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的种类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根据分析器所处的位置和适宜刺激来源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人体的表面或接近表面的地方,主要接受来自体外的适宜刺激,反映体外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在这些感觉中,视觉对人的认识作用最大,在人接受的外部信息中,80%~90%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听觉次之。内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肌体的内部,主要接受肌体内部的适宜刺激,反映自身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运动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和肌体觉。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知觉分为不同的种类。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征,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我们根据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征,可以把知觉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它包括对时间的分辨、确认、预测及对持续时间的估计。时间知觉有时并非由固定的刺激引起,也不像光和声音那样有专门的感觉器官,因此在对时间进行知觉时须借助下列的参考系:①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盈亏圆缺、植物的盛衰枯荣、季节的交替变化等);②人体自身的生物节律(人体的体力节律期为23天、情绪节律期为28天、智力节律期为33天);③计时工具(日历、钟表等)。

(2)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位等。空间知觉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缺少空间知觉,人将很难正常生活。但空间知觉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经典实验

奇特的感觉

19世纪末,施特拉顿(Stratton)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设计了一种能将视像倒转180°的眼镜。戴上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颠倒了。开始,他非常不适应这种情境,视觉和触觉、动觉之间发生了矛盾,在空间中的行动发生了困难。如想拿上面的东西,手却伸向下方;想拿左面的东西,手却伸向右方;写字时也不能依靠视觉而只能依靠触觉和记忆。这种异常的体验,还使人感到头痛和恶心。但是过了8天以后,视觉逐渐与触觉、动觉协调起来,他不再感到外部是一个颠倒的世界了,能够比较完善地适应新的空间关系,周围的景象看起来正常了,也能行动自如。但是摘掉眼镜后,又重新经历了适应空间环境的过程。实验表明,对客观世界的空间知觉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是将许多感觉器官所得到的信息,如视觉信息、触觉信息、动觉信息综合分析以后产生的。在空间知觉中,视觉起着主要作用。

(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运动知觉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密切关系。正确估计物体运动的速度,是生产操作、交通航行、体育运动及军事射击等的重要条件。运动知觉包括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知觉系统会对客观事物作出某种最合理、最可能的解释,但在特定条件下,这种解释往往容易产生偏差,就形成了错觉。错觉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往往是由主观或客观因素导致的。

1.错觉的种类

错觉在各种知觉中都有可能发生。常见的错觉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位错觉、形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和时间错觉等。其中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位错觉可统称为几何图形错觉。图3-1列举的就是一些经典的视错觉种类。

img25

图3-1 常见的视错觉举例

(1)缪勒-莱尔(Muller-Lyer illusion)错觉:末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的线段比末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的线段看起来长一些,其实两条线段等长。

(2)艾滨浩斯错觉(Ebbinghause illusion):看起来左边中间的圆比右边中间的圆大一些,但实际上这两个圆的大小相同。

(3)庞佐错觉(Ponzo illusion):中间的四边形是矩形,而不是顶边比底边宽的四边形。

(4)黑灵错觉(Hering illusion):中间两条线是平行的,但看起来是弯的。

(5)菲克错觉(Fick illusion):垂直线段与水平线段等长,但看起来垂直线段比水平线段长。

(6)冯特错觉(Wundt illusion):中间两条线是平行的,但看起来是弯的。

(7)波根多夫错觉(Poggendoff illusion):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除了视错觉,还有听错觉(利用仪器使左边来的声波先进入右耳,会觉得声音是从右边来的)、嗅错觉(把一种气味闻成另一种气味,如把杉木味闻成油漆味)等。上面列举的都是发生在同一感觉通道间的错觉,还有发生在不同感觉通道间的错觉,如形重错觉(例如,一千克铁和一千克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人们用手进行比较时会觉得一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重得多)、视听错觉(看着台上作报告的人会觉得声音是从前边传过来的,闭上眼睛就发现声音是从旁边的扩音器中传来的)等。

2.错觉产生的原因

关于错觉产生的原因虽有多种解释,但迄今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从现象上看,错觉的产生可能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的是对象的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如垂直-水平错觉),有的是对象处于某种背景之中(如太阳错觉)。知觉的情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人却以原先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可能是错觉产生的原因之一。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的经验有关。人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总是受着过去经验的影响。错觉的产生也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例如,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习惯把小的对象看成在大的静止背景中运动,如人、车辆在静止的大地上运动。所以,夜晚观月,也习惯把大片云朵看成是静止的,误以为月亮在云朵后移动。

情绪态度也会使人产生错觉。如时间错觉:焦急企盼、彻夜失眠、百无聊赖、无事可干等都会使人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有所谓“度日如年”、“一日三秋”之感;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或欢乐的活动,会使人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有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之感。再如空间错觉:战败了的士兵由于恐惧而产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错觉等。

错觉也可能是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形重错觉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平常我们接收的视觉信息大大多于肌肉动觉信息,在提一定重量的物体时,我们首先倚重视觉提供的信息,会准备用大一点的力气去提大物,用小一点的力气去提小物,结果便感到原本重量相同的两个物体重量不同,总觉得较小的物体重些。又如,听报告时声源移位的错觉可能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之,产生错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对于各种错觉的产生原因,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错觉现象通常反映了知觉系统对于标准知觉环境的某种特殊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经过长期进化被根植于我们的大脑。可以说,让我们正确地感知周围世界的知觉机制同时也是导致知觉解释发生错误、产生错觉的机制。

研究错觉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错觉现象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识别、利用错觉。如今,错觉现象在艺术设计、建筑装潢、日常着装以及军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