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破坏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我国现象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总面积不断减少,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在我国广阔的海域内,人们不顾后果的开发导致海洋渔场也被无情破坏,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了珊瑚礁面积的大量减少和许多珍稀鱼类的灭绝另外种子资源保护不利,很多资源被破坏,或以不合理的方式流到国外。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

    1、人类活动

      (一) 滥捕乱猎

      动物的皮毛从远古时代就给人类遮风避雨,在现代社会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如皮包,皮鞋,裘皮大衣,皮毛围巾等。可是动植物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灭顶之灾。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不计后果地采伐植物,屠杀动物,导致这些生物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在电影《可可西里》中,美丽的藏羚羊就是因为它们腹部的羊毛可以制成贵比黄金的披肩,而被偷猎者追杀。一条披肩需要5只藏羚羊的生命。

      (二)过度开发

持续不断的森林采伐,吞噬着原本不多的原始热带雨林。湿地也因为人类不断的建筑和农垦活动而萎缩。而过度对有利用价值的植物、动物的需求已经导致很多物种濒危。如天麻、冬虫夏草、虎骨等传统药物导致这个物种的极度衰落。

(三)单一利用

生物多样性给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但是由于市场消费的大量需求和自然灾害的增多,为了保证高产,农民倾向于选择单一、耐病毒的作物。这样就会局限于一些品种而放弃其他的种子资源。例如,在印度尼西亚,超过1500种稻米已经在过去的15年灭绝了。更多的是,世界范围内,我们正在吃着同种的动物。474种家畜品种已经变得稀少;617种从1892年起灭绝。

(四)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掠夺性的开发和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了环境的破坏与物种濒危

 兴修水利和建闸筑坝造成湖泊、江河的隔断,鱼类洄游通道与种群交流被割断。铁路和公路建设使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破碎化,种群繁衍面临直接威胁。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大量排放,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破坏了生物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导致许多种类绝迹或种群数量减少。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破坏生物多样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造成江湖阻隔,破坏了水生生物栖息的生境,阻塞某些鱼类的洄游通道也使一些物种濒临危境。


     (五)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损耗和气候变暖,已经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臭氧层的破坏使更多的紫外辐射到达地球表面,损坏活性组织。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还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严重的破坏。全球变暖导致地球海平面的上升,致使许多动植物所依赖的环境被破坏而灭绝。


2、 意识淡薄

由于教育和宣传不够,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长期受到忽视。如果大部分人类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认识,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和认识,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极为不利。

3、自然原因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动植物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正不断地改变着其活动范围和行为。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变迁正在引起生态混乱。

例如,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指示物之一是珊瑚礁的白化现象。白化现象会降低珊瑚繁殖能力、减缓珊瑚礁生长、改变礁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导致大面积珊瑚死亡和改变珊瑚礁生态类型,珊瑚礁大面积死亡使生活在其生态环境中的海洋生物数量锐减,色彩斑斓的鱼群也失去了食物和庇护的场所。


4、外来物种入侵

物种入侵导致生物灭绝同样发生在动物中。有人统计,在热带太平洋海岛上,由于老鼠的入侵便导致了大量的物种灭绝。在55种热带太平洋海岛特有生物中有30种因此灭绝,在10种蜥蜴中,因此灭绝的达7种。

例如凤眼莲原产于巴西,20世纪初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引入中国,由于它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南方的湖、塘、河流中迅速发展、蔓延,它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并腐烂发臭,从而导致许多水生物种的灭绝

5、气候和灾难

如果经常关注新闻的人都容易发现,最近世界各地都被各种各样的异常气候和灾难所影响。这些气候灾难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同时,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破坏影响

生态系统的弹性会降低,抵御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降低,系统脆弱容易崩溃。生态平衡受到影响,造成生态破坏。最终危害人类生存。

我国已经灭绝和濒危珍稀生物

一、已经灭绝的

1.Chinese Rhino  中国犀牛  1922年

中国犀牛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它们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 中国犀牛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它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是身体庞大,相貌丑陋,却是胆小不伤人的动物.不过它们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凶猛异常,往往会盲目地冲向敌人,用头上的角猛刺对方.它们虽然体型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45公里左右.


中国原来有三种犀牛:大独角犀(印度犀)、小独角犀(爪哇犀)和双角犀(苏门犀).它们本该无忧无虑地永远生活在中国南部,可是它们头上的珍贵犀牛角成了它们灭绝的主要因素.


