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基本原理

一、情绪的生理特性

伴随情绪、情感的产生,有机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外腺分泌的变化上。例如,人在紧张时,肾上腺活动增强,促进肾上腺分泌增多,引起血糖增加,同时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大脑出现高频率、低振幅的β波(频率为14~30次/秒,振幅为5~20μV),皮肤电阻降低,唾液腺、消化腺分泌及肠胃蠕动减少等。而人在高兴时,肾上腺活动正常,肾上腺分泌适当,呼吸适中,血管舒张,血压下降,皮肤电阻上升,唾液腺、消化腺分泌及肠胃蠕动增加等。这种变化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以呼吸系统为例,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呼吸的频率乃至呼气和吸气的比例都会产生明显变化:悲痛时每分钟呼吸9次,高兴时每分钟呼吸17次,积极动脑筋时每分钟呼吸20次,愤怒时每分钟呼吸40次,恐惧时每分钟呼吸64次。

科技博览

测 谎 仪

在法律界运用较为广泛的测谎仪的设计正是基于情绪与生理之间密不可分这个原理。

测谎,是对谎言的鉴别活动。“测谎”一词,是由“测谎仪”(lie detector)演化而来的。“测谎仪”的英文是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以了解受询问的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而说谎一般会紧张,紧张又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嫌疑人生理的变化来推断其是否说谎,即测谎。但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所以测谎应科学而准确地被称为“多参量心理测试”,“测谎仪”应被称为“多参量心理测试仪”。目前,对测谎仪的使用还是非常谨慎的,因为引起人生理异常变化的原因,未必就是说谎的缘故,并且对于一些经历相当丰富的人来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情绪反应。因此,测谎仪的记录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

二、情绪的维度与极性

(一)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的定义

情绪的维度是指可以从数量上加以衡量的情绪的固有属性。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情绪的极性是指情绪的每种特征的变化幅度。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不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都可分为向、背两个方面,如肯定、否定,满意、不满意,强、弱,紧张、轻松,快乐、不快乐等两极状态。

(二)情绪极性的表现

1.肯定与否定

情绪的两极性有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例如,满意和不满意,快乐和悲哀,热爱和憎恨,兴奋和烦闷,轻快和沉重等。

2.积极与消极

情绪的两极性有积极和消极的性质。积极的情绪与情感,如快乐、热爱、兴奋,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消极的情绪与情感,如由于悲伤而引起的郁闷,能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3.紧张与松弛

情绪的两极性有紧张和松弛的性质。这样的两极性常常在人的活动的紧要关头或关键时刻表现出来。例如,在高考或一次重要的体育竞技性比赛前夕,当事人一般有紧张的情绪体验。但在关键的考试或比赛过后,往往出现紧张的解除和松弛的体验。这也是一种两极性的表现。

4.情绪的两极性有激动和平静的性质

激动的情绪是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体验,如愤怒、狂喜等。这种情绪的产生往往与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起重要作用的事件的出现有关。平静的情绪是与短暂而强烈的情绪相对立的情绪体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处在安静的情绪状态,只有如此,人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5.情绪的两极性有其强度不同的方面

情绪有从弱到强的两极状态。一般来讲,人的任何情绪都有由弱到强的变化等级。如,从轻微的不安到强烈的激动,从愉快、微笑到狂喜,从微愠到暴怒,从担心到恐惧等。情绪的强度取决于引起情绪的事物对人的意义,以及个人的既定目的和动机是否能够实现。

三、情绪表现

(一)言语表情与非言语表情

1.言语表情

言语作为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本身已经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人们还通过言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情绪与情感,这就是言语表情。例如,人们常用语调低沉、缓慢、高低差别不大表示悲怨情绪,用语调高昂、快速、高低差别较大表示喜悦情绪。音调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等所表达的情绪,是言语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

2.非言语表情

非言语表情指的是没有言语的参与,仅通过面部、姿态动作等表达情绪与情感。在生活中,非言语表情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

(1)面部表情是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所组成的模式。例如:愉快时双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悲伤时双眉紧锁、嘴角下拉;轻蔑时嘴角微撇、鼻子耸起、双目斜视等。由于面部表情能最精细地区分出不同性质的情绪,因此它是了解情绪的主要线索(见图9-2)。

