。时至今日,我们除了在音乐史资料中见到菲尔德的乐谱外,他的作品几乎极少在音乐会上出现,而肖邦夜曲的优美旋律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还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也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满足了现代人的胃口吧。
《三首夜曲》3 Nocturnes Op.9 作于1830-1832年,出版于1833年,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献给玛丽•普勒耶夫人,有模仿自菲尔德的迹象,因此人们常把它拿来与菲尔德的作品相比较。
1. 降b小调夜曲 Op.9-1,这首夜曲虽然是肖邦最初发表的,但却是非常优美、情绪丰满的作品。采用甚缓板,6/4拍,三段体式,中段由八度音奏出甜蜜的降D大调旋律。尼尔斯评价:“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那是把黄昏,夜的寂静,以及这产生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 降E大调夜曲 Op.9-2,作于1830-1831年,是肖邦夜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脍炙人口、争议最大的一首,后被改编成小提琴、大提琴、吉他等各种乐器的独奏版本。行板,12/8拍,回旋曲式,行板在左手伴奏下,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华彩咏唱,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哈涅卡认为,此曲应以“纯粹的触键。”这首作品跟菲尔德的《降E大调第九号夜曲》极为相似,德国著名批评家雷斯塔普曾指责道:“虽然不是直接借自菲尔德,却是仿效了他的旋律及伴奏。”对此尼克斯做出反驳:“这批评虽然有合理之处,但是说仿效是不正确的。何况艺术家之受到前辈的形式的刺激而创作时,即使采用了前辈的方法,也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也就是说类似并非特殊现象,只是一般说来都是如此罢了。正如作品的内容,肖邦充分地要求他自己的独创性。他那最初的夜曲中隐现出菲尔德痕迹,但到了以后的同类作品,这些痕迹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3. B大调夜曲 Op.9-3,作于1830-1831年,稍快板,6/8拍,三段体。从速度标记上可以看出,这不是一首梦一般的夜曲,而是具有快活诙谐性格的暗示。第一段优雅而带几分媚态;第二段转为b小调,激烈的戏剧性情绪,有进行曲风格旋律;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后有优美的尾声。尼克斯评价:“典型的沙龙音乐,没有爱怜,在情绪上却充满馨香。”
降E大调夜曲 Op.9 No.2
可以说这首夜曲是音乐爱好者里面是最熟悉不过的了,真挚优美的旋律只要听过一次就不会忘记。肖邦自己也非常喜欢演奏这首夜曲,并且每次演奏的都不一样。在现流传的学生乐谱中,这首夜曲的变奏都不相同,表现了肖邦出众的即兴演奏能力。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首夜曲的主题重复三次,而每次重复肖邦把乐句添加了自身独具特色的装饰经过句,使全曲如一朵鲜花一样,我们先看到花骨朵,然后看到花看了一半,最后整朵花开完,一次比一次更美丽。
有批评家认为肖邦这首夜曲完全是模仿菲尔德夜曲的织体,连旋律都是模仿的。但时间已经证明了一切,肖邦的夜曲流芳百世,而菲尔德的夜曲在现在却基本无人问津。
肖邦是真正的旋律大师与和声大师,他能让最朴实的旋律花枝招展,也能让和声自己歌唱起来。肖邦的每一首乐曲旋律和和声织体都结合的天衣无缝,让我们觉得就只能这样配才是最好的了。像小提琴大师海飞茨改编的夜曲,我们始终觉得不尽如人意,没有钢琴演奏出的效果好。肖邦的音乐只能用钢琴来演奏,而且只能用他所写得调来演奏,肖邦的乐曲是不能转调来演奏的,这样色彩和情感都会发生变化。肖邦对调式色彩极度敏感,每个调在他眼里都代表了不同情感,不同画面色彩。从他的成熟作品开始,肖邦的创作就表现出了空前的完美性,每一首作品就好像花岗石雕塑出来的石像,破坏每一个织体,少一个音符,都会给肖邦作品带来瑕疵。在我看来,没有几个音乐家做到了肖邦这点。
此曲为回旋曲式,主题旋律好似一首歌,沉浸在幸福之中。这首曲子的意境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我不敢在这儿乱加猜测,破坏了乐曲所表达出的感觉,所以只有听者自己感受它的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