自私的人们把犀牛角当成珍贵的药材,同时也将它与象牙一样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人们还残忍的将犀牛的皮和血入药,在中国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造物主赐予犀牛是上乘重要,由于犀牛数量稀少,因此越发显得珍贵.只有有权,有财的人才能享用.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员为了使犀牛角成为自己私有的财产,发出公告,不许民间乱捕犀牛,只许官方猎杀.这样,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杀滥捕,他们打死犀牛,当场把犀牛角锯下,然后多数进贡给他们的上司和皇上,为他们以后升官发财铺平道路.当时最多出动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几十头犀牛,当时民间一些人为了发财也大量偷猎犀牛.


如此疯狂捕杀,到了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中国所剩无几.这时的犀牛角更显得珍贵,但据当时官方资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仅10年间,官方和民间进贡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这还不包括偷运到国外的!


而这之后,犀牛就很少能捕到了!


公元1916年,最后一头双角犀被捕杀 ……


公元1920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被捕杀 ……


公元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被捕杀 ……


在这最后十余年间,共捕杀不足10头.


公元1922年之后,没人在中国在看到任何一种犀牛.


2.Chinese Douc Langur  海南白臀叶猴  1893年

白臀叶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它又叫黄面叶猴,海南叶猴,在中国仅分布于海南岛,国外分布于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白臀叶猴体长约0.61~0.76 m,尾长约0.56~0.76 m,重10 kg左右.白臀叶猴的体色绚丽多彩,它除了黄面之外,臀部,肛门及尾巴均是白色,面颊有一圈白须毛,眼睛为深褐色,周围有黑圈.颈部有白色和栗色的条纹,下颌有红褐色的簇状毛,手和足均为黑色,体毛大部分是灰黑色.


白臀叶猴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为昼行性完全树栖的猴子,并常在树林冠层活动,几乎不下地,也不喝水,主要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他们善于跳跃,且动作优雅,跳跃中前臂伸过头顶,后肢先着地,一纵可达6米远.白臀叶猴是群居而生,每个群体为一雄或几雄多雌.每个群体约10只,有时也可见若干小家族临时聚集起来的大群.在群体中常可见到雌性为雄性理毛,这种行为对联络个体间的感情,维系群体成员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白臀叶猴成熟年龄较晚,繁殖率也低.雄性5岁才性成熟,雌性为4岁,每次只产一仔.


中国的海南岛地域狭小,那里的白臀叶猴行动诡秘,且数量一直不是很多,因此,很长时间以来,白臀叶猴一直不为人们所知,直到1893年12月20日,德国德累斯顿自然博物馆的一个人才第一次记述了海南岛有白臀叶猴的存在.这一次的记述也成了最后的一次,因为从那以后至今已过100年,还未见到过第二只.近几十年,我国动物学家们也在海南岛进行过多次资源普查,可惜的是,再也没有发现过白臀叶猴的踪影.所以有人怀疑在中国它们早已灭绝了.


3.Chinese Turkestan Tiger  新疆虎  1916年


新疆虎是我国虎种的五个亚种之一.和它的“表亲”孟加拉虎相比,新疆虎体型较小,带细条纹,毛色偏淡.体长一般在1.6--2.5米,尾长约0.8米,重约200-250公斤,它被认为是世界上荒漠地区惟一的虎种.根据记载最初是从博斯腾湖附近获得它的标本,于1916年正式定名的.


有记述说,新疆虎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与玛纳斯河流域.但使人疑惑的是,迄今谁也没有真正见过或捕捉到它,也很少有它活动的消息而今,从全国各地赶赴新疆的探险者或是科学家,都抱着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找到新疆虎,为它们提供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让它们在这里自由的繁衍生息.


参加搜寻工作的专业人士随身携带着小型的摄像机,如果他们能够找到新疆虎并将它们的行动拍摄下来,就能够获得百万人民币的高额奖金,搜寻行动的奖金由新疆省探险旅游公司提供 .


然而,科学家们对搜寻工作是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答案表示怀疑.整个新疆地区,只有5%的地区适合人畜居住,而新疆虎和人的生活环境基本相似.


还有中国的华南虎&东北虎现状也很令人担忧,也许某一天它们也将离开这个世界.


