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B大调夜曲 Op.9 No.3
艺人:邓泰山
唱片公司:普罗之声
肖邦这三首夜曲,作于1830-1832年,出版于1833年,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献给玛丽·普莱耶尔夫人。
简介:
0P.9 三首夜曲,1832 年创作,1833 年,1 月出版,题献给卡米尔· 普莱耶尔夫人。
0P.9 是肖邦最初发表出版的夜曲,因这之前已经有了菲尔德的夜曲,所以肖邦夜曲的问世很自然的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尼克斯说:夜曲表现了如梦一般的甜蜜和欢乐,似夜一样的寂静和安祥。雷斯塔说:有仿效菲尔德的痕迹,似乎过多的加人了胡椒和香料。
OP9 NO.3,B 大调,三段体式
有的评论家说,这首夜曲没有前两首那样有名。尼克斯说:这是典型沙龙音乐,这里虽然没有怜爱、情绪却是温馨的。此曲和前两首相比,只是韵味的不同,小快板的速度显然不是在描绘夜的宁静缠绵之意,而是表现活泼优美不安之情。
1 、轻快优雅,婉转动人,还具有几分的抚媚和诙谐,调性的变换,装饰音的缠绵,虽然增加了乐曲的色彩,却也表露了肖邦不稳定的心情。
2 、b 小调,急促的速度,激烈的情绪,伴着戏剧性的变化,像似风雨来临紧张又不安。
3 、再现了第一段,虽有压缩也有展开,尤其是结尾前音域拓宽的华彩段是此曲最具魅力之处,曲调优美、感情纯真,像似高贵华丽的宝石在频频闪烁,同时也显示着肖邦开扩的心胸,豪放的气质。
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夜曲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是最能体现肖邦诗人一面的题材。最初发表的三首夜曲就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夜曲的语源系从拉丁语NOX演变,在罗马时代,有“夜神”之意,其名称可能取自天主教会的“夜祷”。
夜曲是由爱尔兰人菲尔德(John Field, 1782-1837)首创,他所写得夜曲大多是牧歌式的,旋律平静朴实。肖邦提升了夜曲的形式和内涵,把各种情感都融入在了里面,李斯特曾经给予高度评价:“肖邦在所有《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提到肖邦,可能大多数音乐爱好者首先想到的是夜曲。而提到夜曲,也首先想到的是肖邦。
肖邦的音乐是世界性的,他的音乐是皆具通俗性,高雅性和内省性的。以前一些不懂肖邦音乐的人把肖邦形容为娘娘腔、缺乏男子气概、只会在自己屋里写作的作曲家。他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的对肖邦做出评价。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肖邦的音乐。我想,这个趋势在未来也不会有所改变。但作为一个演奏家来说,演奏肖邦的作品永远是最困难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我觉得这种困难可能会越来越大。你也许可以把一首李斯特的练习曲弹得很棒,很辉煌,让人找不到任何的瑕疵,但你可能却弹不好一首肖邦的夜曲。
这三首夜曲,作于1830-1832年,出版于1833年,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献给玛丽·普莱耶尔夫人。
肖邦39年短短的生命,是由无数晶莹耀眼的钢琴珠玉小品所镶缀起来的。他生在19世纪前半叶浪漫思想风起云涌的时代,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的色彩,音乐史一般都将他列入浪漫乐派之列。
夜曲的语源系从拉丁语NOX演变,在罗马时代,有“夜神”之意,其名称可能取自天主教会的“夜祷”。人们只要一提到肖邦夜曲,就会很自然地使人想到爱尔兰人菲尔德(John Field, 1782-1837)。因为菲尔德才是夜曲的始创者,是菲尔德率先将“夜曲”作为钢琴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他在1813年至1835间创作了18首供钢琴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征是低音部以波动的伴奏音形,衬托出右手所弹奏甜美的主题旋律。1814年,菲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成为肖邦创作夜曲的源头。虽然在史料记载上,肖邦在1833年之前并未亲遇菲尔德,但早在1818年肖邦便开始在华沙演奏菲尔德的作品。而到达巴黎之后,肖邦更经常用菲尔德的夜曲作为音乐会曲目或教授学生钢琴的教材。菲尔德一生作有21首夜曲,肖邦也作有21首夜曲,其中明显可见菲尔德的影响。但正如哈涅卡所说:“肖邦拓展和提高了菲尔德形式,溶进戏剧气息,热情,使之更庄丽。菲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态,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而是经过装饰,过于阴郁,具有东方气息。这不是经过温室飘溢出音乐学校的异国情调,也没有非诗性的爱尔兰人所栽培的野花的新鲜气味。”
