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桦与《小英雄雨来》

管桦与《小英雄雨来》


劲驰


管桦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早在解放初期就被教育部编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那个时期,全国的少年儿童坐在课堂里,朗读着《小英雄雨来》的课文,学习雨来精神,立志做雨来式的英雄人物。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许多人已步入了中老年,但每当回想起小时候学过的《小英雄雨来》,依然记忆犹新,还能背诵出课文中的句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管桦笔下的雨来到底是什么人?他当年创作这篇小说的背景如何?不久前,我们专程赴京,拜访了这位知名作家。

管桦,原名鲍化普,1922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女过庄村。1940年参加抗日战争,先在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后在《救国报》任随军记者,1943年调到冀东军区尖兵剧社从事文学创作。全国解放后,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从事歌词创作,1963年调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为驻会作家,现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为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辛俊地》,长篇小说《将军河》,《管桦中短篇小说集》,诗画散文集《生命的呐喊与爱》,童话故事《老虎和黑熊打仗》、《狐狸》、《竹笛》、《燕子》等,还有同作曲家合作的儿童歌曲《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我们的田野》、《快乐的节日》、《早操歌》,许多歌曲传唱至今,教育了几代人。最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6卷本的《管桦文集》。

管桦创作《小英雄雨来》这部小说,是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事了,1940年,管桦舍家离乡参加了抗日战争,长年转战南北的军旅生涯,使他饱受了腥风血雨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里,身处异地的管桦,不时地回忆起自己多梦的童年。他生在冀东人民的母亲河——还乡河畔的一个纯朴的农家,是喝还乡河水长大的。依依的乡情,浓浓的乡音,给他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眷恋家乡,更情牵同龄人,因为在这方水土,有他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童年的管桦也和其他儿童一样,经常在还乡河里洗澡,打鱼摸虾,打水仗,藏猫猫。他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年长他几岁的本村儿童团团长,带领一群天真无邪的儿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发现敌情及时报告给部队和乡亲。爱祖国、爱家乡是管桦的做人宗旨。他从军后,童年时代的情景总是像演电影似的一幕幕地在脑诲中浮现,他执意要把这些可爱的童年伙伴,通过自己的笔写出来,告诉世人,中国人不可欺、不可辱。出于一种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历史责任感,部队转移到沈阳后,他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第一篇小说《雨来没有死》。这篇处女作,文笔流畅,乡土气息浓郁。

初稿写出来以后,管桦首先请当时任鲁迅文学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审阅。周立波被小说中主人公雨来的精神所感动,连连称赞这篇小说写得有骨头有肉,非常值得一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力作。周立波非常兴奋地鼓励并指点管桦继续写下去,写一部真实反映冀东人民抗日卫国的中篇或长篇小说。《雨来没有死》194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建国之初,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辑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雨来没有死》(后更名为《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中、小学生心中的偶像。

其实《小英雄雨来》小说中主人公的原型,绝非是作家的凭空想像;书中的主人公,就是包括管桦本人在内的战争年代里的冀东少年儿童。小说中描写的芦花戏水、星耀夜读、智护交通员、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文中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出自于管桦的故乡——丰润县三女河乡女过庄村,可以说是作家对故土真情实意的描述。

在采访中,管桦说:“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还谈何爱国?”

但是,管桦万万也不会想到,因为创作一篇儿童题材的小说,会招惹不少的是非,带来不少的麻烦。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管桦也受到了冲击。

一天,一群臂戴“红卫兵”红袖章的中学生,冲进了北京市文联大院,他们高喊着“揪出老舍”的口号,要批斗老舍先生。出于对老舍先生的保护,管桦主动请求军代表出面做红卫兵的工作,把老舍先生解救出来。可是,这位军代表紧板着面孔不耐烦地说:“你还保老舍呢,红卫兵还要揪斗你管桦呢!这个势头我阻挡得了吗?”管桦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无言地从当时的军代表办公室里走出来,准备迎接即将降临自己头上的一场灾难。当他来到大院时,听见有人喊叫着管桦的名字,一群造反的中学红卫兵,手里拎着皮带向管桦逼近。当时有人问:“管桦是谁?”有人顺嘴说了一句:“就是写《小英雄雨来》的那个作家。”学生们都学习过《小英雄雨来》的课文,过去他们只知道作者管桦的名字,却从来未见过其人,今天面对面了,红卫兵面面相觑,谁也下不了手了。“雨来”是当时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他们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是小英雄雨来用生命保护了八路军的交通员,而“雨来”就是眼前这位作家创作的。管桦万万没有想到,在“文革”中是小英雄雨来保护了自己。

“文革”中,《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从教材中消失了。当时天津市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曾要求把《小英雄雨来》继续编入语文课本。“四人帮”的门徒却指出,必须把这篇课文里“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句闪光的话语删掉,说这句话里蕴含着大国沙文主义的意味,要求作者把“雨来”改写成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李玉和那样的高大形象,并派两名青年教师前往管桦居所,传达所谓上级指示精神。管桦一听,非常生气,为了不招惹是非,他还是平心静气地对造访者说:“《小英雄雨来》的课文,不必选入课本了,把它抽掉吧!你们自己重新写一篇,要多么高大写多么高大。我写的只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在敌人威逼利诱下,不动摇,豁出自己的生命,保护八路军的交通员,我认为这很了不起。”他又说:“李玉和是工人阶级的先进人物,40多岁的成年人,像雨来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像李玉和一样高大呢?”管桦动了情大声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说什么也不能删掉!难道我们不教育子孙后代热爱自己的祖国吗?”两名青年教师一见管桦发了火,自觉没趣,说了几句客套话,便匆忙地返回了天津。其实,他们也是对所谓的上级指示精神持反对态度的人。

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通篇贯穿着爱国主义的这条主线。他认为,一个不能崇拜自己英雄的社会,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英雄的民族,是一个缺乏民族精神和志气的民族。管桦心系下一代,魂牵梦萦“雨来”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英雄精神,为了使“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他突发奇想,打算在家乡的还乡河公园里建造一座小英雄雨来纪念园,让更多的人认识雨来,了解雨来,用英雄精神构筑精神家园。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政府以及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98年“小英雄雨来纪念园”终于在还乡河公园落成了,了却了管桦的一大心愿。在园里醒目位置是小英雄雨来的雕像,他身着对襟粗布上衣,下挽着裤腿,赤着双脚,面对着涓涓不息、流淌着共同血脉的还乡河。

管桦在小英雄雨来纪念碑上亲笔赋文写道:

一九三七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是很多很多的。

儿童团有夜校,每当把日本鬼子和汉奸赶出村以后,敌情缓和的时候,村里朦朦星光的夜雾里,花木的繁枝密叶中,房屋的窗子亮着鲜红的灯光,从那里传出孩子们齐声念书的声音,“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小英雄雨来聪明、机智、勇敢地保护了八路军的交通员,在日本强盗诱惑和刺刀威逼下视死如归,最后又机智地逃出死亡魔掌,人们称赞雨来是抗日小英雄。

如今,小英雄雨来纪念园,已经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好去处,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到此,会使人勾起对历史的回忆,心灵得到震撼和净化,重新感受小说《小英雄雨来》的艺术魅力,品味其意蕴深远的人生真谛。

(原载《文史精华》200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