4.Pere David Deer  麋鹿  1900年

“四不象”为麋鹿的俗名,因麋鹿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称其角似鹿非鹿,颈似骆驼非骆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而得四不象之名.它是做为中国特有的湿地鹿类.繁殖期6-8月,有求偶争斗,孕期约10个月,每产1-2仔,约3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


曾于1900年在中国本土灭绝的,幸有少量存于欧洲,最后仅剩18头,被养在英国乌邦寺,经过一个世纪的养护,种群才得以恢复.1985年回归到北京南海子,这是麋鹿这一物种的模式标本产地(1865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发现),这里也是原元、明、清皇家猎苑故地.麋鹿是湿地动物,由于对湿地生境的适应,而形成特殊的形态,即所谓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 中国麋鹿从1985年首批回归38头,被放养于北京南海子的千亩鹿苑后,逐渐繁衍壮大,迁往长江之畔的湖北石首,从而成功完成回归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苏大丰黄海之滨的麋鹿也蓬勃发展,加上全国20几处动物园等饲养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经达到1300只,麋鹿失而复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众表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重要范例. 麋鹿,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


当初欧洲来的盗猎者一百多年后竟然也成为了一直物种的挽救者,奇哉!


5.Przewalaski’s Horse  普氏野马  1947年

普氏野马是新疆土生土长的野生动物.普氏野马原产于我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因此又被称为准噶尔野马或蒙古野马.它的体型健硕,体长约2.8米,高1米以上,体重约为300公斤.体毛为棕黄色,向腹部渐渐变为黄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条黑褐色的脊中线.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马垂于颈部的两侧.


1878年,沙俄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率领探险队先后3次进入准葛尔盆地奇台至巴里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带捕获、采集野马标本,并于1881年由沙俄学者波利亚科夫正式定名为“普氏野马”.由于普氏野马生活于极其艰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还有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而人类的捕杀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更加速了它消亡的进程.在近1个世纪的时间里,野马的分布区急剧缩小,数量锐减,在自然界濒临灭绝.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经捕捉到过1只,当时送到乌克兰动物园饲养,此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普氏野马.


6.Taiwan Cloud Leopard  台湾云豹  1972年

台湾云豹比金钱豹小很多,一般体长0.8-1.2米,尾0.7-0.9米,重约20公斤,它身上的花纹非常明显,毛色基本是茶色兼灰黄色,头部和四肢有黑色斑点和条纹.身体两侧有大片云块状斑纹,非常漂亮.台湾云豹属于夜行性树栖动物.它白天躲在树上睡觉或隐身于枝叶间,夜晚才出来活动,觅食,很少在地上行走.台湾云豹是爬树能手,爬树时,它那又长又粗的尾巴可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身上的斑纹在树上是很好的保护色.台湾云豹生性胆小,怯懦怕人,因为在野外很难见到.


台湾云豹在1940年以前尚有几千只左右,但由于台湾地区的人自私地发现云豹的毛皮美观大方,毛质柔软并富有光泽,是制作皮衣的上等原料,当时欧美的一些人也非常喜欢用云豹的皮毛做的皮衣.云豹的骨头也被人当做中药材.台湾云豹因此遭到了灭顶之灾,被大量捕杀,此时正是台湾现代工业社会迅猛发展的时期,森林被大量砍伐,云豹失去了家园,终日食不果腹,许多最终被饿死了,有些饥不择食的云豹是被一些放有毒药的家禽毒死的.


由于大量捕杀等原因,台湾云豹的数量越来越少了,尽管台湾地区政府在很早以前就对云豹加以保护,但仍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屡屡盗捕云豹.到了60年代后期,有专家统计台湾野生云豹不足十只了.可是那些不法分子仍继续捕杀云豹.1972年最后一个台湾云豹倒在了不法分子黑洞洞的枪口之下.遗憾的是,从此人们只能在图片中欣赏美丽的台湾云豹了.台湾云豹永远离开了我们.


7.Saiga Antelope  赛加羚羊  1950年

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因而又得名“高鼻羚羊”.体长100~150厘米,肩高63~83厘米,雄性成年体重37~60千克,雌性29~37千克.雄性具角,长28~37厘米,基部约3/4具环棱,呈琥珀色.体毛浓密棕黄色,腹部和四肢内侧带白色,冬毛灰白色.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药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


在前苏联南部、蒙古以及我国新疆北部的准葛尔盆地,曾广泛分布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结成小群生活,有时也有成百上千只的大群迁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山坡地带.跑得很快且有耐力,被牧民称为“长跑健将”.食物以草和灌丛为主.于秋未冬初发情交配.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但时间不长.孕期6个多月,每胎1~2仔.1岁半性成熟.寿命10~12年.


