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雷雨》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三十年前,无锡周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看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和她生了两个儿子。第二个儿子生下来才三天,周朴园为了赶着和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结婚,将侍萍赶了出去,随她一同走的还有刚出生、病得奄奄一息的孩子。侍萍走投无路,跳河自杀,却又被人救起。由于没死成,她的母亲被活活气死。从此,她流落他乡,辗转坎坷,最后带着儿子嫁给鲁贵,生下女儿四凤,儿子取名鲁大海。
三十年后,周鲁两家先后搬到北方某城中。侍萍在外地做工,鲁贵在周家做总管,后来把女儿四凤也介绍到周公馆做女佣,鲁大海在周朴园的矿上当矿工。
周朴园那个有钱有门第的太太死后,又娶蘩漪为妻,并生儿子周冲。他的长子周萍就是侍萍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他只比继母蘩漪小六七岁。
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蘩漪嫁给冷酷、专横、自私的周朴园后,精神极度压抑。病态的她爱上了软弱的周萍,他们的幽会和疯狂的情感被佣人鲁贵发现了。这之后,由于惧怕父亲,也由于已厌倦了与继母的这段不正常的关系,周萍开始逃避,他与美丽单纯的四凤偷偷相好。这瞒不过蘩漪,她是将她与周萍的一段恋情视为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中唯一一棵救命稻草的,她怎肯放手!
蘩漪的儿子周冲是个单纯开朗的大男孩。这天他告诉母亲他喜欢四凤,想从自己的学费中分一半供四凤读书。这使蘩漪感到事情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故事开始的时候,蘩漪正请了刚从外地回来的四凤的母亲来公馆,暗示她将四凤带走。一向要强的侍萍也不愿女儿给人帮佣,因此爽快地答应了。然而无意间她发现这周公馆的环境布置似曾相识。正当此时,周朴园进来了,他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满怀追恋地向她打听当年那梅家姑娘的坟址,说想要替她修坟。当他终于明白眼前的老妇人就是他以为早死了的侍萍时,他一改念念在心、一往情深的语调,厉声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伤痛万分的侍萍则只能将这一切归之于命运。周朴园给侍萍开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希望两家再不要有任何瓜葛,侍萍却拒绝了。她向周朴园提出的惟一要求是见一见她的儿子周萍。
鲁大海代表矿上的罢工工人来找周朴园谈判,周却使阴谋将罢工破坏,并把大海开除。大海痛斥周朴园的罪恶行径,周萍上去打了大海两耳光。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骨肉相残,侍萍大放悲声。
周萍想离开家到矿上去,四凤要他把自己带走。侍萍坚决不让四凤与周萍在一起,然而四凤却哭着告诉母亲,她已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闻说如遭雷击。
正当侍萍准备自己承担罪孽,让四凤与周萍走时,蘩漪来了。她为了阻止周萍与四凤走,将所有的人唤来。周朴园以为三十年前的事已泄漏,遂当着众人的面告诉周萍,眼前的老妇人——四凤的母亲,就是他的亲生母亲。受不了这么强烈的刺激,四凤跑出去触电自杀,周冲去拉她时也被电死。这时书房内一声枪响——周萍也开枪自杀了。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省潜江县,出生于天津。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1925年参加南开新剧团,先后演出过《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剧,也曾改编并参加演出了《财狂》、《争强》等剧,舞台实践又给他的戏剧创作增添了丰富的经验。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期间他通读了英文版《易卜生全集》,还学习了更多的西欧古典戏剧与现代剧作。1933年,曹禺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发表在1934年《文学季刊》上,1935年公演后受到热烈欢迎。1936年又创作了《日出》,由此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之后,他还创作了话剧《原野》和《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历任北京人艺院长、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
剧作家曹禺从1929年开始酝酿人物、构思剧本,到1933年最终完成了《雷雨》的创作,次年发表。前后用了五年时间。虽然它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首先,戏剧即冲突。《雷雨》的冲突设置在其自身的特色中起承转合达到极致。《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其次,《雷雨》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
《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一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味。
