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生成内容研究综述
刘红丽,阎冲,李琳
(山西医科大学图书馆,山西 太原03001)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和梳理,在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概念分框架,从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对用户生成内容需求的研究现状出发,从UGC理论研究、UGC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影响、UGC新媒体研究、UGC质量评价研究、UGC动因与激励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高校图书馆未来应用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图书馆 用户生成内容
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催生高校图书馆产生了一系列的新业务如博客、微博和微信等, 而且还产生了新的服务模式,促进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成功。UGC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用户在论坛上的评论、SNS社交网站、博客的使用、网络文学的创造、网络游戏的参与等,都属于UGC的范畴。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的概念兴起的,它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更好的实现了网络交互的功能。也有学者所做的有关UGC动机的研究,主要是以商业的博客以及社交网站的使用动机为主,然而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UGC则将线下社交与线上社交相结合,体现了新的意义。
1.UGC含义
用户生成内容,是相对于专业制作内容而言的一个概念,通常又称为用户创造内容(UCC,User-Created Content)、消费者生成媒体(CGM,Consumer-Generated Media)、业余数字内容(ADC,Amateur Digital Content)。 关于 UGC 的定义,OECD 认为用户生成内容是由业余人士通过非专业渠道制作的、包含一定的创造性劳动并在网络上公开可用的内容[1]。用户生成媒体是指一些网络口碑,包括但不局限于:消费者之间的邮件、网络论坛上的帖子、用户点评网络或者论坛、博客、社会化网络及个人网站[2]。用户生成内容(UGC)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倡导为用户创建一个参与表达、创造、沟通和分享的环境,用户既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变革和演化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非结构化数据、异构内容、个性化内容将为学界和业界带来更多机遇与挑战。本文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就UGC理论研究、UGC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影响、UGC新媒体研究、UGC质量评价研究、UGC动因与激励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清晰定位研究层次分析目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未来的UGC研究方向寻找并挖掘相关研究主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笔者对收集到相关论文进行综合分析,析出其主要的研究主题,并进行分类理。主要为从UGC理论研究、UGC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影响、UGC新媒体研究、UGC质量评价研究、UGC动因与激励研究等。
(1)UGC理论研究
目前关于UGC的理论研究是UGC研究的一个重点,很多学者对其涉及的各方面理论进行探讨:①对UGC现状、发展趋势和挑战等内容进行宏观性的阐述,OECD在2007年的报告中对UGC概念、测量、类型、平台、发展现状、经济社会影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介绍与分析;OECD在随后2008年的Participative Web and user-created Content报告中阐述了创造、传播和利用UGC的人群数量在迅速激增,并且成为更加广泛的参与性网络的组成部分,描述了UGC的增长势头以及它在全世界范围内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中扮演的角色[2]。②UGC网络环境中个体行为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这一类主题的研究2007年才开始出现,由于UGC的应用比较广泛,UGC平台所涉及的个体行为也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网络用户行为分析。D.Chudnov以Facebook,MySpace,YouTube,Twitter等社会网络站点为例,将每个用户看成一个接入点,通过其间的关联来研究UGC网络用户关系[3]。A.Karahasanovic等学者在Co-creation and user-generated content—elderly people's user requirements一文中,通过宏观层面、群体层面以及个体层面的三个调查分析了年长用户在新媒体时代的消费、共享和合作UGC方面的用户需求[4]。
(2)UGC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用户生成内容的概念虽然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但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时代的到来,UGC已被作为一种理念深入应用到各产业、各领域中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影响。John Krum等利用数字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UGC在数据收集、模式识别、群体建立、艺术展现方面的应用,介绍了一个通过志愿者贡献出的GPS数据或卫星定位路线图等构建免费的电子路标地图的项目[4]。Christian S.Jensen等人对移动服务中的UGC进行了研究,从服务创造、服务功能、服务分享和服务开发4个方面阐述了移动服务系统利于UGC发展的观点[5]。此外,还有文献阐述了UGC在人力资源、旅游市场、视频网站、酒店管理、商业市场、B2B领域、企业中等多领域的应用。
(3)UGC新媒体研究
以UGC模式运作的如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和播客(视频分享)等网站、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冲击,因此将其称为UGC新媒体以区别于传统媒体。对于UGC新媒体研究相关主题的文献却较少,且只是停留在对这类已存在媒体的介绍、比较等表层研究上。MY.Cha等选取了YouTube和韩国视频平台Daum对内容产生的模式、用户参与度等视频UGC的属性、UGC的分布模式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比较,并与其他非UGC视频平台进行了对比,并对构建有效UGC系统提出了若干建议[6]。吴贤纶阐述了UGC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电视的冲击,从大众传播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7]。