原产新疆准葛尔盆地.中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现已引种回国,在甘肃和新疆半散养,为恢复野外种群进行实验和研究.


8.:Castor fiber  直隶猕猴   1980年代

直隶猕猴曾是中国分布最北的灵长类动物,北纬40度40分的河北雾灵山便是作为猕猴分布北限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隶猕猴是1870年由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鉴别命名的.雾灵山地区曾因是皇家的风水地,长期禁伐禁猎,许多物种得以保存.进入20世纪后,人们涌入雾灵山地区,大肆砍伐,使猕猴越来越少,终于没有熬过80年代,灭绝于雾灵山.猕猴分布北限从此有名无实.


9.Axis porcinus  豚鹿  1960左右

豚鹿是一种热带小型鹿,产地主要为印度、缅甸、泰国.但我国曾经也有少量野生种生存在云南西部的耿马县和西盟县.


成年豚鹿体长 100厘米左右,肩高60—70厘米,体重约50千克左右.雄性豚鹿头上有一对角,角的形状呈细长的三叉状,雌性豚鹿无角.它们的体毛为漂亮的褐红色,身上有白色斑纹,背部的斑纹更为明显些.豚鹿的腿比较短,身体粗壮,因而体型显得矮胖,不如梅花鹿般修长,这也是被称之为“豚”鹿的原因.豚鹿腿短跑不快,行动时喜欢低着头,所以动作又不及梅花鹿般敏捷.豚鹿喜欢单独活动,偶尔有两三头聚在一起,但从来不集结成大群.白天,它们躲入树林草丛中,到了傍晚才出来觅食.


我国一直到了1959年—1960年才查明国内有少量的野生豚鹿生存.但是自然环境的迅速恶化和野生动物种群保护意识的淡薄使本来对生存条件要求并不高的野生豚鹿在中国很快地没了踪影.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不得不宣布豚鹿在中国绝迹.


野生豚鹿在中国的灭绝时间在1960年以后.


10.Arctogalidia trivirgata  小齿灵猫  20世纪80年代

小齿灵猫,亦名小齿狸、小齿椰子猫.为食肉目灵猫科动物,体长40厘米至50厘米,体重1.5公斤至2公斤,尾长超过体长,面部正中有白纹,体黄褐,背有3条纵暗纹.国内仅分布于滇南西双版纳勐腊和勐养,藏身于热带沟谷雨林及林缘灌丛中.夜间及晨昏活动,以小鼠、两栖爬行类及昆虫为食.除20世纪70年代在勐腊曾获两个标本,在景洪、勐养收购到3张皮子外,上个世纪80年代后再无踪影,估计已经灭绝.云南是小齿灵猫分布的最北限,灭绝原因是开垦森林,种植橡胶,破坏动物原生生境所致.

濒危的生物

古朴国宝:大熊猫 英文: Giant Panda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种动物- 365知识网 - 每天来点正能量!

学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

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

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传说中,过去大熊猫是白色的,在一次动物葬礼上,为表达哀思,它们把煤灰涂在胳膊上,相互拥抱后,形成了延至后背的黑色,擦眼泪又染黑了眼眶……这当然是杜撰,但大熊猫与许多动物一样,生存状况十分可悲,处在灭绝的边缘。

原因无非是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使其退缩于山顶,呈孤岛化分布,食物与配偶资源贫乏,近亲繁殖严重、体质下降、抗病力弱。目前总数仅仅1000只,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物种”。

作为中国的“国宝”和“友谊使者”,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选为自己的会徽标志。

仰鼻蓝面:金丝猴 英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种动物- 365知识网 - 每天来点正能量!

学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因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把这个美人之名放到了金丝猴身上(请看金丝猴的学名)。

金丝猴为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

在这个仰鼻猴属中,还有一支中国以外的金丝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这是一种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内侧浅黄的长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发现,曾失踪半个世纪,到1989年才又发现,仅有200只,栖息于越南北部。

三种金丝猴都是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级,川金丝猴为“易危”级(越南金丝猴为极危机)。它们都面临盗猎、伐木、毁林开荒、生境退缩的威胁,可谓“树倒猢狲散”!

长江奇兽:白鳍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种动物- 365知识网 - 每天来点正能量!

