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乳名:和儿,学名:寿昌,笔名:田汉、陈瑜、伯鸿、汉儿倚声、首甲、绍伯、漱人、陈哲生、明高、嘉陵、张坤等。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
田汉,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1968年,田汉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被迫害死于狱中。
田汉的家乡长沙县是湘戏、影子戏盛行的地方。田汉从五六岁时起,就经常骑在叔叔们肩上,赶十几二十里地去看庙台戏,他每次看戏回家。参加学生军后,当时军人看戏不要钱,他便时常到“三尊炮”去看京戏,在这种四处可学的气氛和四处爱学的精神下,田汉初步掌握了戏曲艺术的形式,懂得了一些舞台处理方式。而此时传统的折子戏《三娘教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根据这部戏改写产生了他的处女作《新教子》。剧本发表在当时的《长沙日报》上,而田汉这年只有13岁。
1929年,田汉率南国社到南京晓庄公演。受到校长陶行知和师范院校学生、农友的热烈欢迎。会上,陶行知发表了极富感情极为生动的欢迎词:“今天我是以‘田汉’的身份欢迎田汉。晓庄是农民的学校,农民是晓庄师生的好朋友,我们的教育是为种田汉而办的教育……所以我是以‘种田汉’代表的资格在这儿欢迎田汉。”
田汉则用同样风趣的语言说道:“陶先生说,他是以‘田汉’的资格欢迎田汉,实不敢当。其实我是一个假‘田汉’能够受到陶先生这个真田汉的欢迎,实在感到荣幸,我们一定要向真田汉学习。”
田汉根据《白蛇传》改编的《金钵记》发表后,获得一片赞扬声。这时,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戴不凡写了篇文章,对此戏提出批评意见。许多人看了哑然失笑,但田汉拍案而起--不是发怒,而是高兴地敲打桌子。他连连称赞说:“写得好,有胆略,有才华!”并积极打听戴不凡其人,还向有关方面推荐他,终于使戴不凡得以发挥自己的才干,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剧本创作
剧集 | 剧本 | |||
---|---|---|---|---|
黎明之前 | 自主构思剧本 | 同名小说改编剧本 | 电影剧本 | |
咖啡店之一夜 | 最后的胜利 | 芦沟桥 | 卡门 | 艳翠亲王 |
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 | 秋声赋 | 不拿枪的敌人 | 田汉戏曲集 | 到民间去 |
回春之曲 | 丽人行 | 扬子江的暴风雨 | 复活 | 断笛余音 |
田汉选集 | 名优之死 | 关汉卿 | 阿Q正传 | 湖边春梦 |
月光曲 | 文成公主 | 胜利进行曲 | ||
再会吧,香港(又名:风雨归舟),与洪深、夏衍合著 | 风云儿女 |
戏曲作品
京剧 | 新歌剧 | 戏曲合集 | |
新雁门关 | 金钵记 | 江汉渔歌 | 田汉戏曲集 |
武松与潘金莲 | 情探 | 新平剧 | 田汉戏曲选 |
白蛇传 | 西厢记 | 岳飞 | |
谢瑶环 |
其余作品
理论集 | 书信集 | 散文集 | 回忆录 | |
文学概论 | 抗战与戏剧 | 三叶草 | 田汉散文集 | 影事追怀录 |
爱尔兰近代剧概论 | 文艺论集 | 日记合集 | 银色的梦 | 南国社史略 |
南国的戏剧 | 田汉论创作 | 蔷薇之路 | 续银色的梦 |
田汉早期的剧作主要在于宣扬个性,彰显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他早期的作品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并随着创作历程的推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又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寻,这一主题也贯穿在田汉所有剧作中,其中尤以《咖啡店之一夜》和《名优之死》为最。《咖啡店之一夜》通过盐商之子李乾卿对纯真爱情的背叛与亵渎,揭示了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市侩的丑恶嘴脸,又通过白秋英与林泽奇的觉醒,体现了作者“由颓废向奋斗之曙光”的理想。《名优之死》通过刘振声与强大的邪恶势力的斗争,更让人感到振奋鼓舞。而到了30年代,田汉已经完全接纳了马列主义思想,他的立场又开始逐渐转向贫苦的工农一边,于是他的的剧作也开始着力宣扬民众反抗压迫求、寻求解放的斗争精神,如独幕话剧《梅雨》,这类作品主要描写工人的生活与斗争,描绘他们生活苦难,同时借此歌颂和赞扬他们的反抗压迫剥削的精神。同时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田汉开始响应时代的号召创作出了一批旨在宣扬抗战的戏剧,这类作品宣扬和表现抗日爱国的精神,鼓励人们前往最前线为国家流血斗争,这类剧作中的杰出代表有如《回春之曲》,作者以诗意盎然、优美动人的语言书写了爱国华侨高维汉与梅娘抗日救国的爱情故事,以满含深情的笔调赞美着抗日青年人的爱国热情。
