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镇历史渊源

一、从拄杖沟说起

古井的历史应从春秋战国时说起。据古《亳州志》记载:春秋末期,在亳州城西北三十里减家店附近,太上老君(道家祖师李耳,又名聃)曾在此以杖划地成沟,后名“拄杖沟”。“拄杖沟”系太上老君仙杖所划,地涌仙泉。故减店之水能酿名酒。

这看来是个传说,但绝非空穴来风。今古井镇南有一条河,叫小洪河,据说这条河在古代就叫“拄杖沟“,后来叫泓水。“泓”是什么意思呢?《辞源》释泓,(1)水深貌,(2)清澈貌,(3)古水名。清水一道或一片叫一泓,如一泓清泉,一泓清水。泓水(洪河)上游发源于河南省柘城县西,流入亳境,从亳城西郊注入涡河。春秋时期,楚宋之间著名的“泓水之战”就发生在今亳州境内。泓水,又称“灵溪”,含有仙泉之意。

今亳城洪河口外有“古泉路”,也与“泓”字有关。后来,大概为了简便,人们将泓水写成了洪河,音同字不同。

名酒必有佳泉,减店之水能酿名酒,与地下之仙泉有莫大关联。洪河水系最佳地段就是今古井镇一带,如果缩小到一个点上,那就是能酿出古井贡酒的古井水。千年古井,它的水质怎么样呢?

北京地质研究院对古井水质进行了化验,得出的数据是:酸碱度7.7,硬度12.16,总碱度15.14,氯根58,并且含有锶、碘、锗,锌等二十多种矿物质,是绝对的优质天然矿泉水,用来酿酒尤佳。

有一个千古之谜,至今无人能解。那就是: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序、同样的方法,为什么只有用古井水才能酿出人间最美的酒——被称作“酒中牡丹”的古井贡酒呢?

二、古井的渊源

元树很有才干,他在魏孝明帝时曾被晋封为宗正卿和咸阳王。当时,有个契胡酋长,名叫尔朱荣。此人在镇压当时各族人民的起义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他曾率轻骑劲旅生擒了当时拥有几十万大军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葛荣。一时威震朝野。他拥兵自重,野心勃勃,甚至想当皇帝。公元528年,北魏胡太后杀了孝明帝,另立孝明帝的堂侄元钊为帝,自己临朝听政。尔朱荣因怀有政治野心,对胡太后临朝听政表示不满,遂以此为借口,由晋阳发兵南下,进入京城洛阳,逮捕太后和幼主,将他们沉入黄河,又滥杀百官、王公、卿士一千三百余人!尔后,尔朱荣控制了中央政权,另立宗室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尔朱荣被封为天柱大将军。

宗正卿咸阳王元树对尔朱荣的作为十分不满,于是便带兵投奔南朝。当时南朝正是梁武帝在位之时。梁武帝接受了他的投诚,并封他为镇北将军,都督北讨诸军事。当时南朝的北疆已达淮河流域。梁大通4年(公元532年)梁武帝命元树进攻谯城(今亳州),很快,谯城被攻占。

当时,北魏朝廷又有变化。尔朱荣控制朝廷之后,认为他所立的新君(即孝庄帝)会绝对听他摆布,所以十分放心。哪知孝庄帝不愿充当尔朱荣的傀儡,乘尔朱荣入宫朝见之时,设伏兵杀死了他。从此,北魏朝廷风起云涌,便陷入十分不安定的局面。

当时北魏有位边将名叫独孤如愿,驻兵谯城一带。 独孤如愿很忠于北魏朝廷,他见北魏边疆重镇谯城被南梁所占,便率军前往解救。但谯城城池险固,易守难攻。独孤如愿不愿强攻,他想到孙子兵法有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天,他率军来到南门外,催马到城门下,向城上守将喊话:“城上守将听着,快请你们元帅元将军出来答话!”守将回秉,不一时,元树将军登上城楼,向下问道:“敢问独孤将军有何话讲?”独孤将军向城上喊话道:“将军本帝室之胄,投奔南梁,终会落千古骂名,愿将军及早回头!”元树在城头冷笑一声说道:“将军还是拿这话说给自己听吧。将军本汉室刘姓之后,改姓独孤,在北族称臣,已不太光彩;今梁武帝以中原之主的身份,意欲结束北方‘五胡乱华’的局面,统一中国,你今竭力阻止,这是汉室后代应该做的吗?”二人言来语去,话不投机。结果和谈不成,独孤将军决定攻城。可是连攻数日,伤亡惨重,而谯城仍岿然不动,就这样相持月余,独孤将军因朝廷混乱,缺乏有力的后援,渐渐支持不住,便主动罢兵,向北撤四十五里,打算养精蓄锐,择日再战。独孤将军率军在城北四十五里神火台(今名牛屎孤堆)一带安营下寨。谁知人刚解甲,马刚下鞍,喘息未定,就听“咚咚咚”三声炮响,一片喊杀声,惊天动地。放眼一看,只见正南方向从谯城涌来千军万马,铺天盖地而来,人人喊着要捉拿独孤将军。原来这是元树将军的用兵之计,他趁独孤将军退兵之际,突然率兵出城,进行追杀,而且向将士扬言:“独孤将军逃了!他所使的金锏、长戟是兵中之宝,能得之者,赏黄金千两!”所以将士们斗志昂扬,发誓一定要打败魏军,捉拿独孤将军。