学名:Lipotes vexlifer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豚。

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

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声纳系统发达,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是任何现代潜艇所望尘莫及的,当群体被冲散后,它们利用高频率的声纳可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白鳍豚是法国动物学家米勒于1918年在洞庭湖采到首只标本命名的,实际上中国人早就记叙过它,如汉代的《尔雅》、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蒲松龄更在《聊斋》中有白秋练与暮生的爱情故事,白秋练就是白鳍豚的化身。

选自:365知识网

白鳍豚已是一种注定要灭绝于我们手中的美丽传奇的动物,它被国际保护人士称为“活着的死物种”。

目前人工饲养仅有一只,名为“淇淇”。长江的围湖造田、有害渔具、修闸建坝、繁忙的航运、渔业及严重的污染都在威胁其生存。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之魂:华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种动物- 365知识网 - 每天来点正能量!

学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的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

全球的虎仅有一种,均产于亚洲。上个世纪尚有8个亚种:孟加拉虎、东北虎、爪哇虎、华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苏门达腊虎,但后三个亚种相继灭绝,中国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属于哪个亚种)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

华南虎雄性约重149—225千克,雌性约重90—120千克,个头虽然不是最大,但对华夏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渊远流长,人们谈虎色变、畏虎、敬虎,认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但结果是,老虎几乎被人类吃光了。华南虎正处于垂危状态,野外数量约20只,呈孤岛分布,且捕食对象稀缺。人工饲养下的50只呈严重近亲,退化现象十分明显。

我们连作为具有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气”“龙腾虎跃”象征的这种大猫都保护不了,还能保护好我们自己吗?

虎的消失,将预示人类灵魂的失落。

虎有几种奇异色形,如产于印度中央邦雷瓦的白虎、产于中国河北省东陵的黑虎(已于19世纪末灭绝)及产于中国福建的蓝虎(灭绝)。华南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濒危”级别,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东方之珠:朱鹮 英名:Crested Ibis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种动物- 365知识网 - 每天来点正能量!

学名:Nipponia Nippon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

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难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吗?

七十年代后期,中国鸟类学家开始寻找朱鹮,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朱鹮得以幸存,是由于洋县深山里有适应其存在的自然条件,一是湿地觅食条件,二是高树营巢条件。

这里的百姓因敬重祖宗的坟山而没有滥砍山林,为这种奇异之鸟的一息尚存提供了机会。

而朱鹮的高度濒危,则与过度猎杀、森林锐减及广泛施用农药化肥有关。

据一个迷信的传说,朱鹮的“ 鹮”字从字面一看就知是一种要绝种的鸟,因为它由“四”字和“哀”字组成,“死哀之鸟”怎能不绝?但洋县人民不信邪,为保护朱鹮,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朱鹮觅食地,不施用农药化肥、不捕捉泥鳅、蛙类,任由朱鹮来去。新世纪初,朱鹮在中国的数量已达248只,可以说已经摆脱了灭绝、甚至高度濒危的厄运。

IUCN红皮书“濒危”级。

堪称国鸟:褐马鸡 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种动物- 365知识网 - 每天来点正能量!

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马鸡是一种产于中国山西庞泉沟、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门头沟的珍禽。

因耳部由两个雪白的耳羽,好似长角,或有人称之为角鸡或耳鸡。尾羽上翘后,披散垂下,如同马尾,故名马鸡。

马鸡属共有4种,均产于中国,即藏马鸡、白马鸡、蓝马鸡和褐马鸡。

选自:365知识网

褐马鸡虽名为鸡,可羽色黑褐,油光瓦亮,生性更为惊人,勇猛善斗,宁死不屈。在山西庞泉沟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农民们就曾见过褐马鸡与老鹰搏斗的情景,二鸟扭成一团,满地翻滚,鹰爪扼住鸡脖,鸡爪抓住鹰眼,两败俱伤,十分惨烈。

正因为褐马鸡有勇猛好斗精神,中国早在汉代就有将其尾羽装饰武将帽盔以示英武的记载。

东汉的虎贲中郎将,要以“鹖羽”做冠饰:“鹖鸡猛气、其斗于必死,令人以和褐鸡为冠,像此也”。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褐马鸡“...齐觅食,有被侵者直往奋斗,虽死忧不置”。(褐马鸡古语称“鹖”)将其羽毛赐予武将的形式称“鹖冠之制”。这种制度世代相袭,直至清朝,能被赐这种羽翎顶戴,乃是一种殊荣。

褐马鸡在国际上与大熊猫齐名,被世界雉类协会放在其会徽上,许多动物学家建议,应把褐马鸡定为中国国鸟。

目前,褐马鸡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级,一级保护动物。

孑遗物种:扬子鳄 英名:Chinese Alligator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种动物- 365知识网 - 每天来点正能量!