田汉戏剧最明显的特征即表现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高度融合。田汉明确指出其处女作《梵峨嶙与蔷薇》是“通过现实主义熔炉的新浪漫主义剧”,而其往后的作品也多沿着这一思路创作,如三十年代的《回春之曲》和四十年代的《丽人行》等都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相辉映的优秀作品。田汉戏剧的浪漫主义与同时代的浪漫主义又有着更为主流的表现,如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相比,虽有不少的共同之处,但比起后者的热烈、豪放来,田汉的浪漫更显出一种温馨、轻柔的韵致。他塑造人物往往不重细腻的描写,而着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发。他的作品状绘时代、勾勒人物,追求精神气质的凸显,而不在具体细节上细心雕琢。他的剧本结构也不以严谨取胜,而以气势见长,不论题材大小、人物多寡,皆能形成“广厦高阁”的壮阔情势。同时在语言方面,他善于运用诗的语言为人物性格的深化、为情节冲突的进展设置独特的意境。
与当时的剧本创作者相比,田汉又不同于他人的,在作品中不动声色地状绘人生,他往往在剧作里着意地凸显当时国难深重的时代氛围。如《母性之光》中对于社会的声讨:“是这个罪恶的社会毁掉了孩子的生命”而大声疾呼地号召:“要努力奋斗,打倒吃人的大魔王!”;《三个摩登女性》里义正辞严地呼吁:“救亡图存,这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责任,你们拍影戏的,也应该出把力才对,不要再麻痹观众,也麻痹自己了!”;《风云儿女》里面对日寇的枪炮,群情激愤,同仇敌忾,拿起匕首、枪支、铁耙、铁锨、铁镐、斧头、砍刀,高举火把,怒吼着“民族万岁!”的民众……应该说,田汉的戏剧是激情的,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与中华民族的心声。戏外的激情也使戏剧内人物往往与作者自我融为一体。开始的《到民间去》,剧中描写的一群热情的青年知识分子中,无疑都显现着田汉的身影,突出显示了田汉个人憎恶封建军阀统治,同情饥寒交迫的民众,强烈要求改变现实的一腔热血。而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能从中发现作者田汉的人格特质。另一部作品《三个摩登女性》中的周淑贞,不仅正直善良,而且刚强自立、正气凛然。她在酒宴上一反原来的羞怯,慷慨激昂地一番演说也已经分不出淑贞与作者的区别了。
夏衍:“田汉同志走过来的道路是曲折而坎坷的,但是他对国家民族,对文学艺术所作出的贡献却是灿如金玉,不可磨灭的。”
夏衍:“田汉是现代的关汉卿,我私下把他叫做中国的‘戏剧魂’。”
苏叔阳:“田汉是在“五四”运动中产生的一位文化巨人。”
黄仁宇:“为什么田汉会值得这么多环境背景不同的人敬爱?因为他给人们带来乐观自信和希望。他的赎身洗罪,不待神力,也不待将来,用不着内向。他的人生,就是一座大舞台,到最后总结的时候,台上台下都参加了一项群众运动,立即得到心灵的解放。”
赵晋华:“田汉一生不懂政治,他有追求、有信仰,但胸无城府,口无遮拦,终其一生只是个戏剧家。”
田申:“我父亲这个人,成也在他太重情,败也在他太重情。”
曹禺:“田汉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话剧发展史。他对中国话剧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第一, 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第二,他在中国话剧史上,是一位具有开拓性的剧作家和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缔造者。”
宋宝珍:“他的性格如火,他不会见风使舵,不会说假话,他在事业上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因此,凡事认真,忧心如焚,嫉恶如仇。”
田汉作为我国戏剧领域的改革者对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早在1927年,田汉创办了南国社,为我国现代戏剧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戏剧人才,同时田汉领导的南国社也创作了大批优秀的戏剧作品作品,如田汉本身所创作的《灵光》、《湖上的悲剧》和《苏州夜话》等,这些戏剧极大的丰富了20世纪20年代的戏剧文学,同时增强了戏剧在当时的文艺影响。同时田汉是我国戏曲事业的最早也是贡献最大的改革者之一,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戏曲的“三改理论”,在此理论下田汉领导同时也亲身整理改编了我国的传统戏曲剧目,其中他亲自考察的京剧剧目就达900多个,他为这些剧目书写了许多精辟精彩的分析指导,为戏曲改良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田汉也是我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翠艳亲王》写于1925年,是我国最早的电影剧本之一。同时他为我国的电影创作了许多先例,如为电影插入大量音乐作为插曲和片头曲片尾曲,田汉为这些曲子写词,其中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了我国国歌,被代代传唱,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1930年田汉领导发起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职务,领导和推动了工人剧运的发展。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准备了条件,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同时由他创作歌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广泛传唱于抗日战争时期,鼓舞了抗战士兵,后来该曲也成为了我国国歌,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