(2)姿态表情是表达某种情绪状态的姿态、动作。如我们通常用手舞足蹈表示高兴,咬牙切齿、紧握拳头表示愤怒,顿足捶胸表示悔恨或悲痛,手足无措表示惊慌,身体颤抖表示极度愤怒或恐惧等。其中,手势是一种重要的姿态表情,它协同或补充表达言语内容的情绪信息。手势表情是后天习得的,由于社会文化、传统习惯的影响,它往往具有民族或团体的差异。

img83

图9-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和姿态表情均由随意运动所支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随意控制。姿态表情虽不像面部表情那样能细微地表达各种情绪,但它能与面部表情一起表露情绪信息,人在有意地控制面部表情时,身体姿态却常常泄露真情。

(二)表情表现具有先天遗传共性

1.表情表现具有先天遗传模式

人类是否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情绪反应?达尔文最先对这一问题作了肯定回答。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对人和动物的表情问题作了详细的描述和比较研究。他指出,人和动物的表情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根源。人类的原始表情与动物一样,这些表情动作通过遗传而得以延续、保留下来。

(1)先天盲婴的自发表情反应与正常婴儿相一致。那些先天性的盲婴,也能够用与正常婴儿一样的面部表情来表达欢乐、悲哀和厌恶等情绪,并不因为看不见别人的表情而“学不会”这些表情。

(2)婴儿具有非习得性的情绪反应,如刚出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等。有人指出,无须预先学习,婴儿就会对巨大的声响表现出恐惧。他们看上去对于特定的刺激具有“预置”的情绪反应,从而适应各种环境。

(3)婴儿还具有与生俱来的解释他人面部表情的能力。有人在一个情绪实验中发现,4~6个月大的婴儿产生了习惯化反应,即对于重复呈现的成人表情的兴趣有所降低,而这些成人表情都选自惊奇、害怕和愤怒等单一情绪的表达。当婴儿对上述某种成人情绪产生了习惯化反应后,如果实验者再呈现一张不同的情绪照片,那么他们又会重新表现出兴趣。这说明惊奇、害怕和愤怒等表情在他们眼中是不同的,尽管他们还是那么小。上述实验的结果意味着他们不仅能够具有一定的识别成人单一情绪表情的能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这些表情的“含义”。

2.人类的表情具有普遍性

达尔文曾跟随英国皇家海军环游世界,在南洋诸岛部落中,观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种族的人,发现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各种族间是一致的。如喜、怒、哀、乐等原始表情具有全人类性。外国人的表情不是“外国语”,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

1972年,埃克曼(Ekman)将表现出高兴、惊奇、生气、厌恶、恐惧、悲伤和轻蔑的表情拍摄下来(见图9-3),然后把照片给5种不同文化背景(美国、巴西、智利、阿根廷、日本)的人们观看,发现他们都能很容易地指出每种表情所代表的情绪。即使是从未接触过西方文化的部落成员(霍尔族、丹尼族),也都能够识别上述7种表情照片所代表的情绪。由此,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面部表情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

img84

图9-3 表情的判断

(三)表情的文化特性

人类的基本情绪具有先天遗传性,但其表露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复杂情绪的表露更是如此。一些形式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表情,对于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的,即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表情具有一致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表情具有差异性。例如,同一个姿势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时会具有不同的意义:将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姿势在北美洲的意思是“一切顺利”或“很好”,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意思是“你一钱不值”,而在意大利南部的意思是“你像头蠢驴”。欧洲和美国人习惯用亲吻、拥抱表示亲切的情感,而东方人则不太能够接受这种方式,而以微笑、握手、拍肩等方式表示亲切的情感。另外,社会文化使人的表情变得丰富而复杂。所以,表情是需要学习的。

四、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与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情绪的适应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生存适应和社会适应。生存适应是指通过情绪来调动身心能量以应对外界的危险和表达自己的基本需要,这是有机体生命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如遇到危险时人就警觉,孩子饿了就哭等。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运用情绪情感来表达自己的社会需要和参与社会交往。如通过愉快表示处境良好,通过痛苦表示处境困难,用微笑表示友好,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等。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二)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如热爱科学、向往美好、抑恶扬善,会构成一个人整体发奋向上的行为特征,而那种灰暗的情绪体验,则使人萎靡不振,甚至丧失奋斗的动力。