学名:Alligator sinensis

扬子鳄是中国唯一的鳄种。全球鳄鱼共有25种,中国只有湾鳄和扬子鳄。但是作为体型最大的鳄(10米长),湾鳄早已在几百年前灭绝了,而扬子鳄现为我国特有,也是从远古北方仅存的唯一分布在温带的孑遗种类。作为爬行动物,扬子鳄体长2米,善于游泳而栖息于水中,营巢在河湖浅滩、植被密生的草丛中。寒冬,扬子鳄却钻到地下洞之中蛰伏,穴深2—3米,带有1—3个出口,穴顶有通气小孔,洞窟是长达几米到20米不等的隧道,内铺枯木、杂草等。冬眠至4、5月份,扬子鳄出蛰;5、6月份进入繁殖期;7、8月份产卵,卵白如鸡蛋,二个月后孵化出壳,出生小鳄十分虚弱,常受到其他动物威胁。

扬子鳄,主食螺、蛙、虾、蟹、鱼、及鼠、鸟等,遇上较大猎物,会以粗硬的尾巴击打,饱食一顿可长时间不食。

目前,由于长江下游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河湖被围成农田,野生数量极为罕见,人工繁殖相当成功。

选自:365知识网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 。一级保护动物。

高原神鸟:黑颈鹤 英名:Black-necked Crane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种动物- 365知识网 - 每天来点正能量!

学名:Grus nigricollis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鹤中被最晚记录到的一种鹤。

它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

黑颈鹤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迁至云贵越冬,少数还飞越喜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黑颈鹤的颈、尾、翅羽均为黑色,体灰白,头上亦有红顶,但不如丹顶鹤的明显。作为高原草甸沼泽栖息的鸟类,本来在“高处不胜寒”的云贵藏生活、迁飞,与世无争。可近年人类对湿地的开发,抽干沼泽使这些高原涉禽正面临丧失家园的威胁。

据国际鹤类基金会调查,西藏拥有中国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颈鹤种群,估计达4000只。

目前已经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易危级,一级保护动物。

雪域喋血:藏羚羊 英名:Tibetan Antelope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种动物- 365知识网 - 每天来点正能量!

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

藏羚羊,近年极受世人瞩目,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来西方时装界对“藏羚绒披肩”,即“沙图什”的消费需求而刺激了偷猎者的谋财害命。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对其肆意杀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极限的高寒地区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万只的速度减少。为打击盗猎,这几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盗猎力量林业公安一直在为保卫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而战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牦牛队”,他们已经有两位英雄为此献身。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为偶蹄目、牛科,与已在中国本土刚刚灭绝半个世纪的高鼻羚羊亲缘关系最近。藏羚羊又名“一角兽”,一个世纪前多达数百万只。被藏民称为大雁的朋友,它们在高原上奔跑如飞,狼也很难追上,但以汽车和枪支装备起来的盗猎者却可以成片的杀戮之。目前中国的藏羚羊不足7万只,但年复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与屠杀使其数量直线下降,目前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级”。

失而复得:“四不象”麋鹿 英名:Pere David’deer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种动物- 365知识网 - 每天来点正能量!

                                            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

“四不象”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为中国特有的湿地鹿类,曾于1900年在中国本土灭绝的,幸有少量存于欧洲,最后仅剩18头,被养在英国乌邦寺,经过一个世纪的养护,种群才得以恢复。1985年回归到北京南海子,这是麋鹿这一物种的模式标本产地(1865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发现),这里也是原元、明、清皇家猎苑故地。麋鹿是湿地动物,由于对湿地生境的适应,而形成特殊的形态,即所谓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

中国麋鹿从1985年首批回归38头,被放养于北京南海子的千亩鹿苑后,逐渐繁衍壮大,迁往长江之畔的湖北石首,从而成功完成回归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苏大丰黄海之滨的麋鹿也蓬勃发展,加上全国20几处动物园等饲养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经达到1300只。麋鹿失而复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众表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重要范例。

麋鹿,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