《雷雨》通过描写周、鲁两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露了人性的多个角度。无论是哪个角色,都有着其可悲可恨可叹的一面。
注:由于作品中有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的斗争,以及以资本阶级家庭为背景构建了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所以经常被人误解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这不是曹禺先生的本意,请大家深刻解读。
曹禺出生于一个封建的官宦家庭。他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最艰难的年代。他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社会黑暗面。后来又受五四运动启蒙思想的影响,从他的心底就萌生了对旧式家庭、封建伦理等不合理现象的抵触和反抗。他在中学时期就加入一些进步的文艺团队,初步接触了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人群和同志。
后来,他到北京读大学之后,进一步受到进步青年的影响,并切实地投入到了具体的行动中。当时,他与同学们深入工人和群众之间,了解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呼声。其时,日本政府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使本就残破的国度更陷于深渊之中。这使曹禺看到了改变祖国的迫切。受当时启蒙社会风潮影响至深的他,自然将唤起民众的觉醒放了第一位。于是,他心里更加快了自己剧作的酝酿。他自己就曾说过,《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男主角周萍,周家的大少爷,周朴园与侍萍的第一个儿子, “周萍”是寄生在周家这潭水面上的“浮萍草”,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周家感到压抑,和自己的后母发生感情。然而,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极力渴望的东西,他渴望四凤的单纯与活力,又不敢面对蘩漪,他想逃避问题,带着四凤离开周家。他胆小懦弱,像浮萍一般四处游离,最终面对着残忍的现实,他选择了彻底的逃避——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只有这样为自己解脱。(这种悲剧性的方式也很符合人物的个性。)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性格“最雷雨”的人物,周家是一潭死水,蘩漪便在这死水上搅起涟漪。这涟漪让浮萍乱了阵脚。她敢爱敢恨,努力争取独立与自由,向那个病态的时代挑战。然而她只是涟漪,改变不了“死水”,也不为“死水”所容忍。
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但是,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由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最终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周朴园:55岁,某矿业公司的董事长,年轻时曾有一位女仆情人梅侍萍,在家庭压力下抛弃她另娶。
周公馆的“最高统治者”是周朴园,《雷雨》中“呼风唤雨”的企业家。“雷雨”的诱因也可以说是在他的压迫下反抗的挣扎。“朴园”,安静质朴的家园,那是他理想中的周家,他以为周家是这副模样,因为他没有一丝亲情的温暖,他把所有人压抑在一潭死水般的家里,用 “安静质朴”掩饰冰冷压抑。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出场时55岁。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使周朴园有意识地将他的那段记忆抹去了,甚至对其有某种敌对情绪,令他放弃了侍萍,放弃了与社会对抗,从此踏上了归顺之路。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是个内心较深沉的人,他有着当时社会中资本家都有的一面:阴险,狡诈,虚伪。由鲁大海对于他的控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
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心理已经成为人伦亲情淡漠,情感扭曲的了。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睛平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
鲁四凤:18岁,鲁贵和侍萍的独女,周萍、鲁大海同母异父的妹妹,在周家当女仆时,在不知情下与周萍相恋并怀孕。
她是《雷雨》的女主角, “四凤”,好似一只凤凰,她天真单纯、青春活力,给周萍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她爱的人为她编织了一个温暖美丽的梦,同时又给了她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诺言,让她活在幸福的错觉中。她的纯真,她的天真烂漫,和她美丽的梦想,都在那个雷雨夜,被摔的粉碎。她付出了爱的代价。宿命让他们邂逅,宿命让他们永别。好似凤凰,燃烧是一场轰轰烈烈,终究还是幻灭。
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两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她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冲击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丧钟就已经鸣起。四凤只是因为和周萍相恋,不料却卷入一场风波。她本是个有着青春与活力的人,然而一连串的打击却使她的命运变得坎坷多难,最终触电身亡。
