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该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Homans)在1958年提出。在他的《做为交换的社会行为》(1958)和《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等著作中,霍曼斯提出了社会交换的思想,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几乎与霍曼斯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逖鲍特和凯利(Thibaut & Kelly)、布劳(Blau)等人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交换的问题,在《群体的社会心理学》(Thibaut & Kelly 1959)、《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Blau)等著作中,他们也深入地分析了社会交换的心理学含义。并从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1) 功利主义经济学

    这种思想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在他们看来,惟利是图是人的一般人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是人的本性。

    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霍曼斯认为,这种对人的行为的经济学解释可以在修改后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因此,他便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并把它们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

? 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担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 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 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 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 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2)  行为主义心理学

    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注意观点也给了霍曼斯一定的启发。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受行为主义的影响,霍曼斯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行为主义的这些命题包括:

? 在任何情境中,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 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 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霍曼斯把行为主义的这些原则和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观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路,这个理论被许多行为科学研究者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