独孤将军见敌人杀来,一声号令,人披盔甲马上鞍。挥戈相迎。这一场厮杀,从晌午杀到天黑,双方伤亡惨重。最后,魏军大败。独孤将军连杀数将,身负重伤,最后见大势已去,暗想:他们大喊着要的是金锏长戟,于是灵机一动,将金锏、长戟投入古井,在乱军中单人独骑落荒而逃。

当时将士们认为独孤将军战死于井旁。北魏十分震惊,不久又派樊子鹄领大军攻打元树,解救谯城。樊子鹄领兵将谯城围个水泄不通。然而,他围而不战,欲将元树困死城中。相持月余,元树缺乏外援,终觉不是办法,就主动请和,他向樊子鹄表示,愿意罢兵,撤回南梁,请魏军让出一条道来。樊子鹄当即答应,让出城南一条道路。但是,元树军出城,未走数里,便遭樊子鹄伏兵袭击。结果,元树被擒,杀于“独孤将军阵亡处”而葬。

元树曾封咸阳王,所以人们把他的坟墓称为“咸阳王冢”,简称为“咸冢”。久之,叫变了音,叫成了“减冢”。后来这个地方成为一个小集镇,称为“减冢店”,后来又叫成“减家店”或减店集,简称“减店”。这就是现在古井镇的前身。

1987年,因为古井贡酒盛名远播,原减店集更名为古井镇。

三、独孤将军

 说到古井镇,就不能不对独孤将军着重说一说,因为独孤将军对古井,对亳州影响巨大,而亳州人对他却了解甚微。

独孤如愿(502--557),又名独孤信,北魏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南)人,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

独孤如愿是汉族人,有人根据他的姓氏认为他是少数民族人,是不对的。独孤是复姓,这个姓比较稀罕。《姓氏考略》说:“独孤,其先本姓刘,出自汉光武帝刘秀次子沛王刘辅之后。刘辅的后裔中有位叫刘辽的将军,因败于匈奴,被囚于独山下。后来匈奴尸利单于救了他,封他为谷蠡王,号独孤部。过了三百多年,到了北魏时期,谷蠡王的六世孙刘罗振,曾被赐爵永安王,任定州刺史。后从魏孝文帝迁徙洛阳。他始以先部独孤为氏,改名为独孤罗振。而独孤如愿就是独孤罗振的孙子。这个过程,知之者甚少。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独孤如愿是确确实实的汉族人,而且是汉朝帝室之胄。不过他的家族与匈奴、鲜卑族先后交往甚密,互相通婚也是事实。

独孤如愿是一位美男子,《北史》上称他“美容仪,善骑射”,又说他少年时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而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的美称。他风度翩翩,但却有奇谋大略。当时的人们以能见到独孤将军为荣。独孤如愿的一举一动,穿戴修饰都有人竞相模仿,甚至连他的缺点也竞相效仿。据史书记载:“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及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临境及士庶所重如此。”有崔姓贵族少女年十八而无嫁,父母问,则曰:“非如愿不嫁。”父母不解;问:“甚时才如愿呢?”女又曰:“非如愿不嫁。”父母这才理解。崔女后来终于嫁给了独孤如愿,成其第三位夫人,一连为他生了七个女儿,个个都是旷世美女。常言说:女儿仿娘,但也离不开父亲的基因。看来独孤如愿确实是一位美男子,以致成为不少人心中之神。

独孤如愿并没有阵亡在古井旁。        

          

谯城之战发生在梁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当时独孤如愿才整整30岁,风华正茂之时,而他寿终之时是在25年之后的北周明帝元年(公元557年),享年55岁。就在谯城之战的当年(532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原北魏皇帝魏孝武帝西迁至长安,称西魏。独孤如愿抛妻离子,单骑从之。孝武帝很感动,封其为浮阳郡公。独孤如愿兼通文武之道,不仅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武将,也是一位长于治理地方的官员。因其功德卓著,信著遐迩,被赐名为信。可以说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其声名远播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从西魏建立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因其战功卓著,治国有方,先后被封为武卫将军、散骑侍郎、浮阳郡公、荆州刺史、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车骑大将军、陇右十一州大都督、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等数十个头衔。

 西魏明帝元年(557年),权臣宇文觉废魏称帝,建立周朝,史称北周。独孤将军迁升为大宗伯,封为卫国公。后来权臣宇文护阴谋篡位称帝,认为独孤如愿功高盖世,威名四海,是个障碍,便捏造罪名,逼他饮鸩自杀。就这样,威名四海的一代名将竟死于小人之手!恶名远扬的宇文护后来被北周武帝所杀。

独孤如愿先后娶三房夫人,生了六子七女。六子均有任职:两位大将军,四位县官。七个女儿均为绝代佳人,其中有三位女儿当了皇后:长女为北周明帝皇后,四女为唐高祖之母元贞皇后,七女独孤伽罗为隋文帝皇后。隋文帝夫妇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对一夫一妻制的皇后。隋文帝不设三宫六院,有独孤伽罗一人足矣。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都是独孤如愿的外孙。独孤如愿为三朝国戚,历史上绝无仅有。

独孤如愿北魏时因镇守谯城,父母妻子(前妻)都落户此地(当时谯城在东魏的控制之下)。今古井镇西有独孤村即其故居。隋代以后,人们在独孤村为独孤将军立庙建祠,名“独孤将军庙”,今遗址尚存。

从南北朝之后直至明代,八百多年来,亳州地区都有独孤氏在此居住。明朝时候还出了一位独孤将军,其夫妇合葬墓在亳州东南一里,在曹腾墓东侧。今魏武大道地面之下。修路时曾经发掘,出土了不少文物。今墓碑尚珍藏于博物馆中。这些都是古井镇昔日之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