周冲:17岁,周朴园和蘩漪的独子,学生,喜欢四凤。
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周冲恐怕是《雷雨》中最无辜的角色,他和他的名字一样鲜活,富有生机活力。他和四凤同样单纯清澈,看上去他只是一个孩子,没有周萍的成熟,没有周朴园的罪恶,有的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思想,憨厚,对未来充满热情,带着一身“冲”劲幻想着未来。在故事最后,他义无反顾地“冲”出去想要救四凤,却同样触电死亡。
鲁大海:27岁,周朴园和侍萍的次子,随母亲生活,矿业公司的工人,工运领袖。
鲁大海,同样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雷雨,他有思想,有行动,和自己的继父(鲁贵)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对资产阶级有着大海一样波澜壮阔的恨,像大海一样粗狂直爽,永不妥协,他厌恶资本家,所以他才会直面周朴园,尽数他的罪恶,并且说话直接坦诚,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言语中读出他的正义感。他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
鲁侍萍:47岁,女仆,原姓梅,周朴园的旧情人。三十多年前和周朴园生下周萍,第二年生下鲁大海三天后被周家赶出门,跳河获救,嫁给周家的仆人鲁贵,生下女儿四凤。
四凤的母亲是侍萍,一个沉默坚强的女人,她是那个时代最普通的底层妇女,默默忍受着她艰难的命运。蘩漪说过她的名字“有点丫头气”,她本身周家的侍女,也注定一生都逃不开周家,从自己到女儿,一直在侍候周家人。
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
鲁贵:48岁,周家仆人,侍萍的丈夫,四凤的亲生父亲。
鲁贵是资产阶级常见的小人物,他见钱眼开,巴望女儿找一个有钱人的奸恶嘴脸在他的言语中尽显无疑。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不平等的社会里,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周朴园的专制、冷酷和伪善;周冲的热情和单纯;以及蘩漪对爱情的深挚乃至略显变态的执着;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软弱的周萍;被侮辱的被捉弄的悲苦的鲁妈……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最后,有错的、有罪的,无错的、无辜的人,竟然一起走向了毁灭。
《雷雨》是彻底的一个悲剧。它讲述了资产阶级周家和城市平民鲁家两个家庭纠结复杂的悲剧故事。一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二是以鲁妈为代表的城市平民不能把握自己命运、被别人所操控的悲惨境遇。而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联系,更是突出、生动地反映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之间的矛盾。
综上,作者怀着被压抑的愤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着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3]
《雷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人物塑造上
《雷雨》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周萍的虚伪、自私、怯懦;周冲的天真、单纯;鲁妈的坚忍、高尚;四凤的淳朴、善良;鲁大海的爱憎分明、立场坚定;鲁贵的猥琐、无耻,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以下主要分析周朴园和繁漪这两个人物。
周朴园是一位出生于封建大家庭的资本家,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在家里他是一家之主,在社会上他是煤矿的董事长,是一个“体面”的人。然而在这体面下隐藏的是伪善、庸俗、专横、冷酷和卑劣。30年前,他爱上了家仆之女侍萍,并同居两年多,生了两个孩子。可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周家在大年三十晚上把侍萍赶出了家门!侍萍投河给他带来了良心上的不安。因此,尽管他从南到北多次搬家,却仍然保留着侍萍曾用过的家具、保留着侍萍夏天总爱关窗户的习惯;30年来,他牢牢地记得侍萍的生日,他对侍萍可谓情深意笃。然而,30年后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侍萍会威胁到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因此,他“严厉地”质问侍萍:“你来干什么?”只这一问,其伪善的面目就昭然若揭了。他对妻儿的专横在逼着繁漪吃药的那场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自己的劝说和威胁不起作用的时候,他竟然要大儿子周萍跪下来劝繁漪喝药,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另外,他为了发财,在包修江桥时,故意制造江堤出险,淹死三千多民工;为了榨取高额利润,对罢工运动进行血腥镇压,同时用金钱收买工人代表,诱使工人复工,其卑劣、冷酷、毫无人性的一面在此得到进一步的揭示。