(三)组织功能

情绪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苏联心理学家基赫尼洛夫认为协调思维活动的各种本质因素正是同情绪相联系,保证了思维活动的重新调整、修正,避免刻板性和更替现存的定式。实践也证实心情愉快时思路格外灵敏,而心情沮丧时思路变得迟钝、混乱。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行为上。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其行为比较平和,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们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有时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信号功能

情绪与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心灵的信号,在许多场合,只能通过表情来传递信息,如用微笑表示赞赏,用点头表示默认等。表情也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手势、语调等能使语言信息表达得更加明确。一项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是靠言语传递的。

五、情绪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的躯体反应理论

早在1884年和1885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Lange)就先后提出了相似的情绪理论。后来被人统称为詹姆士-兰格的躯体反应理论。

人们习惯地认为,因为伤心而流泪,因为恐惧而发抖。但是,詹姆士争辩说,这个顺序是相反的——人的感受晚于他的躯体反应。兰格则更加鲜明地提出,情绪是一种内脏的反应。他们都认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受,先有机体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反应过程如图9-4所示。

img85

图9-4 詹姆士-兰格的躯体反应理论示意图

詹姆士-兰格理论重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密切关系,但片面地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这种最早的情绪理论引起了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长期争论,促进了情绪理论的发展。

(二)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

坎农最先对詹姆士-兰格的躯体反应理论提出一系列质疑,并通过实验证实内脏反应与情绪的产生无关。坎农指出,情绪的产生要求大脑在输入刺激和输出反应中起作用:来自丘脑的信号,到达皮层的某一位置时会产生情绪感受,而到达另一位置时则会引起情绪的表达。反应过程如图9-5所示。

img86

图9-5 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示意图

巴德通过研究得出了与坎农相似的结论:内脏反应不是情绪反应的关键。相反,一个情绪唤醒刺激,会同时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躯体的唤起;另一种是通过皮层获得情绪的主观感受。

坎农和巴德的上述观点后来被统称为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当丘脑过程被唤起时,情绪的特殊性质就附加于简单的感觉之上。外界刺激导致感官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大脑对这些神经冲动进行信息加工后,会同时激发两种反应的产生:一种是激发自主的肌肉活动(唤醒和行动);另一种是产生情绪体验。在肌肉活动与情绪体验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重视情绪的中枢生理机制的作用,相对于詹姆士-兰格的躯体反应理论来说前进了一大步,但它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的作用以及外周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意义,因而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沙赫特-辛格的认知评价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S.Schachter &J.Sing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认知评价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情绪理论之一。

沙赫特-辛格的认知评价理论(见图9-6)的基本观点是: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的普遍唤醒。人通过对环境线索的认知加工进而对这些被唤醒的机体状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类。情绪状态实际上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皮层将外界环境信息、内部生理变化信息,以及经验、情境的认知信息整合起来,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

img87

图9-6 沙赫特-辛格的认知评价理论示意图

经典实验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

1.实验背景

长久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就情绪产生究竟受生理因素的影响还是受认知活动或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着探讨。1884年,詹姆士和兰格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后来,坎农和巴德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评价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的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而以伊扎德为代表的研究者们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任何一种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也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的。

2.实验过程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的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步: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这是为了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实验者对三组被试作了三种不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药物可能引起的反应。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药物后将产生心悸、手抖、脸发烧等反应,这些是注射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将产生双脚麻木、发痒和头痛等现象,这与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完全不同;告诉第三组被试,药物是温和无害的,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即不告知这组被试肾上腺素的效果。这个步骤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第三步:将每组被试各分成两部分,并让两部分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中。在一个实验情境中被试能看到一些滑稽表演,是一个愉快的情境;而在另一个实验情境中,强迫被试回答烦琐的问题,并强加指责,是惹人发怒的情境。这个步骤是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3.实验结果

在情绪的产生中,生理唤醒和环境都有影响,但认知过程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皮层将环境、生理和认知信息整合起来后,产生了一定的情绪。

据此,沙赫特和辛格推论情绪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