(4)UGC质量评价研究
国外学者们对信息质量研究较为深入,或从分类角度对信息质量问题进行解析,或分析用户生成内容的产品特征和服务特征,或对用户所生成内容的可用性与易用性分析等。从建立网络信息质量评价框架的角度来说,Porter认为这些框架体系通过识别相关变量、解决相关问题,以实现帮助用户的这一目标[8]。Shankar和Watts认为,仅仅使用评价框架或评价体系对质量进行定义还不够,信息质量评价还依赖于数据使用的背景环境[9]。Strong等明确了四个信息质量域,主要包括内部信息质量、可获得性信息质量、情境信息质量及表达信息质量,并对每个区域分区所包含的属性元素进行了界定[10]。
(5)UGC动因与激励研究
Wang等研究了虚拟旅游社区的参与和贡献动机,结果表明虚拟旅游社区的参与主要受社会利益和娱乐利益的影响,贡献水平可以由三个方面的动机来解释,分别是工具相关的、效能相关的和期望相关的动机[11]。赵宇翔、朱庆华在介绍用户生成内容的定义及特征、主要动因的基础上,建立了用户生成行为动因的实证模型,并以土豆网为实证对象,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两位学者还探讨了web2.0 环境下视频类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测问题,并构建了一套用户生成视频内容质量评测框架[12]。常静,杨建梅对百度百科参与者的参与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13]。台湾学者黄任棠、陈群典和林欣怡指出,是指人们为了与友人保持联系、交换信息、寻求他人对自己意见的支持等而进行博客写作的动机[14]。陈红梅认为,博客用户写作的动机主要有记录、分享、时尚、关注社会、自我展示和宣泄等[15]。
3. 高校图书馆用户生成内容的研究趋势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UGC研究更多集中在组织/社会角度,体现出强烈的应用驱动导向。其次是从技术的角度探讨UGC平台、系统、软件等相关问题。有关UGC的使用动机和激励研究的研究,主要是以社会网站的使用动机为主。UGC理念所蕴涵的优势使其被广泛地应用到移动业务 、企业 、图书馆 、市场等领域,并且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相比而言,对高校图书馆用户生成内容的研究则要少得多,笔者认为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利用微媒体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与读者进行各种交互,所产生大量的UGC,如何形成UGC中的用户创造 、上传 、分享行为的规范是高校图书馆 UGC媒体发展的关键 ,如何对高校图书馆UGC挖掘用户的行为规律。除此之外,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受到大数据和新媒体领域带来的契机,如何从高校图书馆这个整体来对UGC进行一个系统化的研究,对高校图书馆UGC质量评价要素进行分析,对其内容进行有效的利用和控制,另外UGC的引发的法律问题也很值得进一步探讨。因此,研究和掌握利用有价值UGC,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OECD.Partieipative Web and User-created Content(UCC):New Report from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EB/OL].http://www.biac.org/members/iccp/mtg/.2008-06-seoul-min/9307031IE.pdf.2009-01-23.
[2] Daniel,C.Soeial software: you are an access point[J].Computers in libraries,2007,27(8):41-43.
[3] Karahasanovie,A.etal.Co-creation and user-generated content-elderly people's user requirement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10):655-678.
[4] Krumm,J.,Davies,N..User-Generated-Content[J].Pervasive computing,2008
(10):10-11.
[5] Jensen,C.S.,Vicente,C.R.,and wind,R.User-Generated Content: The Case for Mobile services[J].Computer,2008(11):116-118.
[6] Cha,MY.,Kwak,H.W,Rodriguez.Everybody Tubes: Analyzing the World's Largest User Generated Content Video System[C].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ACM SIGCOMM conference on Internet measurement. New York: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ehinery,2007:l-14.
[7] 吴贤纶.辨析“因特网将颠覆电视说”[J].有线电视技术,2007(5):5-13.
[8] Porter, M.E. 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12(1):954-1117.
[9] Shanks, G. & Corbett, B. Understanding Data Quality: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C].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1999.
[10] Strong, D., Lee, Y. and Wang, R. Data Quality in context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7, 40(5): 103-10.
[11] Wang,Y.,and Fesenmaier,D.Assessing motivation of contribution in online communit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J].Electronic Markets,2003,13(l):33-45.
[12] 赵宇翔,朱庆华.Web2_0环境下影响用户生成内容的主要动因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05): 107-108.
[13] 王战,张弘韬.用户生成内容(UGC)与虚拟社区的经济价值[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9(2):74-80.
[14] 汪名彦.博客用户写作动机与写作行为的关系研究[D].南京:浙江大学,2006,7.
[15] 王明辉,李宗波.大学生博客写作动机的实证解析[J].河南大学报,2009(02):142-146.
【作者简介】
1.刘红丽 女 山西医科大学图书馆 初级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2.阎 冲 男 山西医科大学图书馆 初级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3. 李琳 女 山西医科大学图书馆 初级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健康科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