蘩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系列中,少有的、最富有个性特征的文学形象之一。她出生于旧式家庭,但受过一点新式教育。她外表文弱沉静,内心却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具有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反抗精神。她嫁到周家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她追求自由、幸福和爱情,而周朴园这个专制蛮横的家庭暴君是不可能给她这一切的。因此,当周萍流露出对父亲的不满并向她示爱时,她就什么也不顾了,把自己的性命、名誉全部交给他。当发现周萍移情别恋。爱上四凤,并准备摆脱自己时,繁漪用尽了她能想到的一切办法,对周萍进行胁迫、劝诱、恳求、攻击。当这一切努力成空之后,她果断地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对周萍、对周家进行报复:她跟踪周萍,当周萍在鲁家与四凤幽会时,她把窗户从外面扣上,堵住周萍去的路,想借用鲁大海的手给周萍一点教训;她又利用儿子周冲对四凤的爱情,企图挑起他与周萍决斗;最后她破釜沉舟,采用玉石俱焚的办法,当着周鲁两家人的面宣布了自己和周萍之间的乱伦关系,在彻底暴露周家丑恶面目时,自己也走向了毁灭。
结构安排上
《雷雨》以一天的时间(从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后者只占全剧的一小部分),把周鲁两家及其他的成员之间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条不紊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可见作者驾驭戏剧结构的功底之深。
曹禺非常善于选择最好的时机,利用戏剧冲突来组织戏剧结构。例如第二幕中为了让周朴园和侍萍相认.作者把一切人都支走了,就连把侍萍找来的繁漪也被周朴园给逼到楼上去了,这就为周朴园和侍萍的相认创造了条件?而他们的相认,又把全剧的矛盾冲突引向一个新的高潮。侍萍在拒绝周朴园想以钱来弥补他的罪过之后,提出要见见“我的萍儿”,周朴园以不准当场认子为条件答应了她这一要求。观众自然都急着想看看这一出母子重逢的戏,然而作者没有马上写他们见面,反而先让鲁大海上场了。这就造成了父子、兄弟相见的一幕。而且让侍萍亲眼看到打她儿子鲁大海的正是她思念了30年的儿子周萍!这是何等残酷的现实。由这一场戏又引发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周朴园决定辞退鲁贵和四凤。周萍打了四凤的哥哥,鲁贵和四凤又被辞退,他决定当晚去四凤家找她,他“有许多话”向四凤说,并当着繁漪的面承认自己爱四凤。蘩漪警告他说:“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周萍说自己已经打算好了。她说:“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这充满暗示性的话,既是实指天气,又暗示着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和这即将到来的风暴一样可怕。可以说周朴园和侍萍相认一场戏,不但把30年前的“过去的戏”和“现在的戏”巧妙地交织起来,还共同把“未来的戏”推向新的高潮。
曹禺不仅在大的方面很注意前后的起承转合,即使在细节上也很注意前后照应。许多看起来似乎是漫不经心,信手写的,实则包含着作者的良苦用心在内。这漫不经心的一笔.很可能就会引出一个意想不到的严重的后果。如第二幕中,蘩漪为了把鲁贵支开,以便和侍萍商量把四凤带走的事,就叫鲁贵回完话后,“出去叫一个电灯匠来。刚才我听说花园藤萝架上的旧电线落下来了,走电,叫他赶快收拾一下,不要电了人”。这看似随意的借口,却铺下直接导致了四凤、周冲触电死亡的伏笔?
语言方面上
《雷雨》的语言不仅凝练.富于动作性,而且很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这从剧作里人物对话上,以及舞台提示和人物出场的介绍上展现出来。《雷雨》的人物对话,表面看起来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但是随处都带着鲜明的性格特征,是真正个性化的语言。周朴园是一家之长,他对家人的话一般都是肯定、短促,充满着命令的口吻。以他对妻子和家人的话为例:“你应当再到楼上去。”“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榜样。”“我以为你这次说话说得太多了。”“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每句话都不算长,但却充满了“应当”和“我以为”一类的词句,非常符合他那种对家人专横、说一不二的封建家长性格。
另外如第一幕中,四凤劝繁漪吃药的一段对白:
蘩漪:谁说我要吃药?
四凤:是老爷吩咐的。
蘩漪:我并没有请医生,哪里来的药?
四凤:老爷说您犯的是肝病,今天早上想起从前您吃过老方子,就叫抓一副给您煎上。
四凤的两句回答,一句一个老爷,一口一个您,非常符合侍女的身份。而接下来繁漪的一句双关语“苦得很”,“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既表明了她心中难以忍受的痛苦,而在下人面前又不失太太的身份,处理得非常巧妙。
《美术教育研究》期刊在书评中指出:四幕话剧《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剧作,得到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喜爱,焕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笔者从当代视角,在强烈的戏剧氛围、激烈的戏剧冲突、深刻的主题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其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