肖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适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深刻情感。在体型上,肖邦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却成了夜曲的迷人气质。然而,当他的Op.9 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时,却遭到德国著名乐评家列尔斯塔的无情痛击,称肖邦的作品比之菲尔德的夜曲有欠自然,加入了过多的“香料和胡椒”。时至今日,我们除了在音乐史资料中见到菲尔德的乐谱外,他的作品几乎极少在音乐会上出现,而肖邦夜曲的优美旋律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还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也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满足了现代人的胃口吧。
《三首夜曲》3 Nocturnes Op.9 作于1830-1832年,出版于1833年,是肖邦最早出版的夜曲,献给玛丽•普勒耶夫人,有模仿自菲尔德的迹象,因此人们常把它拿来与菲尔德的作品相比较。
1. 降b小调夜曲 Op.9-1,这首夜曲虽然是肖邦最初发表的,但却是非常优美、情绪丰满的作品。采用甚缓板,6/4拍,三段体式,中段由八度音奏出甜蜜的降D大调旋律。尼尔斯评价:“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那是把黄昏,夜的寂静,以及这产生的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 降E大调夜曲 Op.9-2,作于1830-1831年,是肖邦夜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脍炙人口、争议最大的一首,后被改编成小提琴、大提琴、吉他等各种乐器的独奏版本。行板,12/8拍,回旋曲式,行板在左手伴奏下,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华彩咏唱,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哈涅卡认为,此曲应以“纯粹的触键。”这首作品跟菲尔德的《降E大调第九号夜曲》极为相似,德国著名批评家雷斯塔普曾指责道:“虽然不是直接借自菲尔德,却是仿效了他的旋律及伴奏。”对此尼克斯做出反驳:“这批评虽然有合理之处,但是说仿效是不正确的。何况艺术家之受到前辈的形式的刺激而创作时,即使采用了前辈的方法,也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也就是说类似并非特殊现象,只是一般说来都是如此罢了。正如作品的内容,肖邦充分地要求他自己的独创性。他那最初的夜曲中隐现出菲尔德痕迹,但到了以后的同类作品,这些痕迹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3. B大调夜曲 Op.9-3,作于1830-1831年,稍快板,6/8拍,三段体。从速度标记上可以看出,这不是一首梦一般的夜曲,而是具有快活诙谐性格的暗示。第一段优雅而带几分媚态;第二段转为b小调,激烈的戏剧性情绪,有进行曲风格旋律;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后有优美的尾声。尼克斯评价:“典型的沙龙音乐,没有爱怜,在情绪上却充满馨香。”
B大调夜曲 Op.9 No.3
这首夜曲也是在梦境里面,但与第一首不同,这首的甜蜜梦幻的,是在追寻一个梦。乐曲开始的半音进行让人感觉思绪在飘絮,就好像是看见美好的恋人的身影,但只是在眼前忽隐忽现,飘忽不定。而自己却努力的想把“她”抓住。(第13小节)
第41小节流离到升F大调,感觉自己与幸福渐渐触手可及,情绪开始出现起伏。
之后重复主题,肖邦做了乐句装饰处理,使人感觉和一起的感觉有所不同。
突然乐曲转为了激烈、如暴风雨般的b小调,仿佛开始穿过被一片乌云所笼罩的意境。
逐渐的,烟消云散,又回到了之前情景中。
经过了一番追寻后,乐曲最后表现自己终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情绪激动。
伴随着幸福感,自己渐渐地消失在美妙的梦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